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读图>图话中国

秦皇岛六旬农民义务守卫长城三十八载

2016-08-11 12:23 人民网  

【“小城故事多”系列报道】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村,有着这么一位普通的农民,三十八年来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他几乎每天都会走上四十里路,义务守卫着家乡的明长城。他就是人称“长城活地图”的张鹤珊。(王初摄影报道)

张鹤珊所在的城子峪村位于抚宁县的东北侧,与辽宁省一河之隔,绵延十几公里的明长城就掩映在小村背后的燕山山脉之中。当我们驱车驶入城子峪村时,远远就能看到山头上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敌楼。

今年61岁的张鹤珊中等个儿,精瘦身材,浑身上下晒得黝黑,笑起来露出一口整齐的大白牙。平日里,他就住在长城脚下的农家小院之中。一走进张鹤珊的家,长城元素扑面而来,每间屋子的墙上都挂着全国各地摄影师的大作,记录着一年四季的长城美景。站在他家的露天阳台上,还能眺望远处的明长城。

和张鹤珊聊天的过程中,他几乎三句话不离长城。作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长城保护员”,他的生活和长城密不可分。每天只要得空,张鹤珊就会去“巡山”,左手拎着装垃圾的蛇皮袋,右手紧握割草的大镰刀,脚蹬军绿色解放鞋,身着“长城保护”字样工作衣,疾步于山峦间,穿梭于敌楼中,观察着长城的点滴变化。“要是冬天,我还会带上一点小酒。”说罢,张鹤珊从屋里的箱子中翻出了一瓶二锅头。“冬天去巡长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风吹在脸上像刀割!”遇上大风大雪时,张鹤珊会躲在敌楼里稍作休息,喝喝酒,暖暖身。

【“小城故事多”系列报道】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村,有着这么一位普通的农民,三十八年来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他几乎每天都会走上四十里路,义务守卫着家乡的明长城。他就是人称“长城活地图”的张鹤珊。(王初摄影报道)

张鹤珊所在的城子峪村位于抚宁县的东北侧,与辽宁省一河之隔,绵延十几公里的明长城就掩映在小村背后的燕山山脉之中。当我们驱车驶入城子峪村时,远远就能看到山头上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敌楼。

今年61岁的张鹤珊中等个儿,精瘦身材,浑身上下晒得黝黑,笑起来露出一口整齐的大白牙。平日里,他就住在长城脚下的农家小院之中。一走进张鹤珊的家,长城元素扑面而来,每间屋子的墙上都挂着全国各地摄影师的大作,记录着一年四季的长城美景。站在他家的露天阳台上,还能眺望远处的明长城。

和张鹤珊聊天的过程中,他几乎三句话不离长城。作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长城保护员”,他的生活和长城密不可分。每天只要得空,张鹤珊就会去“巡山”,左手拎着装垃圾的蛇皮袋,右手紧握割草的大镰刀,脚蹬军绿色解放鞋,身着“长城保护”字样工作衣,疾步于山峦间,穿梭于敌楼中,观察着长城的点滴变化。“要是冬天,我还会带上一点小酒。”说罢,张鹤珊从屋里的箱子中翻出了一瓶二锅头。“冬天去巡长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风吹在脸上像刀割!”遇上大风大雪时,张鹤珊会躲在敌楼里稍作休息,喝喝酒,暖暖身。

“走!我带你们看看长城去!”别看张鹤珊已年过六旬,但他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有时候我们得小跑几步才能跟得上他的步伐。穿过城子峪村的“城门”,绕过一片玉米地,就正式踏入了长城地界。“看到旁边那块牌子了吗?那是我2008年时候立的。”顺着张鹤珊手指的方向,一块醒目的指示板上写着——“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长城古朴的魅力。”

