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9 09:14 人民网
袁世凯像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最后通牒,承认耻辱的“二十一条”。
自中日谈判“二十一条”起,中方不断泄露谈判内容,以期触动各有关协约国,让它们给日方施加压力。但各协约国担心日本与德国议和,同时顾及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对日本的行为并不加干涉,只是通过国际压力,迫使日本删去了对各国有威胁的内容。
因失去列强支持,又在日本政府支持帝制的利诱下,袁世凯同意接受“二十一条”。8日下午,袁世凯在总统府召集会议,各政府大员均迎合袁世凯的意见,仅段祺瑞表示要以武力相抗,但袁世凯以国力未足,加以拒绝。
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中日条约”和换文。
在袁政府接受最后通牒的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激愤,举国认为是奇耻大辱。各城市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上海各界召开国民大会,到会数万人,一致表示拒日到底。各地青年学生尤为悲愤,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北京各学校学生议决,每日课余诵最后通牒一遍,以示不忘国耻。
接着,汉口、镇江、汉阳、福州等地,相继发生反日运动。5月13日,汉口日侨准备举行提灯会,庆祝日本所取得的“外交胜利”。当地学生和商民怒不可遏,群起捣毁日本商店。
5月24日,上海国民对日同志会等团体在城内九亩地新舞台召开国民大会,“征集众意电请中央停止签字”,到会者七八千人。郑汝成派军警到现场镇压。大会代表至制造局表达众意,要求电达“政府毁约力争”,又被拘押营仓。次日,仍在九亩地召开大会,郑汝成再派军警前往“弹压禁阻”。
袁世凯像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最后通牒,承认耻辱的“二十一条”。
自中日谈判“二十一条”起,中方不断泄露谈判内容,以期触动各有关协约国,让它们给日方施加压力。但各协约国担心日本与德国议和,同时顾及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对日本的行为并不加干涉,只是通过国际压力,迫使日本删去了对各国有威胁的内容。
因失去列强支持,又在日本政府支持帝制的利诱下,袁世凯同意接受“二十一条”。8日下午,袁世凯在总统府召集会议,各政府大员均迎合袁世凯的意见,仅段祺瑞表示要以武力相抗,但袁世凯以国力未足,加以拒绝。
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中日条约”和换文。
在袁政府接受最后通牒的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激愤,举国认为是奇耻大辱。各城市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上海各界召开国民大会,到会数万人,一致表示拒日到底。各地青年学生尤为悲愤,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北京各学校学生议决,每日课余诵最后通牒一遍,以示不忘国耻。
接着,汉口、镇江、汉阳、福州等地,相继发生反日运动。5月13日,汉口日侨准备举行提灯会,庆祝日本所取得的“外交胜利”。当地学生和商民怒不可遏,群起捣毁日本商店。
5月24日,上海国民对日同志会等团体在城内九亩地新舞台召开国民大会,“征集众意电请中央停止签字”,到会者七八千人。郑汝成派军警到现场镇压。大会代表至制造局表达众意,要求电达“政府毁约力争”,又被拘押营仓。次日,仍在九亩地召开大会,郑汝成再派军警前往“弹压禁阻”。
《时报》刊载的反对“二十一条”的血书:“五月九日永记勿忘。”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最后通牒,承认耻辱的“二十一条”。
自中日谈判“二十一条”起,中方不断泄露谈判内容,以期触动各有关协约国,让它们给日方施加压力。但各协约国担心日本与德国议和,同时顾及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对日本的行为并不加干涉,只是通过国际压力,迫使日本删去了对各国有威胁的内容。
因失去列强支持,又在日本政府支持帝制的利诱下,袁世凯同意接受“二十一条”。8日下午,袁世凯在总统府召集会议,各政府大员均迎合袁世凯的意见,仅段祺瑞表示要以武力相抗,但袁世凯以国力未足,加以拒绝。
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中日条约”和换文。
在袁政府接受最后通牒的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激愤,举国认为是奇耻大辱。各城市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上海各界召开国民大会,到会数万人,一致表示拒日到底。各地青年学生尤为悲愤,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北京各学校学生议决,每日课余诵最后通牒一遍,以示不忘国耻。
接着,汉口、镇江、汉阳、福州等地,相继发生反日运动。5月13日,汉口日侨准备举行提灯会,庆祝日本所取得的“外交胜利”。当地学生和商民怒不可遏,群起捣毁日本商店。
5月24日,上海国民对日同志会等团体在城内九亩地新舞台召开国民大会,“征集众意电请中央停止签字”,到会者七八千人。郑汝成派军警到现场镇压。大会代表至制造局表达众意,要求电达“政府毁约力争”,又被拘押营仓。次日,仍在九亩地召开大会,郑汝成再派军警前往“弹压禁阻”。
“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最后通牒,承认耻辱的“二十一条”。
自中日谈判“二十一条”起,中方不断泄露谈判内容,以期触动各有关协约国,让它们给日方施加压力。但各协约国担心日本与德国议和,同时顾及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对日本的行为并不加干涉,只是通过国际压力,迫使日本删去了对各国有威胁的内容。
因失去列强支持,又在日本政府支持帝制的利诱下,袁世凯同意接受“二十一条”。8日下午,袁世凯在总统府召集会议,各政府大员均迎合袁世凯的意见,仅段祺瑞表示要以武力相抗,但袁世凯以国力未足,加以拒绝。
