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光辉历程

永谋福祉为人民

2016-06-30 16:33 解放军报  

寻访·一大会址

留在“历史的草稿”上的细节

■郑蜀炎

偶合与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对比——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者总共代表着50余位党员,可当时的中国,却活动着600多个大大小小的政党,其中具有现代政党形态的,就有300多个。而仅在上海一地,便有近百个。

今天,无论怎样去描述95年的光荣与梦想,无论如何来赞美这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想,开篇应该是这个词——火种。

火种在上海点燃,是历史选择,亦有地理的偶合。

那时候,人们把上海称之为滩。从地理上讲,因海浪冲击而在入海口形成的土地,谓之滩;从文化上讲,上海积淀着、席卷着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产生的文化与思潮、时髦与风尚……

滩上风急。在这里,各式各样的理论呈现出混沌状态——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三民主义……交叉重叠。还有一些国外的流亡者在这里结党集社,更使得思潮五光十色。披览史料,上世纪20年代,仅法租界巡捕房每年的“政治势力调查报告”就有数百乃至上千份。

一大会址当年曾经是法租界,面积不过20平方公里,百年之间,它既是繁华时尚之地,又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记载着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的历史细节和时代背影。有一个词叫“党派林立”,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党派旧址、名流故居竟有上百处汇集于此;我们党一大后负责日常工作的中央工作部和国民党前身的“中华革命党”总事务所,也仅数百米之遥……

在旧中国支离破碎的国家格局中,在上海滩暗流涌动的政治地理间,中国共产党只是一缕星光、一粒火种,既无人多势众的优势,又无名门贵胄的血脉。风雨如磐、长夜无边,这火种何以燎原?按照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前的说法:“历史还没有磨出烙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然而,中国共产党人更愿意相信列宁驳斥普氏时振聋发聩的话:“首先要投入战斗,然后便见分晓。”

没有“面粉”,我们自己来磨,尽管历史的磨盘是那么的沉重、缓慢,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将杠杆担在了肩头。

地理会有偶合,但历史不可复制。大浪淘沙,当我们的党走上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便在历史上书写出一部辉煌的政治地理、红色地理。

传播与信仰

伫立在一大13位代表的照片前,简短的履历中的一个数字让我难以忘怀——他们中有5位是办报编刊的,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媒体人。

这是一个志在开天辟地、重塑国家的政党,但在一大会址我清楚地看到,他们手持的武器,唯有一支笔。

当时有一首在进步青年中流传的小诗:“南陈北李,两大星辰,漫漫长夜,吾辈仰承。”南陈者,陈独秀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开端、哺养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精英的《新青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本理论刊物《共产党》,都是在他狭窄局促的斗室里编辑的;北李者,李大钊也。他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第一篇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远方”(共产国际)的代表也是循着此文前来造访,并商谈组建中国共产党的……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无论是《劳动界》《新青年》《共产党》《向导》《劳动周刊》……这些“将新思潮切实传播到劳动界”的普及性报刊,还是《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等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书籍,皆如鲁迅先生的评价:颇不愧旗帜鲜明。

那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受到的白色恐怖威胁时时存在。1920年8月,陈望道译出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初版印刷1000本很快卖完,再版的广告式短文,只能巧妙地刊登在国民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将共产国际的文件打印在丝质衬衣上,穿在身上才得以过关;女共产党员杨学敏将《党史教程》包装在当时的流行小说中,躲过了敌人的搜查……

我们党创造“地球上最大政治奇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两个字——“信仰”。而在经历了一次次血雨腥风之后,当这些握惯“笔杆子”的手,遵循自己的信仰,同时握起了“枪杆子”时,这个党就拥有了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

绰号与道路

有一些称呼让遥远的历史和精神谱系鲜活起来——好几位参加一大的代表,见面皆以“老西”相称(英语里共产党的简称CP);在他们的书信中,时可见到一串“00000”——这不是密码,而是代表“共产主义者”。

在建党前后的一些会议记录中,但凡陈独秀发言,皆冠以一个“老”字。当时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平均年龄28岁,恰好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所以,40岁出头的陈独秀总被称为老先生、老头子。“五卅”运动期间,陈独秀有一次被工人纠察队当奸细抓了起来,押送到上海总工会。总工会负责人刘少奇乍见一愣,接着就“老先生”长“老先生”短的聊起来,既没有暴露其身份,又表达了对他的尊重。

毛泽东则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给几位满口俄语,言必称国际的人起绰号为“洋房子先生”……

“风流期共赏,同征此时情。”这是党的一位早期领导人送给毛泽东的诗句。然而,他并没有一路“同征”。令人错愕的是,这些相识相知的同志曾为了同一个理想坐在一起,起身后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仅有消沉与失意者,在这些党的创建者中居然出现了叛徒与汉奸。

曾在“历史的草稿”上留下记录的人,有的会被历史轻轻地抹去。久久地瞩目着那一张张因岁月流逝而模糊的照片,想起了这样的诗句:“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寻访·一大会址

