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军事>专题>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故事

著名战将杨得志是这样走过长征的

2016-09-09 09:46 解放军报  作者:艾新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著名记者斯诺为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照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杨得志将照片寄给了老家的桂泗姐姐。桂泗姐姐把照片藏在家里的墙夹缝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拿出来。

载着勇士们强渡大渡河的木船。

中等身材,敦实健壮。青丝如墨,茂密如蓬。

关键时刻有主意,每临大事有静气。下命令,做动员,不慌不忙,慢声细语,山崩于前、地裂于后面不改色。

这就是杨得志,一位几乎亲历了我军各个时期的战争,当之无愧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著名战将。

1934年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这个被人们习惯地称为“红一团”的部队,在年仅23岁的团长杨得志的带领下,作为红一军团的先导,从于都的莲塘背出发,开始长征。

途中,他带领红一团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为中央红军顺利北上开辟了通路,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篇章。

一剑曾当百万师。凡生死之地,危急之时,红一团夺取头功,必创奇迹,峰回路转,化险为夷。杨得志之名也由此大振,堪称这把长剑的锋刃。

毛泽东主席对杨得志十分看重,长征途中,一有机会便会去看看杨得志,二人感情甚深。今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0周年的日子。回顾将军的长征岁月,也寄托了我们对伟大领袖的深切怀念。

——编 者

1

红一团在杨得志和政委黎林的率领下,占剑河、越施秉、过黄平,连战皆捷,于1935年元旦前夕,一举攻克了乌江边上的余庆县城。

1935年1月2日,杨得志奉军团命令,率红一团赶到乌江龙溪渡口准备过江。杨得志急忙带人赶到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找到几个老乡了解渡江情况。原来,国民党军逃离时把附近村庄的一切都破坏了,别说找船,连一块像样的木板都找不到。老乡们还说,渡过乌江必须具备:大木船、大晴天、好船夫3个条件。

杨得志拿起望远镜观察对岸的火力点,突然发现江中漂浮着一节很粗的竹子。他兴奋地指着江心的竹子对黎林说:“怎么就没想到呢,扎竹排呀!”大家一合计,这个办法好,附近的竹子多的是,不仅可以利用竹排强渡,还可以搭浮桥让大部队通过。杨得志立即下命令:“全团动手扎竹排!”杨得志对乘竹排穿过乌江急流心中没有把握,他决定先从一营挑选8名水性好的战士,备足武器弹药,在天黑后进行试渡。

傍晚时分,战士们在风雨中将竹排推到浅滩的水中。杨得志一再叮嘱执行任务的8名战士:“要沉着,要团结一致,到达对岸后,马上鸣枪两响作为联络信号。”8名战士跳上竹排,缓缓地离开了浅滩,对岸国民党军的阵地上不时稀疏的枪声闪动着火光,所有人都紧盯着竹排。

时隔不久,只见竹排突然停止了,像是碰到了礁石。又过了一两分钟,岸上有人“啊呀”一声,大家向江中望去,隐隐约约地见到竹排在江中心斜立起来,披着白色的水柱又翻倒在巨浪中,迅速冲向了下游。只见几个黑点在巨浪中时隐时现,不一会儿完全埋进了漩涡,再也没有浮出来。岸上一下子沉寂下来,江水的呜鸣声代替了同志们对战友的呼唤!

“一定要渡过去!”杨得志把继续试渡的任务交给了一营营长孙继先。战士们并没有被眼前的一幕所吓倒,孙继先挑出10名战士,又在竹排上增加了几个扶手,选择下游一个水面较宽的地方试渡。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对岸仍不见动静,杨得志感到肩上像压着千斤重担似的,心中十分焦虑,如果这次再出问题,天一亮,一切都会暴露在国民党军的眼皮之下,那就前功尽弃了。这时,两声枪响传来,是过江的战友们发来的信号!杨得志随即下达了开船命令,早已整装待发的竹排一只接着一只迅速地出动了。不多久,对面山顶红光闪闪伴随着“轰轰”的爆炸声,紧接着步枪、机枪怒吼起来,战士们成功登上了山顶。“老黎,成功了!”杨得志激动地对黎林说。

突破了乌江天险,杨得志立即组织已渡江的部队攻山,迅速占领了国民党军的全部阵地。二营和三营很快在江上架起浮桥,迎接大部队过江。

2

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城郊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继续北上,越过大渡河,夺取西昌,在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遵照中革军委决定,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为司令员、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为政委,由红一团和一个工兵排,加上萧华的一个工作队和无线电台,组成中央红军先遣队,向大凉山西部彝族聚居区进军,进行战略侦察,为红军北上开路。

5月24日,杨得志率红一团冒着大雨急行军一昼夜,赶到了距安顺场只有7.5公里地的一个小村庄。刘伯承下令让大家停下来休息,杨得志此时却一点睡意也没有,他清醒地意识到:此时前有国民党守军,后有国民党追兵,在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夹击下,能否成功渡过大渡河这一天险,关系到整个红军的安危,必须尽快渡河!

