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国际

“把每一位遇难同胞带回家”

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8-07-15 14:16

在恶劣天气下,中国广州打捞局的救援人员与泰国海军潜水员坚持海上搜救。孙广勇摄

当记者从泰国海军救捞船“通浪号”走上码头时,似乎地面也在旋转。抬头看看夜空的星星,十分明亮,距清晨出海,已经过去十几个小时。

雨季的安达曼海,经常有3、4米高的大浪,7月13日,“通浪号”从码头驶到“凤凰号”沉没地点用了近1个小时,抛下巨大的铁锚后,开始展开海上海下作业,以打捞被压在船下的普吉翻船事件中最后一位遇难者遗体。

泰国海军潜水员已经穿好装备,年轻的坦瓦第一个下水,战友帮他认真对表,叮嘱他及时上浮。坦瓦告诉记者:“从7日开始,中泰救援队就在一起工作,大家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尽快把遇难者打捞上来。”抛下铁锚后,船头前甲板慢慢放下,推出一艘橡皮艇,几位海军士兵驾驶小艇随时在海上接应潜水员。另一艘军舰“华欣号”派出的橡皮艇已经停在橙色浮标处,向潜水员指示沉船位置。

舰艇上随处可见的粗绳、氧气罐和潜水设备,无不提醒着舰上的队员们,海面下亟待救援的“凤凰号”。整个潜水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配合,有人负责供氧,有人控制音频负责下达指令,有人负责视频的监测观看。忙碌的现场,紧张而有序。

“昨天放置在海里的抽沙管道和绳索被海水打乱”,半小时后,坦瓦返回船上报告。随后,救捞船指挥官、泰国海军第三军区参谋长塔宁派出多批潜水员,将管道和绳索重新布置。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船上的抽沙机开始工作,散出刺鼻的柴油味道,加上救捞船的剧烈晃动,记者再也忍不住,开始呕吐。而旁边的泰方指挥官塔宁正在和中国广州打捞局救援队领队王仁义专心地研究方案,小黑板上画着“凤凰号”以及遗体所在位置的示意图。

普吉翻船事故发生后,泰国海军、水警、旅游警察等部门派出多艘救援船只和直升机持续联合搜救。泰国海军第三军区司令颂奈表示,军方的搜救,在未完全找回失踪人员之前,绝不会停止。

在泰方全力搜救的同时,中国也迅速派出救援力量。7月6日晚,首批10名来自中国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的专业救助小分队立即出发。7日清晨,广州打捞局救援队和来自浙江的民间队伍公羊救援队抵达普吉机场后直接奔赴救援现场,随身携带了潜水器材和多波速雷达等设备,同泰方一起展开搜救。8日上午,尝试对此前发现的一具遗体进行打捞。据领队王仁义介绍,他们携带了潜水设备、水下录像设备、测水流速度的流速仪、测深仪等装备。

连日来,中泰双方共同作业,相互配合,共同商量方案,轮流下海打捞,争分夺秒、连续工作。泰国海军第三军区副司令差龙蓬对本报记者说:“中泰救援队每天清晨出发,进行10多轮潜水作业。安达曼海域正值雨季,风浪大,有时海面平静但海底有洋流,有时海底平静但海面有风浪,影响打捞进展,但双方一直在全力搜救。与中国救援队合作十分顺畅,他们非常专业、非常有责任心。”

经过几个小时、几十位中泰潜水员的海下作业,以及抽沙机连续工作,遗体附近沙土有所减少。中泰两国救援人员按照制定的方案,共同作业、轮流下潜清理船体下的海沙,争取以最佳的方式把遗体运送至海面。

“中方搜救队员下水!”随着王仁义的命令,三位潜水员穿戴上潜水服、全封闭头盔,先下海一位潜水员,尝试移动遗体。潜水员头盔上有实时成像系统,将海底情况清晰地输送到船上的显示器,指挥员与潜水员随时通话,对讲机里传出潜水员有节奏的呼吸声。船上的队员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仪,因为即使海面平静,45米的海下也可能出现洋流。

