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科技>奇闻趣图

中国古代科技只有四大发明?我们知道得太少了…

2016-07-29 14:08 中青在线  作者:中青报·中青在线

谈起中国古代科技,可爱的你会想到什么?我知道我知道,你肯定跟小编一样脱口而出“四大发明”对不对!嘻嘻,今天编编要告诉你们和自己:我们知道得太少啦!

就在今天,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研究成果,你小脑瓜里“古代中国给世界贡献的科技发明只有“四大发明”的认识,很可能会因为这份科学成果的发布而被颠覆。

为什么你心里只有“四大发明”?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卡丹(Jerome Cardan)就高度赞誉了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后来,培根(Francis Bacon)、伏尔泰(Fran ois-Marie Arouet)和马克思等思想家进一步阐释这三项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或者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谈起中国古代科技,可爱的你会想到什么?我知道我知道,你肯定跟小编一样脱口而出“四大发明”对不对!嘻嘻,今天编编要告诉你们和自己:我们知道得太少啦!

就在今天,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研究成果,你小脑瓜里“古代中国给世界贡献的科技发明只有“四大发明”的认识,很可能会因为这份科学成果的发布而被颠覆。

为什么你心里只有“四大发明”?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卡丹(Jerome Cardan)就高度赞誉了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后来,培根(Francis Bacon)、伏尔泰(Fran ois-Marie Arouet)和马克思等思想家进一步阐释这三项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或者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到19世纪下半叶,来华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将造纸术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列为中国的卓越发明。此后,“四大发明”成为中华文明一种标志。

然而这个观点是从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的角度提出的,从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全貌的角度来看却并不充分。如果从我们自己的视角出发列举,一切会是什么样子呢?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经提过:“中国古代到底有哪些科技发明创造?这是我国科技史研究者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不仅仅是科技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决策者与管理者,还有关心科技创新的学生和公众等社会各界都期待早日看到答案。”

2010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岳良院士和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杨炳麟教授访问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所的专家讨论如何补充美国出版的Milestones of Science挂图,因为它未收入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等认为,由中国自己编制中国科技发明创造挂图比修改美国出版的挂图更可行。研究组最终推选出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共88项。

那些“你不知道它厉害”的古代科技

事实上,根据该研究组的说法,中华民族的科技创造力至今尚未得到大众的充分了解,例如,我们的祖先最先栽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最重要的豆类作物——大豆、最重要的果树作物之一——柑橘、三大饮料作物之一——茶,这些作物的栽培技术的传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

再如,我国古代擅长天文测算,积累了长期较系统的观测记录,其中的新星和超新星观测记录还为现代科学家研究超新星、射电源、脉冲星、中子星等高能天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组将“天象记录”列为重要创造,以概括地反映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成就。

水稻种植

水稻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

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起源地的观点已经获得越来越多考古学证据的支持。中国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出土地点已达一百六七十处;除此以外,水稻种植技术在中国古代不断进步,发展出了成体系的水田整地,播种和田间管理技术,这直接影响到周边其他国家稻作的发展。

小孔成像

在一个明亮的物体与屏幕间放一块挡板,挡板上开一个小孔,在屏幕上会形成物体的一个倒立的实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这个现象的发现是早期光学研究中揭示光的直线传播性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也是后事照相,幻灯等技术诞生的物理基础。

成书于中国战国中期(约前4世纪中叶以前)的《墨经》最早述及小孔成像现象。在这之后,后世学者如沈括,赵友钦等又对小孔成像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而在西方,最早记载该现象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

天象记录

近代以前,中国人一直是世界上最勤勉,最精确的天文观测者。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中,最有价值的是涉及日月食,彗星,太阳黑子,新星等的资料。史书中的相关记录的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可使现代人根据这些记录精确地确定其位置,亮度和运动变化过程,很对对现代天文学研究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除了成果,我们还该知道什么?

2013年8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历经近三年时间,组织百余名专家进行考证与比较研究。该研究组还邀请国外专家参与此项工作,力图使得推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保证推选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最终推选出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共88项。

但是除了这些成果,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呢?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创造的出现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时代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明朝开始,我国传统科技长期陷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也就是除了知道“是什么”,我们还应该更多地探讨“为什么”。

文:任思远 邱晨辉

(责任编辑:王鑫)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