杨得志刚刚从几位老乡那了解清楚安顺场的敌情,就接到了组织部队连夜强渡大渡河的命令。刘伯承、聂荣臻赶到红一团驻地,亲自交代行动任务,指示作战方案:由杨得志率第一营夺取安顺场;黎林率第二营至下游佯攻,牵制杨森部;尹国赤的第三营担任后卫,掩护指挥机关。

在孙继先带领一营突袭国民党守军的同时,杨得志带人冒险从国民党兵手中搞到了一条船。他决定利用这唯一的一条船,选出以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首的17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于25日拂晓强渡。当孙继先宣读完名单后,只见17位勇士齐刷刷地站成一排,个个精神饱满,虎虎生威。

5月25日拂晓,雨停,天明,瓦蓝的天空缀着朵朵白云,被雨水冲洗过的悬崖显得格外挺拔壮丽,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岸的一切。刘伯承抬头看了看表,示意开始。杨得志命令:“轻、重机枪掩护,强渡开始!”

小船一次只能载9个人,第一船在熊尚林的带领下离开了南岸,划向河中。“打!”杨得志向炮兵下达了开火命令。神炮手赵章成早已瞄准了对岸国民党军的工事,只见随着爆炸声,轻、重机枪也一起开火,压制住国民党军火力,掩护着小船在风浪中前进。这时,红一团的号手吹响了冲锋号,各连也吹响了冲锋号。

渡船飞快地向北岸前进。突然,一梭子弹扫到船上,杨得志举起望远镜,见一位战士急忙捂住了自己的手臂。又见小船往下游滑行,眼看就要撞上一块礁石,进而又急速地旋转。“撑住啊!”杨得志禁不住大声呼喊,只见几个船工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用后背顶着船。一番搏斗,小船终于脱离险境,快速向对岸抵近。

此时,对岸的小村子里涌出一股国民党军向渡口扑来。“给我轰!”杨得志大声命令炮手,赵章成发射的炮弹正好在敌群中开了花。李得才的重机枪班也打响了,点名似的让国民党兵一个个倒下,国民党军溃退了。

“延伸射击!”杨得志再次命令。渡船终于靠了岸,9位勇士跳下船,集中火力占领了渡口工事,为第二船的战友们杀开了一条通道。

孙继先带领第二船的勇士们过了河,会同先上岸的战友们向国民党军山头阵地发起了攻击。国民党军溃不成军,没命地往山后逃窜,红一团迅即控制了渡口阵地。

杨得志和黎林乘第三船过了河,指挥已渡河的部队坚守安顺场渡口。部队在下游又缴获了两只渡船,真是雪中送炭,杨得志立即命令把船尽快交给后续部队。

红军越过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变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红军把国民党追击大军远远地甩在大渡河以南地区。

3

1935年6月8日,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芦山、宝兴防线,准备翻越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在宝兴,红一军团指示各部队做好翻越雪山的准备,当地的群众提醒部队说:“夹金山是‘仙鸟’也飞不过的‘神仙山’,你们这样的穿戴,到山顶上冻也冻死了!”

杨得志和黎林不敢怠慢,立即向部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尽量多穿些衣服;设法多买些酒、辣椒等抗寒食品;每人都得有一根拐棍等。他们制定了翻越大雪山的四条措施:一是伤病员提前一小时出发,以防他们掉队。二是由参谋长胡发坚挑选一些身体较好的战士,组成担架队,在后边负责收容。三是炊事班先行,下山后立即烧开水、做饭,保证部队一到能吃上饭。四是提倡阶级友爱,开展互助,党员和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按照军团的统一要求,红一团前进到雪山脚下一个村落露营。离雪山越近,天气越冷,战士们身上一点棉絮都没有,不少连队只好全班围成一团,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依偎在一起,干部们待战士睡着后,把他们的手脚揽在自己的怀中。为了让身体不太好的黎林休息好,杨得志特地把夹被先给黎林盖,让他先睡,而他自己到连队去看望战士们,下半夜从连队回来后再睡觉,这让黎林非常感动。