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中日条约”和换文。
在袁政府接受最后通牒的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激愤,举国认为是奇耻大辱。各城市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上海各界召开国民大会,到会数万人,一致表示拒日到底。各地青年学生尤为悲愤,有的愤而自杀,有的断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入伍,请缨杀敌。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北京各学校学生议决,每日课余诵最后通牒一遍,以示不忘国耻。
接着,汉口、镇江、汉阳、福州等地,相继发生反日运动。5月13日,汉口日侨准备举行提灯会,庆祝日本所取得的“外交胜利”。当地学生和商民怒不可遏,群起捣毁日本商店。
5月24日,上海国民对日同志会等团体在城内九亩地新舞台召开国民大会,“征集众意电请中央停止签字”,到会者七八千人。郑汝成派军警到现场镇压。大会代表至制造局表达众意,要求电达“政府毁约力争”,又被拘押营仓。次日,仍在九亩地召开大会,郑汝成再派军警前往“弹压禁阻”。
延伸阅读:
袁世凯拖延“二十一条”谈判 称帝失败死前暗示其子害他
核心提示:袁世凯称帝的消息迅速传开,远在日本的孙中山立即发表《讨袁宣言》,愤怒声讨袁世凯窃国称帝。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护国运动”由此爆发,在一片讨伐声里,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于尿毒症,终年57岁。
凤凰卫视5月27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刺宋案后孙中山主张讨袁 “二次革命”爆发
陈晓楠: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案发生之后时任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的孙中山立刻从日本返回了上海,召集国民党重要成员开会讨论对策,会上,孙中山力主武力讨伐袁世凯,遭到黄兴等人的反对,四个月之后在孙中山的支持之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江河湖口首先举旗发难,史称“二次革命”。宋教仁的死最终引爆了一场新的内战,而此时据辛亥革命只有一年半的时间。
解说:1913年7月12日凌晨,江西九江沙河一带突然枪声大作,炮火映红了夜色未明的天空,江西都督李烈钧指挥的“讨袁军”率先向进驻九江不久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三天后的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至此“二次革命”全面爆发,南方七省再起战火。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今天你想一想,中华民国刚刚构建,你这边就乱来,当时他开了一个很不好,很不好的例子,就从那之后,只要对自己不利,就开始拉军队,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我二十多年前我写文章,我就批评孙中山这个,当法律解决没有到绝望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应该去弄这个军队呀。
袁世凯上任削减地方权力 各省都督群起而反
解说:其实“宋案”只是这场内战的导火索,早在一年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开始采用“虚省设道”措施,企图削弱全国各省都督的势力。
周醉天(作家):袁世凯的施政方针叫“虚省设道”,就是在省一级和县一级中间,设一个“道”,其实袁世凯什么思想呢,就是要解决你这个省级的这个,当时是这个都督,这个都督军政一肩挑,权力太大,就是化解你都督的权力,于是派一个民政长,就是类似于以后的省长,民政长来管这个行政权力,你都督就是个行政权力。
解说: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削权举动,江西都督李烈钧愤然带头予以抵制,1913年4月26日,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史称“善后大借款”,几天后江西、广东、安徽三省的国民党籍都督,李烈、胡汉民、柏文蔚首先跳出来通电反对,声称此次借款未经国会批准,属于非法,无奈之下,袁世凯只好让坐镇武昌的副总统黎元洪前往江西,找到李烈钧进行涡旋,试图化解北洋政府与国民党的矛盾。
周醉天:所以从这个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正常的国家管理吗,一个省的都督跟中央政府对抗,副总统来调停,双方变成了平等当事人了,对吧,这都不对,中央威信呢,还有威信吗?所以袁世凯也是忍气吞声的在那跟他调,来说这个事,说,怎么也说不通,李烈钧就是跟你对着干。
解说:李烈钧的行为终于激怒了袁世凯,6月9日袁世凯大骂李烈钧“专制残毒、违法央民、恣睢暴力”下令将其免职,6月13日,又免胡汉民、柏文蔚都督之职,7月3日下令李纯率领北洋第六师进驻江西九江,消息传来,孙中山立即在上海召集国民党重要成员开会,商讨对策。
王晓华(历史学者):国民党这时候产生了两派,一是个孙中山,一个是黄兴,孙中山这个时候讲,就是一定要求什么呢,武力讨袁,这个事非说清楚不可,非把袁世凯推下台不可,黄兴这个时候呢,讲究是法律来讨袁,我们通过法律手段把袁世凯推下台。
解说:孙中山武力讨袁的主张得到的李烈钧的坚决拥护,并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回江西首先发难,1913年7月8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支持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是宣布江西独立,通电全国,誓师讨袁,于是,新生的中华民国内战爆发。
