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滚动

河南开封:千种风情何须说

2016-08-19 08:18 人民网  作者:罗华 刘红 申宁 付长超 李东风 王玉兴 霍亚平 肖懿木

人民网记者航拍“千种风情看开封”点击观看

炎炎夏日,站在距河南开封市十几公里处的黄河黑岗口段,河水湍急却驯顺地向东奔流。人称“老开封”、10卷本《文化开封》丛书的主编高树田指着南边的土地对记者说,那下面就是开封城,现在的黄河大堤,早已经高高悬在了开封城上。历朝历代,开封一次次被洪水吞没,被泥沙埋藏,但开封人就是不搬走,找到老路再建,成了“城摞城”,自唐宋以降,连城市的中轴线都没有改变过。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开封,曾是中国古代都城美丽与繁荣的象征。物换星移,岁月如歌,走进开封,改革开放的印记无处不在,旧貌新颜的碰撞熠熠生辉。今日开封,犹如一位久违的新娘款款而来,妩媚而生动,古典而现代。

千年的美丽掩不住

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  

刘红 摄

高树田所说的“城摞城”,现在已经被考古证实。走进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将近2000平方米的展示区中,清代的鸡窝、元代的大缸、宋代的城墙砖出现在同一空间内,令人有穿越之感;而在一堵特意留出的关键柱上,宋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地层堆积清晰可见,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年轮,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新郑门是北宋东京城外城的四个城门之一。2008年,开封市改造城中村,新郑门位置正好在城中村内。机会来了,当地的考古工作者想通过挖掘新郑门遗址为北宋东京城考古找个突破口。在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09年开始正式发掘。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春迎,曾经是开封市文物工作队的负责人,直接参与了新郑门的考古挖掘。他说,“当时,还有很多人怀疑那个地方到底是不是新郑门。”第一年,首先挖出来几个清代的民居,但是在民居前面有一条比较主要的道路,道路是一层压一层的。“看到这个道路,我悬着的那颗心基本上放下了。因为城门中间肯定有道路,而且是一层一层的,从地表1米多深一直到10米多深全部是道路的堆积层,不同年代的路土层层相叠压,路土清理后还有清晰可见的车辙痕迹。再结合两边的城墙,可以断定那是新郑门,绝对不会错。”

考古发掘证明,在今天开封市的地下10余米处有战国时期魏国国都大梁城,距地面10米左右为唐代的汴州城,约8米处为北宋东京城,约6米处有金代汴京城,5米至6米处是明代开封城,3米深左右建有清代开封城,共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被考古学家认为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修复后的大梁门马道    

付长超 摄

与“城摞城”密切相关的,就是开封的城墙。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韩满库告诉记者,开封现存城墙14.4公里长,平均高度近10米,为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城垣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经修复开放了一部分城墙,未来考虑要将全部城墙修复贯通,开放旅游。

考古,让埋在地下的文物遗址重见天日,整修,让地上的文物重现光芒。那么,那些被黄土埋半截的古建筑又该如何保护利用?延庆观内的主体建筑玉皇阁,是元代大朝元万寿宫的遗物,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屡遭黄河水患,玉皇阁被泥沙淤埋近3米,面临地下水侵蚀、阁体裂缝扩大、恶化的风险。聪明的开封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从2008年到2010年,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成功运用坑式静压桩托换顶升技术,将阁体整体抬升3.1米,使阁底层重见天日。

人民网记者航拍“千种风情看开封”点击观看

炎炎夏日,站在距河南开封市十几公里处的黄河黑岗口段,河水湍急却驯顺地向东奔流。人称“老开封”、10卷本《文化开封》丛书的主编高树田指着南边的土地对记者说,那下面就是开封城,现在的黄河大堤,早已经高高悬在了开封城上。历朝历代,开封一次次被洪水吞没,被泥沙埋藏,但开封人就是不搬走,找到老路再建,成了“城摞城”,自唐宋以降,连城市的中轴线都没有改变过。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开封,曾是中国古代都城美丽与繁荣的象征。物换星移,岁月如歌,走进开封,改革开放的印记无处不在,旧貌新颜的碰撞熠熠生辉。今日开封,犹如一位久违的新娘款款而来,妩媚而生动,古典而现代。

