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 08:22 人民日报 作者:丁亚平
照片为电影《十八洞村》剧照。
电影《红花绿叶》海报。
电视剧《麦香》海报。
电影《春天的马拉松》海报。
核心阅读
通过描摹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的种种际遇、命运变迁和观念变化,彰显现代治理和国家进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创作的主旨。
回溯中国当代文艺史,农村题材影视剧表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丰富实践,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影视画廊留下诸多经典。特别是近年来,农村题材创作不断拓展视野,创新艺术表达,通过影像叙事生动记录山乡巨变。
遵循现实主义精神
书写走向现代化的乡村
农村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的重要收获。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用影像记录农民的生活状况,生动塑造投身乡村建设的农民形象。《咱们的牛百岁》讲述改革开放春风拂面,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故事。《人生》以农村知识青年的选择,表现并反思社会道德建设,上映后产生强烈反响。这些影片在时代变迁中描绘中国农民的喜怒哀乐,反映社会发展进程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动体现国家政策变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以现实主义风格呈现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巨变。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农村题材。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雪野》《葛掌柜》反映了乡村观念的更新。90年代,《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故事情节曲折,生活气息浓郁,引发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新世纪以来,《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正月里来是新春》《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聚焦乡村人情社会,剖析农村发展中的矛盾,体现农民的精神追求,让人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精神、思想、道德、伦理面貌的巨大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影视作品迎来又一次创作高潮。电影《十八洞村》《村嫂》《红花绿叶》,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平凡的世界》等,深情建构影像叙事和国家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生活、社会、时代形成互动关系。《年年岁岁柿柿红》中的杨柿红、《麦香》中的麦香、《我是你的眼》中的田春妮、《村嫂》中的桃子,这些生动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反映了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对土地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照片为电影《十八洞村》剧照。
电影《红花绿叶》海报。
电视剧《麦香》海报。
电影《春天的马拉松》海报。
核心阅读
通过描摹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的种种际遇、命运变迁和观念变化,彰显现代治理和国家进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创作的主旨。
回溯中国当代文艺史,农村题材影视剧表现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丰富实践,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影视画廊留下诸多经典。特别是近年来,农村题材创作不断拓展视野,创新艺术表达,通过影像叙事生动记录山乡巨变。
遵循现实主义精神
书写走向现代化的乡村
农村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的重要收获。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用影像记录农民的生活状况,生动塑造投身乡村建设的农民形象。《咱们的牛百岁》讲述改革开放春风拂面,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故事。《人生》以农村知识青年的选择,表现并反思社会道德建设,上映后产生强烈反响。这些影片在时代变迁中描绘中国农民的喜怒哀乐,反映社会发展进程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动体现国家政策变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以现实主义风格呈现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巨变。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是农村题材。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雪野》《葛掌柜》反映了乡村观念的更新。90年代,《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故事情节曲折,生活气息浓郁,引发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新世纪以来,《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正月里来是新春》《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聚焦乡村人情社会,剖析农村发展中的矛盾,体现农民的精神追求,让人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精神、思想、道德、伦理面貌的巨大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影视作品迎来又一次创作高潮。电影《十八洞村》《村嫂》《红花绿叶》,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平凡的世界》等,深情建构影像叙事和国家进步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生活、社会、时代形成互动关系。《年年岁岁柿柿红》中的杨柿红、《麦香》中的麦香、《我是你的眼》中的田春妮、《村嫂》中的桃子,这些生动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反映了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对土地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建构乡村影像美学
互联网时代需要新表达
通过描摹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的种种际遇、命运变迁和观念变化,彰显现代治理和国家进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题材创作的主旨。不少反映精准扶贫的影视作品代表了这种创作取向,呈现乡村影像美学的向度。其美学特质表现在:一是重视故事与叙事,有多样化的故事情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二是加入一些新技巧和新元素,塑造鲜活的人物,语言也格外生动;三是紧密贴近现实生活,贯穿并体现百姓的情感逻辑,呈展以大众诉求为主的民族化审美经验。
《毛丰美》《又是一年三月三》等,通过创新影像表达,将视点聚焦普通人的生活,通过个人或家庭的变化显影乡村变化,描摹地方文化,成为影像民族志的一种书写。《春天的马拉松》表现江南水乡的“清新家园”,《黄土高天》抒写西北农家的人和事,《老家门口唱大戏》呈现东北乡村生活……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吾乡吾土”的视觉影像、抒情性的美学特征,是这些作品的共同追求。
《苦乐村官》《龙门村的故事》融入喜剧元素,用幽默的方式刻画人物性格,重在表现青年一代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十八洞村》讲述杨家兄弟填土造田的故事,表现不畏艰险、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黄土高天》《老农民》叙事视野开阔,将对农村变迁的描摹与思考,落在历史与社会的交汇点……
当然,也要看到,尽管近年来农村题材创作做出努力,但现象级作品并不多。个别作品不无艺术表层化和概念高悬的弊病。有的创作者以“他者”眼光描写乡村,沉浸在图片式山乡美景里,做主观式理解,与当代乡村始终有隔膜。有的作品叙事老套,故事生硬,节奏拖沓,和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有差距。如何在满足观众娱乐、审美、情感需求的同时,将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关怀内化其中,是待解的命题。
召唤高度与深度
悉心挖掘时代深刻内涵
今天,我们怎样讲好山乡巨变的故事?遵循现实主义风格创作规律,聚焦中国老百姓感同身受的人和事,展现山乡巨变历史进程中人们的参与、活力和动力,人们的创造、勇气和激情,才能发掘真实而丰富的乡村故事。
文艺评论家钟惦棐曾倡导电影和文艺作品要“悉心去挖掘亿万劳动者的美”。如何去做?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创作者的立场和情怀要面向最广大的观众。二是艺术表达需要根植本土,真诚地面对大众与社会生活。
创作者首先要回归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美学逻辑。中国当代文艺史上并不缺少讲述乡村变化的好作品。这些作品契合生活实际,准确把握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走向,通过对乡村生活和时代意识的描摹,在情感和思想上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山乡巨变蕴藏的民族记忆、文化密码、情感纽带,需要艺术家深入挖掘。追求具有时代精神高度和深度的中国表达,实现乡村书写的社会价值,是当下创作者的重要使命。
山乡巨变的故事说到底是人的变化、观念的更新。艺术家应着重展现乡村巨变中不同层次的人,剖析其复杂成因,生动阐释乡村变化背后的思想变化。通过对当代农村生活的描述,将影像美学推向一个新阶段,让更多人看到山乡巨变与乡村治理的中国故事。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农村题材再次成为创作的主流,将激发人们积极建构社会文化,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为推动国家进步凝心聚力。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