根据雪山的气候特点,部队要在上午9点钟以后才能开始行军,上下山35公里多的路,必须在5个小时内走完,否则,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12日,红一团开始爬雪山,刚开始行进时大家体力还可以,走起来并不觉得特别困难。可是,走了1个多小时后便不行了,路没有了,雪更滑了,气压更低了。面对白茫茫的雪地,深浅莫测,只能靠手中的拐棍探索。

最大的问题还是缺氧,战士们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最大的努力。腿发软,腿肚子里像是灌满了铅水似的,沉重得怎么也抬不起来,手中的拐棍不由自主地老是在打抖,胸口上像是压着块大石头,令人喘不过气来,心跳得特别快,好像一张嘴就会蹦出来似的。

指战员们好不容易翻过了山顶,当看见山底下架起了锅灶,生起了火,冒着炊烟时,个个心中非常高兴,顿时忘记了疲劳。大家坐在雪地上,一边往下滑,一边兴奋地喊:“坐汽车了!坐飞机了!”

6月17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两河口的达维镇会师。得到红四方面军许多物资和弹药的补充后,红一团继续北上,翻越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于7月1日到达卓克基,不久便到达大草地的边缘毛儿盖。

8月23日,聂荣臻率红一军团直属队、第一师、中央军委纵队一部和红军大学进入大草地。杨得志带领红一团继续担任前卫,在600余里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前行。

茫茫的草地上,黑水、泥潭,杂草、枯叶随处可见,多年的杂草沉积腐烂后,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这里每天的天气十分多变,狂风、暴雨、飞雪、烈日轮番出现。不知什么时候脚下的腐草就会突然下陷,又不知什么时候面前会冒出一个烂泥坑,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甚至有被吞没的危险。

两天以后,就快要走出草地到班佑了,红一团又接到命令:为防止国民党军突然袭击,放慢行军速度,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前进。

8月27日,杨得志率领红一团随红军大部队踏过了一望无际的茫茫大草地。随后,红一团继续北上,于9月18日,抵达甘肃哈达铺。10月19日,抵达革命根据地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著名记者斯诺为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照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杨得志将照片寄给了老家的桂泗姐姐。桂泗姐姐把照片藏在家里的墙夹缝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拿出来。

载着勇士们强渡大渡河的木船。

中等身材,敦实健壮。青丝如墨,茂密如蓬。

关键时刻有主意,每临大事有静气。下命令,做动员,不慌不忙,慢声细语,山崩于前、地裂于后面不改色。

这就是杨得志,一位几乎亲历了我军各个时期的战争,当之无愧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著名战将。

1934年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这个被人们习惯地称为“红一团”的部队,在年仅23岁的团长杨得志的带领下,作为红一军团的先导,从于都的莲塘背出发,开始长征。

途中,他带领红一团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为中央红军顺利北上开辟了通路,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篇章。

一剑曾当百万师。凡生死之地,危急之时,红一团夺取头功,必创奇迹,峰回路转,化险为夷。杨得志之名也由此大振,堪称这把长剑的锋刃。

毛泽东主席对杨得志十分看重,长征途中,一有机会便会去看看杨得志,二人感情甚深。今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0周年的日子。回顾将军的长征岁月,也寄托了我们对伟大领袖的深切怀念。

——编 者

1

红一团在杨得志和政委黎林的率领下,占剑河、越施秉、过黄平,连战皆捷,于1935年元旦前夕,一举攻克了乌江边上的余庆县城。

1935年1月2日,杨得志奉军团命令,率红一团赶到乌江龙溪渡口准备过江。杨得志急忙带人赶到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找到几个老乡了解渡江情况。原来,国民党军逃离时把附近村庄的一切都破坏了,别说找船,连一块像样的木板都找不到。老乡们还说,渡过乌江必须具备:大木船、大晴天、好船夫3个条件。

杨得志拿起望远镜观察对岸的火力点,突然发现江中漂浮着一节很粗的竹子。他兴奋地指着江心的竹子对黎林说:“怎么就没想到呢,扎竹排呀!”大家一合计,这个办法好,附近的竹子多的是,不仅可以利用竹排强渡,还可以搭浮桥让大部队通过。杨得志立即下命令:“全团动手扎竹排!”杨得志对乘竹排穿过乌江急流心中没有把握,他决定先从一营挑选8名水性好的战士,备足武器弹药,在天黑后进行试渡。

傍晚时分,战士们在风雨中将竹排推到浅滩的水中。杨得志一再叮嘱执行任务的8名战士:“要沉着,要团结一致,到达对岸后,马上鸣枪两响作为联络信号。”8名战士跳上竹排,缓缓地离开了浅滩,对岸国民党军的阵地上不时稀疏的枪声闪动着火光,所有人都紧盯着竹排。

时隔不久,只见竹排突然停止了,像是碰到了礁石。又过了一两分钟,岸上有人“啊呀”一声,大家向江中望去,隐隐约约地见到竹排在江中心斜立起来,披着白色的水柱又翻倒在巨浪中,迅速冲向了下游。只见几个黑点在巨浪中时隐时现,不一会儿完全埋进了漩涡,再也没有浮出来。岸上一下子沉寂下来,江水的呜鸣声代替了同志们对战友的呼唤!