留在“历史的草稿”上的细节

■郑蜀炎

偶合与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对比——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者总共代表着50余位党员,可当时的中国,却活动着600多个大大小小的政党,其中具有现代政党形态的,就有300多个。而仅在上海一地,便有近百个。

今天,无论怎样去描述95年的光荣与梦想,无论如何来赞美这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想,开篇应该是这个词——火种。

火种在上海点燃,是历史选择,亦有地理的偶合。

那时候,人们把上海称之为滩。从地理上讲,因海浪冲击而在入海口形成的土地,谓之滩;从文化上讲,上海积淀着、席卷着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产生的文化与思潮、时髦与风尚……

滩上风急。在这里,各式各样的理论呈现出混沌状态——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三民主义……交叉重叠。还有一些国外的流亡者在这里结党集社,更使得思潮五光十色。披览史料,上世纪20年代,仅法租界巡捕房每年的“政治势力调查报告”就有数百乃至上千份。

一大会址当年曾经是法租界,面积不过20平方公里,百年之间,它既是繁华时尚之地,又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记载着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的历史细节和时代背影。有一个词叫“党派林立”,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党派旧址、名流故居竟有上百处汇集于此;我们党一大后负责日常工作的中央工作部和国民党前身的“中华革命党”总事务所,也仅数百米之遥……

在旧中国支离破碎的国家格局中,在上海滩暗流涌动的政治地理间,中国共产党只是一缕星光、一粒火种,既无人多势众的优势,又无名门贵胄的血脉。风雨如磐、长夜无边,这火种何以燎原?按照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前的说法:“历史还没有磨出烙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然而,中国共产党人更愿意相信列宁驳斥普氏时振聋发聩的话:“首先要投入战斗,然后便见分晓。”

没有“面粉”,我们自己来磨,尽管历史的磨盘是那么的沉重、缓慢,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将杠杆担在了肩头。

地理会有偶合,但历史不可复制。大浪淘沙,当我们的党走上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便在历史上书写出一部辉煌的政治地理、红色地理。

传播与信仰

伫立在一大13位代表的照片前,简短的履历中的一个数字让我难以忘怀——他们中有5位是办报编刊的,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媒体人。

这是一个志在开天辟地、重塑国家的政党,但在一大会址我清楚地看到,他们手持的武器,唯有一支笔。

当时有一首在进步青年中流传的小诗:“南陈北李,两大星辰,漫漫长夜,吾辈仰承。”南陈者,陈独秀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开端、哺养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精英的《新青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本理论刊物《共产党》,都是在他狭窄局促的斗室里编辑的;北李者,李大钊也。他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第一篇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远方”(共产国际)的代表也是循着此文前来造访,并商谈组建中国共产党的……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无论是《劳动界》《新青年》《共产党》《向导》《劳动周刊》……这些“将新思潮切实传播到劳动界”的普及性报刊,还是《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等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书籍,皆如鲁迅先生的评价:颇不愧旗帜鲜明。

那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受到的白色恐怖威胁时时存在。1920年8月,陈望道译出了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初版印刷1000本很快卖完,再版的广告式短文,只能巧妙地刊登在国民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将共产国际的文件打印在丝质衬衣上,穿在身上才得以过关;女共产党员杨学敏将《党史教程》包装在当时的流行小说中,躲过了敌人的搜查……

我们党创造“地球上最大政治奇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两个字——“信仰”。而在经历了一次次血雨腥风之后,当这些握惯“笔杆子”的手,遵循自己的信仰,同时握起了“枪杆子”时,这个党就拥有了战胜一切敌人的力量。

绰号与道路

有一些称呼让遥远的历史和精神谱系鲜活起来——好几位参加一大的代表,见面皆以“老西”相称(英语里共产党的简称CP);在他们的书信中,时可见到一串“00000”——这不是密码,而是代表“共产主义者”。

在建党前后的一些会议记录中,但凡陈独秀发言,皆冠以一个“老”字。当时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平均年龄28岁,恰好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所以,40岁出头的陈独秀总被称为老先生、老头子。“五卅”运动期间,陈独秀有一次被工人纠察队当奸细抓了起来,押送到上海总工会。总工会负责人刘少奇乍见一愣,接着就“老先生”长“老先生”短的聊起来,既没有暴露其身份,又表达了对他的尊重。

毛泽东则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给几位满口俄语,言必称国际的人起绰号为“洋房子先生”……

“风流期共赏,同征此时情。”这是党的一位早期领导人送给毛泽东的诗句。然而,他并没有一路“同征”。令人错愕的是,这些相识相知的同志曾为了同一个理想坐在一起,起身后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不仅有消沉与失意者,在这些党的创建者中居然出现了叛徒与汉奸。

曾在“历史的草稿”上留下记录的人,有的会被历史轻轻地抹去。久久地瞩目着那一张张因岁月流逝而模糊的照片,想起了这样的诗句:“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寻访·七大会址

倾听中央大礼堂里的“回声”

