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红旗漫卷长征路

2016-06-21 20:48 新华社  

这是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川康边界的夹金山(资料照片)。从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四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救亡的前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新华社发

这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资料照片)。从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四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救亡的前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新华社发

这是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雪山——川康边界的夹金山(资料照片)。从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四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救亡的前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新华社发

这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资料照片)。从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四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救亡的前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新华社发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2011年8月8日摄)。从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四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救亡的前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新华社记者杨楹 摄

这是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资料照片)。从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四路红军先后离开养育过他们的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这时编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中国革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汇聚在抗日救亡的前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至今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程宏毅)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