2017-08-07 20:49 中国妇女报
农村男性成婚难问题已相当严峻,近四成的已婚男性经历过成婚困难,而超过六成的小龄未婚男性(年龄低于27岁)承认正面临成婚困难,被访的村干部也认为本地存在男性成婚困难的比例已近70%……
江西省修水县余塅乡位于大山深处,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48岁的村民吴复喜因为穷,一直没动过娶妻生子的念头。
由于城市对年轻女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与女性婚姻的梯级迁移,男性婚姻挤压现象高度集中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而农村人口流动则进一步加剧城乡、区域与群落间的性别失衡态势。
如何彻底解决主要由男性人口过剩引发的男性成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现实。
■ 靳小怡
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对男性的婚配现状影响深刻。性别失衡将使中国目前以及今后都面临大规模的女性人口短缺,可能造成未来3000~5000万个家庭的缺失。由于城市对年轻女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与女性婚姻的梯级迁移,男性婚姻挤压现象高度集中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而农村人口流动则进一步加剧城乡、区域与群落间的性别失衡态势。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树茁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先后在2008年对安徽省某县进行了专项社会调查,并于2009~2010年组织了两次范围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364个行政村的“百村调查”,调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农村社区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较为普遍,并显示出向西部地区聚集的态势,大龄未婚男性及其家庭是弱势群体,该群体的存在已对农村社区的社会风气、经济发展、公共卫生及社会治安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性别失衡的重要社会后果之一,农村大龄剩男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农村男性成婚难问题已相当严峻,近四成的已婚男性经历过成婚困难,而超过六成的小龄未婚男性(年龄低于27岁)承认正面临成婚困难,被访的村干部也认为本地存在男性成婚困难的比例已近70%……
江西省修水县余塅乡位于大山深处,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48岁的村民吴复喜因为穷,一直没动过娶妻生子的念头。
由于城市对年轻女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与女性婚姻的梯级迁移,男性婚姻挤压现象高度集中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而农村人口流动则进一步加剧城乡、区域与群落间的性别失衡态势。
如何彻底解决主要由男性人口过剩引发的男性成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现实。
■ 靳小怡
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对男性的婚配现状影响深刻。性别失衡将使中国目前以及今后都面临大规模的女性人口短缺,可能造成未来3000~5000万个家庭的缺失。由于城市对年轻女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与女性婚姻的梯级迁移,男性婚姻挤压现象高度集中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而农村人口流动则进一步加剧城乡、区域与群落间的性别失衡态势。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树茁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先后在2008年对安徽省某县进行了专项社会调查,并于2009~2010年组织了两次范围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364个行政村的“百村调查”,调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农村社区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较为普遍,并显示出向西部地区聚集的态势,大龄未婚男性及其家庭是弱势群体,该群体的存在已对农村社区的社会风气、经济发展、公共卫生及社会治安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性别失衡的重要社会后果之一,农村大龄剩男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农村男性面临成婚压力的成因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部分男性难以成婚的现象,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可以说历史上的男性成婚难问题并不是男女比例失调这一单一人口因素决定。导致农村男青年结婚难的因素,可以从宏观和中微观两个层面来看:
1.宏观层面:1980年以来,随着SRB偏高日趋严重,男女比例失调或者说性别失衡成为当今社会农村男性成婚难的主要原因。女性人口的绝对缺失导致的男性婚配困难,中国社会的女性向上婚配制度带来女性人口的婚姻梯度迁移加剧了男性婚配困难,导致男性的婚配困难主要集中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
2.中观层面:社区因素,地区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女性大量外流外嫁等。
3.微观层面:个人因素,包括教育和收入低,以及其他个人原因,如身高、相貌、性格、身体健康状况(残疾)等;家庭因素,包括兄弟数量(姐妹数量)、父母身体状况(田野调查发现有部分光棍因父母无人照料放弃外出打工)。
总之,农村男性普遍面临成婚压力,原因复杂多样,但经济因素是关键。农村男性成婚难问题已相当严峻,近四成的已婚男性经历过成婚困难,而超过六成的小龄未婚男性(年龄低于27岁)承认正面临成婚困难,被访的村干部也认为本地存在男性成婚困难的比例已近70%。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和农村女性人口的外迁,造成当地农村地区可婚配的女性人口相对缺乏,加剧了男方婚姻花费的增长,使得经济条件成为农村男性能否成婚的关键因素。在调查地,已婚男性婚前找对象的平均花费为6284.8元,大龄未婚男性的平均花费仅为1224.8元,相当一部分的大龄未婚男性由于非常贫困,其找对象的花费为零。如果以农村中等水平家庭举办婚礼中的男方花费(含新房、彩礼及酒席)为例,西部地区需要7.4万元,这相当于一个农民24年的经济收入。这对于普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大龄未婚男性而言,成婚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近八成的大龄未婚男性身体健康、没有残疾,且西部地区大龄未婚男性残疾比例最小而东部最大,再次从侧面说明了经济条件是影响农村男性成婚的关键因素。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现状及社会影响