■尉启军 记者 李秦卫

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磨去棱角的土砖、坐上去会发出声音的木条凳……这里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延安味”。

71年前,在经过6次延期后,755名代表在这个长35米,宽30米的大礼堂里,召开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如今,岁月的洗礼让七大会址显得愈发厚重和沧桑。“来延安旅游的人,几乎都会来这里,今天我就给4拨游客做了讲解。”讲解员任崔艳告诉记者。

七大的重大意义在于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始性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的确定,是党苦苦探索了20多年后才得来的。

理论创新的“气味”,如今在这里仍能“闻到”。

“我们党善于总结,勇于纠错,在这次会议上明确规定任何党员都可以给党的领导提意见。”打开当年修订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指着“党员有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的权利”告诉大家,这“任何”二字,刘少奇当年写上了又圈掉,圈掉了又写上,反复好几次。全会在对这一条讨论时,毛主席表示,应该信任群众,绝大多数的群众是为党好的。最后,大家同意新党章上写上这一条,只是将原先的“在一定会议上”改为“在党的会议上”。

听完刘煜讲的这个细节,转身仰望七大主席台对面的墙壁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横幅格外醒目。是啊,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体现着一个政党的自我修复能力,成为其始终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决定性因素。95年奋斗历程,党并不回避民主革命时期遭受的重大失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过的严重错误。也正是有了对失败的深刻反思和对错误的彻底修正,才有了在正确道路上前行的坚定决心。

“党的三大作风,也是在这次会议上确定的。”拿起封面泛黄的《愚公移山》小册子,刘煜说,愚公移山的故事,毛主席在七大上讲了三遍。“主席3次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大家要充满信心,万众一心,不断赢得胜利。”

“今天,我们面临的困难不比当年少,也不比当年小,这篇文章还得反复读。”接过刘煜的话茬,延安军分区政委蔺雨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七大精神的科学内容和经久不衰的理论魅力。

注重解放生产力,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党的七大就提出来了!毛主席在七大上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嫦娥奔月、蛟龙下海、高铁飞驰、GDP跃居世界第二……今日中国之一项项卓然成就,不正是对当年中央大礼堂那一阵阵掌声的最美回声吗?

 

寻访·李大钊纪念馆

用如磐信仰再造青春中国

■记者 宋 歆 通讯员 马晓川

冲决历史之桎梏,荡涤历史之积秽,挽回民族之青春,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们觉醒、奋斗,乃至不惜慷慨赴死的信仰之所存。

自1840年以降,神州陆沉,国土沦丧,“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

呐喊,总会在压迫最深重时迸发;希望,总会在信仰最坚韧时涌动。

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正是在这样的雪夜开始觉悟,开始行动。

盛夏时节,我们来到位于渤海之滨的河北唐山乐亭县,这是李大钊先生一生眷恋的故土。分布全县的大钊路、大钊广场、大钊公园,仿佛也在无声诉说故乡人民的追思与敬仰。

大钊路觅园街1号,便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李大钊纪念馆。自广场拾级而上,38个台阶,寓意着先生38年短暂而壮烈的人生。1927年4月28日,北洋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庞大、铁沉的绞架,在照片上闪着恐怖寒光。这副清末民初从欧洲进口的绞架只使用过一次,史料显示,大钊先生当日三上绞架,历时40余分钟,至死也没有吐露党的秘密。诀别之际,大钊先生怒斥刽子手:“不要以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的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革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走进纪念馆,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大钊先生磅礴昂扬的精神世界。在一个展柜中,有数张影印的照片,上面记录着李大钊和陈独秀的通信,那是“南陈北李”在相约建党,在商议谋划未来的青春中国。1920年春天,陈独秀致信李大钊,问应该给新成立的政党取个什么名字?李大钊回信:“叫共产党!”

那时的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张不断涌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早年负笈日本,已经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大钊先生,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大钊先生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新纪元》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大钊先生再造青春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进取精神。1918年11月,大钊先生在天安门广场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的著名演说,在现场亲耳聆听的就有青年毛泽东。15日,这篇演说和他的另一篇文章《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面。李大钊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正是在此时,毛泽东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49年3月,毛泽东在“进京赶考”时深情回忆起大钊先生:“他是我真正的老师。”

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指导成立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领导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短短几年时间,在大钊先生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大钊先生的思想遗产永远不会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告诉我们,大钊先生是我党较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的领导人,他亲自选送刘志丹、张宗逊、王一飞、李运昌等到黄埔军校学习,不少人成为我军知名战将。他还高瞻远瞩地派谢子长、李象九到陕北安定一带发展革命武装,为日后燎原的星火埋下了重要伏笔。

纪念馆大堂中央,汉白玉雕像高高耸立,大钊先生的目光凝视远方、淡定从容。“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雕像下,一拨拨年轻的共产党员,重温着入党誓词。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宣示,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薪火传承,是后来者对中国共产党创始者致以的崇高敬意,也是对大钊先生用信仰再造青春中国的最好慰藉。

(责任编辑:姜萍萍)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