“我在前面带路,你们跟紧点,最近刚下过雨,山上蛇多,千万小心!旁边的荆棘也要注意,别被割到!”张鹤珊细心地叮嘱我们。愈往上走,山路愈发艰险,有的地方根本没有成形的道路,需要手脚并用方能前行。“今天天气还算帮忙,前几日我上山的时候,短短四公里就遇到三条大蛇拦路,最大的要碗口粗,吓了我一跳!我说岂有此理,还不给我让路,到底谁是长城保护员呢!”张鹤珊憨憨一笑,转而道:“其实增添点乐趣也挺好,省得一个人寂寞。”

跟着张鹤珊一路披荆斩棘,穿过一片比人还高的树丛之后,突然听到他在前方大喊了一句“到了!”举目一望,蜿蜒壮观的明代长城就这样忽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古老的敌楼,绵延的城墙,在群山之间显得苍茫而又震撼。“这一片长城沿线一共10公里,有31座敌楼,每个敌楼每段长城我都能给你们说出点故事来!”对于自己所守护的这一片长城,张鹤珊如数家珍。“我从小就把长城当做我家大院墙一样,任何人想破坏长城的一砖一瓦都不行!”对于长城,张鹤珊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他祖上曾是跟随戚继光镇守山海关的守城将士,更因为他的童年就是在长城上度过的。“以前村里老停电,没事干就听老人家讲‘瞎话’,故事讲的不是修长城就是守长城,连平时咱躲猫猫都是躲在敌楼里。”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片长城,基本就是它们明代时候的样子!”然而,眼前这些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却险些遭遇“浩劫”。那时候,常有村民到长城上去放山羊、贩蝎子、挖药材,弄得长城砖块散落一地、七零八落。这也让张鹤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从小跟这些砖头门楼有了感情,见不得任何人糟蹋它们”。

于是,张鹤珊自发站了出来,定期上山巡逻,劝走放羊人,赶跑贩蝎人,吓退偷砖人,断了不少人的“财路”。不少村民也因此记恨他,戳着他的脊梁骨骂他“闲事篓子”,有一次甚至还在山上下了几个抓野兔的铁套子,然后故意激怒他,张鹤珊不知其中有诈,一冲上前,左脚腕被套子勒得鲜血淋漓,骨头也险些折了。然而这都没有吓退这名长城赤子,反而激发了他保护长城的决心,誓与破坏长城的人斗争到底。

从青葱小伙到白发老者,张鹤珊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捍卫着身后的这片热土,砌城墙、拾垃圾、除杂草……从董家口到平顶峪10多公里的明长城上,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人给他做过统计,这些年张鹤珊穿坏过200多双解放鞋,每天巡山的路程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在此期间遇到的危险也是不计其数,路遇大蟒蛇、撞到马蜂窝,张鹤珊的身上伤痕累累,但他却从未想过要放弃。“必须要让长城脚下长大的孩子还能看到长城的原始风貌!”这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张鹤珊走过了整整三十八年。

如今,张鹤珊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03年,抚宁县开始实行“长城保护员”制度,将境内的长城分成18段,每一段都有一位像张鹤珊这样的长城保护员。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守护,巍巍屹立于燕山之上的明长城才能完整再现其当年的风貌。

近些年来,随着长城景区的开发,原生态的长城不断吸引着四方来客。当地村民也纷纷办起了农家乐,每年光烤全羊就可以卖两万多只。在大家尝到长城带来的“甜头”时,才意识到这背后离不开张鹤珊的付出。要是当年没有这位“愣头青”的执着守护,明长城或许早已面目全非了。张鹤珊从“人人骂”变成了“人人赞”,也用时间证明了他这么做是对的。

如今,张鹤珊除了致力于长城保护外,还钻研起了长城文化。他有幸成为了中国长城学会成立以来的首位农民会员,整理撰写过30多万字的长城考察笔记和传说故事,用数码相机记录下了明长城的原始风貌。他还接待过来自美国、新西兰等26国的游客,“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长城,关注中国长城,热爱中国长城!”张鹤珊自豪地说道。对于未来的长城旅游业的开发,张鹤珊表示,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留长城的原始风貌,不能破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必须尊重历史,保护长城。“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一定会继续守护这片明长城!”张鹤珊望着长城深情地说道。

(责任编辑:李慧博)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