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周恩来怎样一步步“模糊中见光明”

解放日报  2018-03-20 09:50

原标题:周恩来怎样一步步“模糊中见光明”

■1918年春节期间,处在苦闷之中的周恩来把《新青年》第3卷找出来,重新反复阅读。其中所持的新思想新观点,使他感到眼前变得豁然开朗。他开始树立这样一个信念:在“思想”“学问”“事业”上,都要毫不犹豫地抛弃“旧”的,追求“新”的。他在那天的日记里兴奋地写下两句诗: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欧美的资本主义强国看作仿效榜样。辛亥革命失败后,这种信念开始动摇。对于欧洲,周恩来印象最深的不是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动荡。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到了欧洲以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到1921年秋,终于“定妥了我的目标”即共产主义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还说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留学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于1898年3月5日出生,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他在少年时代就萌发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懂得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道理,树立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怎样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屈辱中拯救出来?怎样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问题成为推动他不断向前求索的动力。进入中学后,为挽救“积弱不振”“外侮日逼”的祖国,周恩来积极组织进步团体,主持出版会刊,“研究各种学识”,探求救国真理,并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下一页

时刻新闻
精彩推荐
强坛热帖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