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让校园间再多几个“扫地僧”

人民网-观点频道  2018-09-10 11:48

一年四季两三套衣服轮番换,脚上永远穿着最普通的凉鞋和胶鞋……这样一个人,却是14岁就考上北大少年班的数学奇才。

他就是哈理工的“扫地僧”——王晓琮。术业精专仍甘于平淡,荣誉等身却寂寂无闻。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他沉浸于工作,以纯粹之心对待事业。上课从不带教材,因为教材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他箪食瓢饮、力行简朴,以知足之心对待生活。工资不菲却对自己锱铢必较,一日三餐只吃素菜,对自己如此“苛刻”,只是为了捐助身边的贫困学生。

他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他的学生很多已经成了教授、副教授,而自己仍只是一名讲师。正如学校给他的评价:“面对学术浮躁和功利主义,他选择了鄙视追逐。”这是一种怎样随缘自适的乐观与旷达!

无独有偶,原北师大教授李小文,曾因在一场顶级学术报告会上穿着一双布鞋而被称为“布鞋院士”。他第一次到北师大报到,被门卫当成是“来推销的农民”;后来,他去领院士生活补助,被误作是“讨要工钱的空调师傅”。作为中国遥感领域泰斗级人物,他心无旁骛地醉心于自己所钟爱的遥感事业,同样是个纯粹的极简主义者。

在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多少人都在为名、权、利而奔走。有人为了职称晋升、荣誉进阶而模仿、抄袭他人论文,伪造、虚构实验数据;有人把单位当“驿站”、把台阶当“官阶”,这山望着那山高,一门心思“往上爬”;有人“唯财是举”、公器私用,醉心于权力自肥……从王晓琮老师到李小文院士,从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归国人才,到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等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受人尊敬、为人敬仰,恰恰是因为他们保留着一个学者的诚挚、本真和初心,不与社会潜规进行“自我调适”,不采浮术、不慕华名、不兴伪事,终以出世之心成入世之功。他们是社会的清流,是国家的脊梁。

大学乃国家文化之魂。拥有最高教育程度人群,得“德先生”、“赛先生”风气之先的高校,理应是守护人类文明灯塔,开拓知识新领域的净土。或许,能人校长的大刀阔斧、领军人物的杰出贡献,能带给学校振兴的荣光,但更需明白,多一些不问功名,只求真知的老师,才是构建起一所大学的基石,才能让大学真正拥有强大的心灵和健壮的体魄。让世间再多几个这样的“扫地僧”吧!如此,则国家幸矣,社会幸矣,民族幸矣!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