“一定要渡过去!”杨得志把继续试渡的任务交给了一营营长孙继先。战士们并没有被眼前的一幕所吓倒,孙继先挑出10名战士,又在竹排上增加了几个扶手,选择下游一个水面较宽的地方试渡。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对岸仍不见动静,杨得志感到肩上像压着千斤重担似的,心中十分焦虑,如果这次再出问题,天一亮,一切都会暴露在国民党军的眼皮之下,那就前功尽弃了。这时,两声枪响传来,是过江的战友们发来的信号!杨得志随即下达了开船命令,早已整装待发的竹排一只接着一只迅速地出动了。不多久,对面山顶红光闪闪伴随着“轰轰”的爆炸声,紧接着步枪、机枪怒吼起来,战士们成功登上了山顶。“老黎,成功了!”杨得志激动地对黎林说。

突破了乌江天险,杨得志立即组织已渡江的部队攻山,迅速占领了国民党军的全部阵地。二营和三营很快在江上架起浮桥,迎接大部队过江。

2

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城郊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继续北上,越过大渡河,夺取西昌,在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遵照中革军委决定,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为司令员、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为政委,由红一团和一个工兵排,加上萧华的一个工作队和无线电台,组成中央红军先遣队,向大凉山西部彝族聚居区进军,进行战略侦察,为红军北上开路。

5月24日,杨得志率红一团冒着大雨急行军一昼夜,赶到了距安顺场只有7.5公里地的一个小村庄。刘伯承下令让大家停下来休息,杨得志此时却一点睡意也没有,他清醒地意识到:此时前有国民党守军,后有国民党追兵,在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夹击下,能否成功渡过大渡河这一天险,关系到整个红军的安危,必须尽快渡河!

杨得志刚刚从几位老乡那了解清楚安顺场的敌情,就接到了组织部队连夜强渡大渡河的命令。刘伯承、聂荣臻赶到红一团驻地,亲自交代行动任务,指示作战方案:由杨得志率第一营夺取安顺场;黎林率第二营至下游佯攻,牵制杨森部;尹国赤的第三营担任后卫,掩护指挥机关。

在孙继先带领一营突袭国民党守军的同时,杨得志带人冒险从国民党兵手中搞到了一条船。他决定利用这唯一的一条船,选出以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首的17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于25日拂晓强渡。当孙继先宣读完名单后,只见17位勇士齐刷刷地站成一排,个个精神饱满,虎虎生威。

5月25日拂晓,雨停,天明,瓦蓝的天空缀着朵朵白云,被雨水冲洗过的悬崖显得格外挺拔壮丽,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岸的一切。刘伯承抬头看了看表,示意开始。杨得志命令:“轻、重机枪掩护,强渡开始!”

小船一次只能载9个人,第一船在熊尚林的带领下离开了南岸,划向河中。“打!”杨得志向炮兵下达了开火命令。神炮手赵章成早已瞄准了对岸国民党军的工事,只见随着爆炸声,轻、重机枪也一起开火,压制住国民党军火力,掩护着小船在风浪中前进。这时,红一团的号手吹响了冲锋号,各连也吹响了冲锋号。

渡船飞快地向北岸前进。突然,一梭子弹扫到船上,杨得志举起望远镜,见一位战士急忙捂住了自己的手臂。又见小船往下游滑行,眼看就要撞上一块礁石,进而又急速地旋转。“撑住啊!”杨得志禁不住大声呼喊,只见几个船工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用后背顶着船。一番搏斗,小船终于脱离险境,快速向对岸抵近。

此时,对岸的小村子里涌出一股国民党军向渡口扑来。“给我轰!”杨得志大声命令炮手,赵章成发射的炮弹正好在敌群中开了花。李得才的重机枪班也打响了,点名似的让国民党兵一个个倒下,国民党军溃退了。

“延伸射击!”杨得志再次命令。渡船终于靠了岸,9位勇士跳下船,集中火力占领了渡口工事,为第二船的战友们杀开了一条通道。

孙继先带领第二船的勇士们过了河,会同先上岸的战友们向国民党军山头阵地发起了攻击。国民党军溃不成军,没命地往山后逃窜,红一团迅即控制了渡口阵地。

杨得志和黎林乘第三船过了河,指挥已渡河的部队坚守安顺场渡口。部队在下游又缴获了两只渡船,真是雪中送炭,杨得志立即命令把船尽快交给后续部队。

红军越过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变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红军把国民党追击大军远远地甩在大渡河以南地区。

3

1935年6月8日,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的芦山、宝兴防线,准备翻越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在宝兴,红一军团指示各部队做好翻越雪山的准备,当地的群众提醒部队说:“夹金山是‘仙鸟’也飞不过的‘神仙山’,你们这样的穿戴,到山顶上冻也冻死了!”