在被调查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4个村中,登记在册的大龄未婚男性(本研究将其界定为年龄超过28岁、初婚有困难的男性)共3362人,每村平均大龄未婚男性数量超过9人,西部地区的村均大龄未婚男性数量为10.30人,显著高于东部地区的7.35人,呈现出明显的向西部地区聚集的态势。该分布格局的形成与自然、经济及社会因素密不可分:所调查的西部村庄以山地为主,距离县镇较远,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村民男孩偏好较重,女性迁移频繁;而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村民对待女孩的态度更宽容。
安徽某地的调查显示,农村男性娶本地媳妇需花费10万~20万元,而从相对贫困的外地娶媳妇的费用目前仅4万元左右,中间人报酬一般在1000元~5000元之间,由于多是朋友或熟人介绍,很多情况下中间人不收报酬。为缓解成婚压力,当地早在上世纪初期就流行以较少的经济代价,从偏远、贫困地区(主要是云贵川等省)引进媳妇的“买婚”模式。在百村调查中,超过半数的村存在着娶外省媳妇的现象。然而,这事实上是把女性当成某种稀缺的“商品”,本质上是对女性的歧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男孩偏好,并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很多“外来媳妇”结婚时未满法定婚龄,“低龄远嫁”对这些女性的身心造成较大伤害;在整个“买婚”过程中,女方家庭仅靠熟人介绍,或是大龄男性在女方家几个月生产生活的表现,在收到相应费用后,不管男方家庭情况如何,都会把女儿交给来人,女性基本没有选择权利;“外来媳妇”一般主要操持家务,很少出去打工,可以看出丈夫家庭对“外来媳妇”的戒心,妇女的发展权受到伤害;个别“外来媳妇”选择逃跑,如逃跑成功,势必漂流在外,如逃跑不成功,人身自由会受到更多限制。
此外, 这种“买婚”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男性婚配压力的作用,但大龄未婚男性遭受骗婚的案件时有发生,这对外来媳妇和大龄未婚男性个人和家庭都带来严重的伤害。受访的安徽某地各乡镇都有骗婚案例发生:被骗的多是大龄未婚男性,常常被人以“正常”的“买婚”为由被骗取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财物;有的“外来媳妇”在婚后一两天逃跑,有的则在生子后失踪。百村调查显示,近三年存在“外来媳妇”失踪或逃跑事件,其发生频率最高的在西部地区。由于缺乏有效证据,当地公安机关很少立案,导致骗婚数量增加,且很少采取法律手段解决。最后,这种“买婚”模式带来的是男性难以成婚的风险向更加贫困的新娘输出地转移。
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给父母带来了经济及心理的双重压力。安徽某地的调查显示,大龄未婚男性为父母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但不能带来父母较高的生活满意度:75%的大龄未婚男性的父母为儿子的婚事着急,近半数认为因儿子难以成婚自己饱受歧视。
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存在对社区的社会风气、经济、公共卫生及社会治安产生了负面影响。首先,未婚男性失婚现状及已婚男性的潜在失婚危机有可能引发拐卖妇女儿童案件,许多大龄未婚男性对于“买婚”持理解的态度。其次,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存在加重了社区扶贫和社会养老保障的负担。百村调查数据显示,44%被调查村的村干部认为本村的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生活贫困、缺乏家庭养老支持,社区扶贫和社会养老负担比较贫困,这一问题在西部农村地区更为严峻。再次,超过一半的大龄未婚男性处于严重的性匮乏状态,其性途径主要通过婚外渠道,大龄未婚男性更多地采取风险性行为,有可能加剧性病、艾滋病等的传播,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最后,大龄未婚男性的一些恶习影响了当地社会治安及社会风气。终日游荡、赌博、参与群体性案件等行为对当地社区治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成婚难,该如何解决?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贫穷是成婚难的主要原因。如何彻底解决主要由男性人口过剩引发的男性成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现实。由于性别失衡,解决了部分男性脱贫脱单的问题,只是将成婚难的风险转嫁到更加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男性身上。
要想解开这个结,需要综合采用如下办法:首先,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中,关注大龄未婚男性群体,帮助部分光棍汉先脱贫,再脱单;对于仍然无法脱单的光棍汉,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关注,充分发挥民间力量,鼓励和倡导社区与非政府组织关心大龄未婚男性的生产、生活与心理健康, 促进大龄未婚男性更好融入社区生活,消除其他人群对他们的偏见与歧视,在养老方面给予足够的社会支持和保障。事实上,国家卫计委的“关爱女孩行动”中,也正在尝试与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政策相结合,帮助大龄未婚男性脱贫;其次,越南、俄罗斯等邻国的人口女多男少,可以通过引进跨国新娘的办法使得问题得以缓解,同时需加强“跨国跨境婚姻”的立法、监管和国际协作;再次,充分利用跨国产业布局,通过劳动力迁移流动缓解人口性别失衡:如加大男性劳动力的国际输出,并通过国内服务业发展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加大女性劳动力的国际输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呼吁社会观念更开放包容。在90%以上人口都结婚的“普婚制社会”,每个人都被认定是应该结婚的,否则就会被社会边缘化,从而引发公共安全问题。如果社会观念更加开放包容,终身不婚也是人们的正常选择之一,比如在日本,50岁以上的男性中,每4人中就有一人终身未婚,女性每7人中有一人终身未婚,而日本并不存在男多女少的问题,终身不婚是他们的自愿选择。总之,多管齐下,才能化解困境。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