孙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因为孙中山和袁世凯之间,已经不存在信任关系,他对袁世凯已经毫不相信了,所以本该通过法律去解决的,由于在民国政治中间,这种联合博弈,最后发展到以政治的方式、以武力的方式、以恶去对恶,所以这个就是“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实际上是民国的第一次内战。
解说:1913年7月22日,袁世凯发布“讨伐令”,在江西、江苏两个主战场上,对“讨袁军”发起全面进攻,三天后,段芝贵率领的北洋第一军占领湖口,8月18日,北洋军攻克南昌,江西战事得以平息,7月23日,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第二军军长,率部南下,与“辫帅”张勋率领的武卫前军会攻南京,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9月1日清晨,张勋的“辫子军”率先攻入南京城,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人遭到通缉,随后逃亡日本。
马勇:就是法律绝望了,你也不能弄军队,你应该在议会里面争嘛,因为民国建构当中就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就把政治家赶回议会,政治家不能在外边去搞了,你到议会里边吵,那这个孙中山是相当不正当的,说“二次革命”之后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孙中山就从中国政治舞台上,被彻底给驱逐出去。
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 袁世凯解散国会
解说:国民党犯上作乱,这让袁世凯怒不可遏,带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本想立即取缔国民党,但是造成了梁启超的反对。
周醉天:还是我刚才说的,都是凡人不是神,他呢本来是想立马就把国民党铲除了,把国会解散了,但是是梁启超劝他,你还是先选总统吧,因为当时还是临时总统啊,对吧,你不然把国民党去掉的话,议员不够人数了,所以说就赶紧选总统。
解说:1913年10月6日,在荷枪实弹军警的威胁下,一天水米未打牙的国会议员战战兢兢,经过三轮反复投票,终于在晚上10点多,把袁世凯选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孙杨:当他们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以后,这帮人在政治上面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到后面,他要收紧在议会的国民党的党员的证书,致使这个民元的最重要的这第一届,唯一合乎法统的第一届国会就此停闭。
1913年11月4日,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发布“总统令”,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的国民党籍议员,取消国会,废除《临时约法》。
陈晓楠:“二次革命”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北洋政府的文献当中,1913年11月26号,袁世凯发布了《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的通令,因为1913年是农历的癸丑年,而双方兵戎相见的主战场,又在江西、南昌两地,因此“二次革命”后来又被称为是“癸丑之役”或是“赣宁之役”,无论被称作什么,这场民国建立以来的第一场内战,被孙袁之争还是暂时画上了句号,此时的袁世凯对所谓的“民主共和”已经彻底绝望,决定铤而走险。
解说:1914年7月28日,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再次战云密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此后的四年多时间里,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大打出手,企图重新划分世界利益版图,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要求德国直接将山东权益交还给中国,遭到拒绝后,宣布采取中立,而此时的日本开始趁火打劫,迅速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并于11月7日联合英军攻占青岛,刀光血火之中把太阳旗插上了山东半岛。
张北根(北京科技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以前呢,英美在中国的这个势力比较强大的这个,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在中国攫取了很多的利益,而且日本一个目标,它要独霸中国,既然要独霸中国,它就要把英美的势力,英美的利益要赶出中国,这是为英美所不能容忍的。
解说:而趁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之际,袁世凯继续横扫孙中山的共和体制,先是下令解散国会,后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彻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紧接着袁世凯又修改“大总统选举法”,为“总统终身制”铺平了道路,袁世凯这一连串的政治组合拳,使流亡日本的孙中山拍案而起,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以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发誓要维护共和,扫除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戚厚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以后,成立“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又从很民主的方面又走上极端,走上极端以后成立革命党,就说你必须在这个上面签字,签字以后要按手印,要宣誓,绝对效忠于我,弄的黄兴不干了,我怎么效忠你了呢,我效忠于革命党,以后黄兴就走了,与孙中山分裂了,所以孙中山他一直面临这个情况,就说在内部不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