杨得志和黎林不敢怠慢,立即向部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尽量多穿些衣服;设法多买些酒、辣椒等抗寒食品;每人都得有一根拐棍等。他们制定了翻越大雪山的四条措施:一是伤病员提前一小时出发,以防他们掉队。二是由参谋长胡发坚挑选一些身体较好的战士,组成担架队,在后边负责收容。三是炊事班先行,下山后立即烧开水、做饭,保证部队一到能吃上饭。四是提倡阶级友爱,开展互助,党员和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按照军团的统一要求,红一团前进到雪山脚下一个村落露营。离雪山越近,天气越冷,战士们身上一点棉絮都没有,不少连队只好全班围成一团,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依偎在一起,干部们待战士睡着后,把他们的手脚揽在自己的怀中。为了让身体不太好的黎林休息好,杨得志特地把夹被先给黎林盖,让他先睡,而他自己到连队去看望战士们,下半夜从连队回来后再睡觉,这让黎林非常感动。

根据雪山的气候特点,部队要在上午9点钟以后才能开始行军,上下山35公里多的路,必须在5个小时内走完,否则,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12日,红一团开始爬雪山,刚开始行进时大家体力还可以,走起来并不觉得特别困难。可是,走了1个多小时后便不行了,路没有了,雪更滑了,气压更低了。面对白茫茫的雪地,深浅莫测,只能靠手中的拐棍探索。

最大的问题还是缺氧,战士们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最大的努力。腿发软,腿肚子里像是灌满了铅水似的,沉重得怎么也抬不起来,手中的拐棍不由自主地老是在打抖,胸口上像是压着块大石头,令人喘不过气来,心跳得特别快,好像一张嘴就会蹦出来似的。

指战员们好不容易翻过了山顶,当看见山底下架起了锅灶,生起了火,冒着炊烟时,个个心中非常高兴,顿时忘记了疲劳。大家坐在雪地上,一边往下滑,一边兴奋地喊:“坐汽车了!坐飞机了!”

6月17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两河口的达维镇会师。得到红四方面军许多物资和弹药的补充后,红一团继续北上,翻越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于7月1日到达卓克基,不久便到达大草地的边缘毛儿盖。

8月23日,聂荣臻率红一军团直属队、第一师、中央军委纵队一部和红军大学进入大草地。杨得志带领红一团继续担任前卫,在600余里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前行。

茫茫的草地上,黑水、泥潭,杂草、枯叶随处可见,多年的杂草沉积腐烂后,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这里每天的天气十分多变,狂风、暴雨、飞雪、烈日轮番出现。不知什么时候脚下的腐草就会突然下陷,又不知什么时候面前会冒出一个烂泥坑,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甚至有被吞没的危险。

两天以后,就快要走出草地到班佑了,红一团又接到命令:为防止国民党军突然袭击,放慢行军速度,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前进。

8月27日,杨得志率领红一团随红军大部队踏过了一望无际的茫茫大草地。随后,红一团继续北上,于9月18日,抵达甘肃哈达铺。10月19日,抵达革命根据地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杨得志的“三件宝”:奖章、手枪和云南白药

在杨得志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有3件东西始终随身携带,被他称之为“三件宝”。

这“三件宝”,一个是1933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首次颁发的一枚三级红星奖章;一个是1934年他担任红一团团长时缴获的一支“勃朗宁”手枪;还有一个是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时部队发的一瓶云南白药。

这枚红星奖章,是杨得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第一次获得的荣誉,他非常珍视,一直用白布包着珍藏在上衣口袋里。奖章行军打仗被汗水湿透,被雨水淋透,生锈的正反两面,像印章一样印在了布上。那瓶云南白药,虽然杨得志一直没有用过,可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拥有一瓶云南白药是非常珍贵的。而那支“勃朗宁”手枪,在长征途中伴随他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如今,这3件物品都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杨得志常用这“三件宝”激励自己,教育子孙。他说:“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所以说,我们要努力奋斗!为了过去,为了今天,更为了将来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辛永生)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