据介绍,风险最高的三种潜水方式是洞潜、冰潜与沉船潜水,此次又加上大深度,难上加难。但搜救的难度,绝不仅仅如此。海上的波浪,水下的洋流,浑浊的视野,都是救援队员必须要克服的困难。泰国海军潜水员提纳功告诉本报记者“阳光充足时,视野为3、4米,一旦天气暗下来,就看不清了。”

半小时后,中方潜水员浮上海面,“在打捞过程中,很大的困难是45米的水深。此外,救援海域风高、浪急、涌大、水深,海下海床情况非常复杂。潜水员一次下水作业的极限是20分钟至25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熟悉水下情况并进行搜寻存在很大难度,”王仁义说,准备同时派遣多位潜水员携带挖掘设备下海。

正在做准备时,不远处出现乌云,救捞船所在区域突然下起大雨,海浪也不断加大,水下作业被迫中止。这时候,两国救援队才有时间吃午饭,记者看看表:已经是下午三点,疲惫的潜水员们坐在甲板上,狼吞虎咽地吃起盒饭。

大雨渐小,中方潜水员决定再次下海。泰方指挥官塔宁坐在重型机械潜水监视器前,密切地注视着海底的情况。半小时后,中方潜水员在海下的停留时间已经超过规定时间,塔宁急切地要求潜水员马上上浮。若不赶紧上来,救援者自身也存在风险。“下水一次不容易,能多坚持一会就多坚持一会,是救援潜水员共同的想法。要把海水中的同胞带回去,必须抓紧时间,”王仁义说。

天色越来越暗,安达曼海的风浪又起来了,4、5米的海浪拍打着救捞船不断晃动,打捞工作被迫中止,准备返航。潜水员把海下的管道和绳索固定好,设置浮标,氧气瓶充气时发出刺耳的滋滋声,为第二天的潜水做好准备。中泰搜救队坐在一起,讨论第二天的方案。一位救援人员对记者说:“不用报道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责任就是救援、打捞,没有时间想其他的,只想着把遗体打捞上来,把每一位遇难同胞带回祖国,这是我们的责任。”

随着海浪增大,抽出的沙土被海浪回填,沙层下是坚硬的海底,小型挖掘设备也收效甚微,打捞工作不断出现困难,但中泰救援人员依然充满信心、绝不放弃,一定要找到所有失联人员。“在国外水域打捞同胞遗体,确实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们都找回来带回家,让他们入土为安,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一定要找到所有失联同胞,带同胞早日回家……”王仁义坚定地说。

泰国海军第三军区副司令颂奈对本报记者说:“事故发生以来,泰国海军第三军区一直与中国大使馆武官处联合办公、争分夺秒,组织搜救工作,在前期找到所有失联者的基础上,连续作战,争取早日把最后一名遇难者遗体打捞上来。目前,中泰潜水队员正密切携手、紧张作业。整个救援中,泰国海军与中国救援团队紧密合作,一直保持了良好有效的沟通,感谢中方团队的支持,感谢各方力量的帮助。”

回到码头,已是夜晚,返程时间比原定时间已经多出了一个小时。尽管疲惫写在脸上,但中泰两国的救援队员们,眼睛里透出信心和坚毅。码头上不少人在默默地等待着,记者走下船后,转身看到“通浪号”上的救援队员依然在忙碌着,他们将迎着明天的第一缕阳光继续出海搜救。

在码头上,记者看到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武官助理赵健眼中布满血丝、一直在紧张协调中泰之间的救援行动。“无论是救援指挥部和救援队员,都是凌晨4、5点出发、晚上9、10点返回,还要连夜制定第二天的搜救计划,一天最多能休息3、4个小时。再苦再累我们都能承受。除了海上搜救,中泰双方在陆海空都投入了大量救援力量,所有人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把每一位遇难同胞带回到亲人身边。”(人民网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

图片:中国广州打捞局的救援人员与泰国海军潜水员在海上共同进行搜救。本报记者孙广勇摄

图片:在恶劣天气下,中国广州打捞局的救援人员与泰国海军潜水员坚持海上搜救。本报记者孙广勇摄

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