千年的美丽掩不住

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  

刘红 摄

高树田所说的“城摞城”,现在已经被考古证实。走进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将近2000平方米的展示区中,清代的鸡窝、元代的大缸、宋代的城墙砖出现在同一空间内,令人有穿越之感;而在一堵特意留出的关键柱上,宋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地层堆积清晰可见,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年轮,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新郑门是北宋东京城外城的四个城门之一。2008年,开封市改造城中村,新郑门位置正好在城中村内。机会来了,当地的考古工作者想通过挖掘新郑门遗址为北宋东京城考古找个突破口。在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09年开始正式发掘。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春迎,曾经是开封市文物工作队的负责人,直接参与了新郑门的考古挖掘。他说,“当时,还有很多人怀疑那个地方到底是不是新郑门。”第一年,首先挖出来几个清代的民居,但是在民居前面有一条比较主要的道路,道路是一层压一层的。“看到这个道路,我悬着的那颗心基本上放下了。因为城门中间肯定有道路,而且是一层一层的,从地表1米多深一直到10米多深全部是道路的堆积层,不同年代的路土层层相叠压,路土清理后还有清晰可见的车辙痕迹。再结合两边的城墙,可以断定那是新郑门,绝对不会错。”

考古发掘证明,在今天开封市的地下10余米处有战国时期魏国国都大梁城,距地面10米左右为唐代的汴州城,约8米处为北宋东京城,约6米处有金代汴京城,5米至6米处是明代开封城,3米深左右建有清代开封城,共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被考古学家认为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修复后的大梁门马道    

付长超 摄

与“城摞城”密切相关的,就是开封的城墙。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韩满库告诉记者,开封现存城墙14.4公里长,平均高度近10米,为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城垣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经修复开放了一部分城墙,未来考虑要将全部城墙修复贯通,开放旅游。

考古,让埋在地下的文物遗址重见天日,整修,让地上的文物重现光芒。那么,那些被黄土埋半截的古建筑又该如何保护利用?延庆观内的主体建筑玉皇阁,是元代大朝元万寿宫的遗物,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屡遭黄河水患,玉皇阁被泥沙淤埋近3米,面临地下水侵蚀、阁体裂缝扩大、恶化的风险。聪明的开封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从2008年到2010年,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成功运用坑式静压桩托换顶升技术,将阁体整体抬升3.1米,使阁底层重见天日。

 

到清明上河图里旅游

鸟瞰清明上河园    

霍亚平 摄

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冷不防,人群中跑出两个宋朝打扮的人沿街追打,而此时“正好”赶上“包大人”巡街,一场当街断案“审羊皮”华丽上演,游客瞬间穿越。

千年之前,有人照着东京汴梁城画了一幅长卷;千年之后,又有人把这幅画还原给了开封城。1998年10月,占地600亩,一座以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以1:1比例原景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对外开放。

园内每天上百场演出轮番上演,还相继打造了大型水战表演《大宋·东京保卫战》和大型马战表演《岳飞枪挑小梁王》。特别是每晚上演的《大宋·东京梦华》大型水上实景演出,700多位演员参演,8阙经典宋词和一幅《清明上河图》贯穿,再配上玄妙的声光电效果,令人震撼。

建园伊始,总经理周旭东就在想,《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民俗的东西还保留着,要把这些东西引进来,让别人看到过去的东西。于是,吹糖人、捏面人、画糖画、杂耍绝活等民俗艺人和工艺被引进园里,再后来,汴绣、木版年画、木雕等相继被引进来……这里现在已经被打造成为口传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基地。

“大宋公平秤,包大人给这位小朋友量体重……”在清明上河园的“城门”口,身着红袍头戴乌纱的王惠,一副包公打扮,亮着嗓门招呼顾客。这位曾经的工厂工会主席,1998年下岗后在清明上河园找到了用武之地,“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有一个老者用杆秤做买卖交易,我就想能不能在旅游景点用杆秤量体重,把包公政清风良的形象揉进来,配上独创的脱口秀,没想到一炮打响。”在清明上河园里,这样的民俗艺人、工匠有150多位。

