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0 21:29 新快报 作者:陈斌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
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当中无法避免的关系之一,这关系产生的矛盾冲突,其实是有它的深层次原因的。表面上看婆媳关系的主体是婆婆与儿媳妇,实际上关系当中涉及到的很多内核,并不仅仅只是婆婆与儿媳妇的表面矛盾,远可以深究到各自的婴儿时期,更可以剖析出两个家庭当中其他成员的作为所造成的影响。
但我们需要强调一点,分析婆媳关系,既不是指责婆婆,也不是批评儿媳妇,而是站在中立的立场去分析,去帮助各自的角色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冲突和困难,并且寻找更多、更抱持的自处和相处方式,以期让家庭关系更趋和谐。
由于婆媳关系同时也涉及到婆婆的丈夫(即公公)以及儿媳妇的丈夫(即儿子),所以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讲婆媳关系这个问题,这一期我们先从女性的角度说起——互为“坏妈妈”。
【1】俄狄浦斯冲突
首先我们先来普及一个概念,在精神分析领域中,有一个术语叫作“俄狄浦斯冲突”,亦称“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幼儿而言,这个对象首先是Ta的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
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当中无法避免的关系之一,这关系产生的矛盾冲突,其实是有它的深层次原因的。表面上看婆媳关系的主体是婆婆与儿媳妇,实际上关系当中涉及到的很多内核,并不仅仅只是婆婆与儿媳妇的表面矛盾,远可以深究到各自的婴儿时期,更可以剖析出两个家庭当中其他成员的作为所造成的影响。
但我们需要强调一点,分析婆媳关系,既不是指责婆婆,也不是批评儿媳妇,而是站在中立的立场去分析,去帮助各自的角色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冲突和困难,并且寻找更多、更抱持的自处和相处方式,以期让家庭关系更趋和谐。
由于婆媳关系同时也涉及到婆婆的丈夫(即公公)以及儿媳妇的丈夫(即儿子),所以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讲婆媳关系这个问题,这一期我们先从女性的角度说起——互为“坏妈妈”。
【1】俄狄浦斯冲突
首先我们先来普及一个概念,在精神分析领域中,有一个术语叫作“俄狄浦斯冲突”,亦称“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幼儿而言,这个对象首先是Ta的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即:由于母亲偏爱儿子或是父亲偏爱女儿所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将父亲看成是与自己争夺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而产生“情敌”的感觉。
【2】前俄期的“坏妈妈”
婆媳关系之间的冲突,最早的根源应该是根种于彼此幼年时期母婴关系的冲突,即小孩子在3岁以前的母婴关系,这个时期被称为“前俄狄浦斯期”。
也许你现在看起来,婆媳关系的问题是婆婆与儿媳妇之间不好相处,但事实上,不论是婆婆还是儿媳妇,她们其实都早在没有面对彼此之前,已经在幼儿时埋下了一颗种子。
打个比方,当你还是一枚小婴儿的时候,饿了想要吃奶,而此时恰好妈妈有事忙或不在你身边,不能第一时间满足你的这个需要,其实在你心内,是会生发出愤怒的情绪的,认为这是一名“坏妈妈”,不管或照顾不到“我”的需要……
这样的情愫会在成年后代入到新的关系当中,放到婆媳关系上,儿媳妇对婆婆生出“坏妈妈”的感觉,同样对等地,婆婆对儿媳妇也会生出“坏妈妈”的感觉,这一方面是由于婆婆与儿媳妇之间不存在血脉相连的血缘关系,在社会文化上缺乏这部分的约束,“坏妈妈”的部分相对更容易被激发出来,而且这种不好的感觉是彼此双方都会产生的,而随之而来的,也容易产生一种“我凭什么要忍你”的心态,从而导致彼此间矛盾冲突升级。
【3】抢爸爸的“坏妈妈”
3岁到6岁期间,是“俄狄浦斯期”, 这一时期,孩童的性心理开始萌生并发展,对父母中与自己为异性的更喜欢亲近,即女孩对爸爸更亲近,男孩对妈妈更亲近,再加之爸爸与妈妈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孩童感受到妈妈(或爸爸)与自己存在着竞争,即谁更能得到爸爸(或妈妈)的关注和喜爱,谁能拥有爸爸(或妈妈),从而产生出嫉妒妈妈(或爸爸)、视妈妈(或爸爸)为威胁的心理状态。
