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读图

南非植物学家在昆明:如果不是来到中国云南,我的研究成果不会如此丰硕

2021-10-14 14:59 人民网-图片频道  


彼得正在整理研究资料。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在观察菌类的生长情况。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通过味道和气味,掌握菌类的生长情况。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的团队已经发现和公布了超过1000种新的菌类。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在实验室通过显微镜观察菌类。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与助手交流实验进程。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显微镜是彼得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人民网昆明10月13日电(记者赵健、翁奇羽)“如果不是来到中国云南,我的研究成果不会如此丰硕。”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南非籍研究员彼得·默泰梅尔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11年前,彼得毕业旅行来到云南昆明,第一眼便爱上了这个城市,决定留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年时间他已经从一名青年外籍科学家成长为领导一支研究团队的专家。

彼得主要从事菌类研究。他与团队已经发现和公布了超过1000种新的菌类,并正在统计全球所有可食用菌菇种类等重要工作。彼得的团队发现了多个具有超高经济价值的蘑菇种类,致力于研究高经济价值菌菇的人工栽种。目前,他主持了4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年,彼得获得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专项支持。

彼得把这一切归功于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中国近年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力度。

彼得说:“过去五年中,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我也因此有机会参与到与泰国、南非、肯尼亚等的一系列国际项目中来。”

“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希望中国能通过本次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未来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他说。 


彼得正在整理研究资料。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在观察菌类的生长情况。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通过味道和气味,掌握菌类的生长情况。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的团队已经发现和公布了超过1000种新的菌类。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在实验室通过显微镜观察菌类。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彼得与助手交流实验进程。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显微镜是彼得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人民网昆明10月13日电(记者赵健、翁奇羽)“如果不是来到中国云南,我的研究成果不会如此丰硕。”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南非籍研究员彼得·默泰梅尔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11年前,彼得毕业旅行来到云南昆明,第一眼便爱上了这个城市,决定留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年时间他已经从一名青年外籍科学家成长为领导一支研究团队的专家。

彼得主要从事菌类研究。他与团队已经发现和公布了超过1000种新的菌类,并正在统计全球所有可食用菌菇种类等重要工作。彼得的团队发现了多个具有超高经济价值的蘑菇种类,致力于研究高经济价值菌菇的人工栽种。目前,他主持了4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年,彼得获得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专项支持。

彼得把这一切归功于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中国近年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力度。

彼得说:“过去五年中,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我也因此有机会参与到与泰国、南非、肯尼亚等的一系列国际项目中来。”

“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希望中国能通过本次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未来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他说。 

(责任编辑:单芳)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