“包大人”量体重    

刘红 摄

2008年,清明上河园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2011年,营收突破1亿元;2015年,接待游客256万人,收入2.5亿元,净利润1.1亿元。

“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市场化”,在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看来,开封,要搞文商旅一体化,要做“文化+”。

鼓楼,位于开封老城的中心地带,如今,围绕着鼓楼广场,形成了以书店街、马道街、鼓楼街、寺后街为核心的“中国著名商业街”。在这个商业区里,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商业是纽带,文商旅整合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核、一圈、一带、六街”的功能结构,容纳了王大昌、第一楼等103家老字号,吸纳了年画博物馆等文化项目,用鼓楼区区委书记魏培仕的话说,就是要把这里建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区、文化街区、旅游街区、文明街区”。

 

守持厚重的文化底蕴

虽然开封古城被黄河的泥沙埋了一次又一次,但千年的文化底蕴却越积越厚。文化的传承,缘于人们的默默坚守。

汴绣传承人王素花在工作室指导徒弟    

霍亚平 摄

“一辈子都忙着穿针引线,现在手还灵活,但是眼睛有点吃力了。”在开封城东郊的一个小街里,已经82岁的王素花感慨时光的流逝。60多年的语不离绣,手不释针,让王素花已然成为汴绣的一个代表性符号。1990年,王素花退休后,在老同事的撺掇下,办起了“素花宋绣”。2008年,汴绣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素花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就是为着汴绣活着,大师就是个名称,是国家给我的,但最终还得靠你的真本事。我觉得我的担子很重,要认认真真地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让很多人都学会汴绣,我就安心了。”

在离城区22公里的朱仙镇,同样也有一位老人在坚守。张连生老先生一边转着手中的刻刀,一边对记者说:“我刻木版年画50多年了,家传6代,祖祖辈辈300多年了。”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朱仙镇,还有几十家木版年画作坊。如今,张老先生已经把木版年画的产业交给儿子打理,他则专心刻版、授徒。张老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带着十几个徒弟,“就在前几天,还招了一个意大利的美术专业研究生徒弟,现在就住在我家里。”

传承6代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张连生在刻版    

申宁 摄

开封大梁门城楼上有一个饮食文化博物馆,“馆主”叫孙润田,是个七代世居的“老开封”,一辈子在饮食公司工作,编过10本关于开封饮食的书,被当地人称为开封小吃的“活字典”。2006年,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出台,允许民办博物馆,老孙动了心。当时老孙已经收藏了一些东西,手里只有3万块钱,找了几个地方,感觉都不太靠谱。当时文物处的副处长听说他想办博物馆,就说“你上大梁门吧”,这让孙润田惊喜万分,忙着设计、布展。2007年,博物馆建起来了,不仅展出了老孙自己珍藏的历代酒器、茶具、餐具等实物,以及近代票证、书刊等200多件,还有亲戚朋友和老百姓捐的一部分实物。此外,还能看到对中华烹饪鼻祖商代伊尹的考据,对开封老字号民间餐馆、民间厨房的还原再现。

 

开封的工业有力量

文化旅游,一直是开封这座千年古都引以为傲的旗帜。但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只有文化旅游行不行?

“河南省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电冰箱、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缝纫机都出在开封。”在开封人的记忆里,作为河南省老工业基地,开封有着引以为豪的工业成就。但改革开放后,开封曾几次错失转型机遇,致使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工业是我们最大的短板,建实力开封,必须得把这块做起来。”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说,“这五年,我们的工业是拼命往前赶的,发展速度是个加速度。”

中联重科的组装车间    

霍亚平 摄

据开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汪志毅介绍,2015年开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8.2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还多;增速在2010年居全省第五位,2014年提升至全省第一位,2015年居全省第二位。

开封工业加速度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外来的力量推动开放创新。”在吉炳伟看来,是通过把新的企业、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引进来,来激发开封工业发展的新活力。

作为开封的传统产业,纺织服装虽然有着河南产棉和纺织大省的天然优势,但由于产业链缺少印染环节,行业发展多年来受到制约。今天,记者在尉氏县福甬服装工业城,看到的却是流水线上工人们热火朝天生产服装的繁忙景象。作为开封加快纺织工业升级发展的一个缩影,福甬服装工业城是开封2008年引入宁波合作方,总投资12亿元,集针织、染整、印花、制衣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这个项目形成了集聚效应,吸引了更多同行企业落户开封。