进入到婆媳关系,“俄狄浦斯期”的情结同样会生发出来,婆婆认为儿媳妇在跟自己抢儿子,而儿媳妇认为婆婆在跟自己抢丈夫,这种冲突的根源其实在于潜意识当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再有,倘若“丈夫”的角色,在一个家庭中长期缺位,那么妻子的注意力很可能会部分或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以补偿因“丈夫”角色缺位而导致的内心缺憾和空虚,换言之,假如婆婆的丈夫长期在家庭中角色缺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儿媳妇的介入,就更容易成为她的“假想敌”,认为儿媳妇在跟自己抢儿子,进而对儿媳妇产生不满愤怒的情绪……
【4】女性间的嫉妒心理
再从另一个层面来分析,女性与女性之间,相对男性之间,较容易出现嫉妒心理,男性与男性之间易出现的是竞争态势。
这从侧面折射出女性内心的自卑、空虚及自我价值感不足的问题,这一方面有传统世俗文化层面上的惯性思维影响,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相对处于价值偏低的一方;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生理层面上的,同样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女性属于“天生没有阳具的、被阉割掉的群体”,这令女性更倾向于对关系的依赖,以期从关系中获得存在感。
放到家庭关系中,投射出的是希望寻求并得到丈夫(或儿子)的肯定或拥有(占有)丈夫(或儿子),以让自己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当她发现另外的女性也同样有这种心理而成为自己想象中的竞争对手时,嫉妒心就被引发出来,而可能进一步产生冲突。
【5】过度关注或需要他人
话题只谈丈夫或孩子而不谈自己,这并不是罕见的,很多女性婚后都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对自我,关注度不够;相反,过度关注他人,哪怕这个“他人”是自己的丈夫或是自己的儿子,对他人的过度关注或过度需要,其实折射出的是期望从他人身上获取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
但这种状态往往可能会适得其反,应该尝试调整及改变,从更多地关注自我开始,关注自我,可能会改变你的情绪,让自己的心情更开朗、更自信。
与此同时,也可能会改善自己与丈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改善家庭关系,减少矛盾冲突。
【6】 注意家庭的边界
婆媳关系的另外一个导火索,在于家庭边界不清——婆婆的家庭是一个家庭,儿子与儿媳妇的家庭是另一个家庭——然而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分清界限,而是两个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生发出无数矛盾。
当然,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关系现状,完全分清两个家庭也不太现实,更不容易,但实际上,婆媳关系的纷争之一,也在于两个家庭的女主人都想越界,都想明确“女主人”的身份地位,却忽略了婆婆与儿媳妇原本就是两个“女主人”。
好比现在有些家庭,婆婆也有儿子家的大门钥匙,这其实是不应该的,看似不重要,其实这是混淆两个家庭边界的“钥匙”。婆婆随时可以进入儿子的家庭,做家务、移动家中物品摆放的位置,在婆婆看来,也许是为了帮儿子的家庭减轻负担、不让他们做太多家务,但对儿媳妇而言,这种行为就令她不舒服,仿佛在责备自己这个“女主人”做得不够好,甚至可能会理解为是对自己这个家庭女主人身份的挑衅,而引发“女主人之争”。
出现这种情况,较好的处理办法是儿子出面,跟自己老妈(即婆婆)明确说清楚,不需要她介入自己的家庭,但先决条件是,这位儿子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一期从男性角度出发探讨的婆媳关系中加以详细分析)……
次之,由公公出面,把婆婆拉回自己家庭;最次,就是由儿媳妇自己出面,充当“恶媳妇”角色,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及吃味感,当然,这样做的后果也有可能导致婆媳关系矛盾的升级。
不过无论如何,想办法收回自己家的钥匙,这是避免家庭边界继续不清、婆媳关系继续向冲突发展的重要条件。
本期专家
刘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挪精神分析成员,昭阳心晴专属顾问,擅长心理咨询领域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情绪问题及人际关系、婚恋、亲子关系等。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亲子、情感方面的困惑想听听专家的分析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joyxkb@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