尉氏县福甬服装工业城的工人在忙碌    

申宁 摄

从冲压、焊装、涂装到总装,一期投资23亿,占地面积1142亩,40万辆生产能力,拥有SUV、MPV、微客、微货等车型,走进位于开封新区的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开瑞汽车)生产车间,处处可见创新带来的生产力。

拥有“谷王”、“耕王”品牌,依托自主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短短几年,成为集玉米收获机、小麦收获机、大中马力拖拉机等为一体的农业机械产品提供商,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2亿元,同比增长25.9%。谷王收获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32%。

正是有了奇瑞和中联重科这样的企业选择落户开封,才实现了知名品牌的“开封造”,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坐拥毗邻郑州航空港黄金区位优势,产业集聚区当仁不让地成为开封市尉氏县工业发展的新“高地”。据介绍,尉氏县产业集聚区分东、西两个组团,总规划面积26.7平方公里,大部分已建成使用,已入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3家,规模工业总产值达530亿元,从业人员达8.4万人。产业集聚区管工委副主任徐国现告诉记者,产业集聚区内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现代家居和健康医疗三大主导产业。

盛世邦瑞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娄跃进是宁波人,木工出身。40年前,不满20岁的他去新疆打工做家具,曾受到一个河南人的接济。此后娄跃进从一个小家具厂起家,企业不断做大做强。2013年,尉氏县到宁波招商,娄跃进被他们的诚心打动,决心到尉氏投资办厂。此后,他又动员了7家家乡企业进驻了产业集聚区。

汪志毅告诉记者,2015年,开封全市8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7.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0.9%,同比增长12%,对全市贡献率为97.6%,支撑了全市工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开封将坚持工业和文化双轮驱动,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吉炳伟说。

 

在开封享受慢生活

华灯初上,大宋御河溢彩流光。这条全长2公里的水系,将开封城内的两大主要景区集中地龙亭湖和包公湖连在一起,平时游客如织,更是当地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或河中泛舟,或岸边漫步,赏宋词乐舞,听豫剧京腔,开封人怡然自乐。

退休工人自发组建的民间艺术团在大宋御河边演出   

申宁 摄

7月底的开封,潮湿闷热。在御河边上的一个小亭子里,搭着一个小型舞台,一位女士正放声高歌,周围坐满了摇着蒲扇的观众。一位叫谷凤荣的阿姨告诉记者,他们是自发组织的大宋御河艺术团,演员、乐队都是退休工人,“年龄最小的也有58岁了。”刚刚下场的付春云阿姨接过话去,“我们每个人都会唱宋词,在这个地方展示宋风、宋韵、宋文化,展示我们开封的魅力。”谷凤荣说,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场地、音箱,服装和乐器是我们自己买的,每天晚上8点到10点在这里演出。

开封是一个慢节奏的城市,市长侯红说,卖小吃的老百姓,你坐那儿跟他聊,你能感觉到这个城市不急躁。

夜幕下的鼓楼夜市    

霍亚平 摄

开封人爱吃,开封人会吃,开封小吃名满天下。来开封寻吃,白天去小宋城,晚上不能错过的是夜市。开封有两个著名的夜市,一个是鼓楼夜市,一个是西司夜市。晚上7点钟,鼓楼夜市开张了,桔黄色的LED灯在摊位上亮起,人群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一家人随意地找个座位,点上一份炒凉粉,来一碟桶子鸡,又或是风干兔肉、扒黄肚,上一屉小笼灌汤包,还有锅贴,再来上两瓶啤酒,慢慢地吃,慢慢地聊,溽热的夏夜就这么熬过去了。

77岁的“老开封”周世轩从小就生活在鼓楼,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就重新恢复了鼓楼夜市,当时都是站着吃,没有座位,规模也没这么大。现在很人性化,能容纳1500人,237个摊位,分10个网格,实行标准化管理。

“当一个城市有文化内涵,有内在品质,又有经济实力,又宜居的时候,那个城市就是有竞争力的。”侯红眼中的开封前景无限。

(责任编辑:陈灿)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