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军事

开讲啦!5位军史专家解读长征精神

2016-10-18 08:20 解放军报  

写在前面: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习主席强调:“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长征精神,我们邀请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的5位军史专家,分别从坚定理想、忠诚使命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扎根群众、革命为民的实践宗旨等方面展开深入解读,供大家学习参考。——编 者

坚定理想 忠诚使命

长征,是对理想信念的考验;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凡是了解长征历史的人,很容易想到邓小平同志回忆长征时的感受——“跟着走”。虽然只有简单的3个字,彰显的却是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红军将士理想不移、信念不灭,忠心耿耿跟着共产党历尽艰辛、冲破险阻,以高度的自觉焕发出无穷的力量,以高昂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勇往直前。

长征表现了红军将士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被迫开始长征。即使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党和红军也始终与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为己任,发表抗日宣言,提出抗日主张,努力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结合起来,把长征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结合起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军官兵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作支撑,心甘情愿地把个人小我融入革命大我,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湘江之战,红军损失惨重,一渡赤水前土城之战又遭挫折,万里征途出现低谷。但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泯灭,为了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锁链下解放出来,为了赢得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自由,广大红军指战员秉持民族大义、勇担救亡大任,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队伍走,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进入抗日的前进阵地,并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表现了红军将士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伟大精神。广大红军官兵始终抱定“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满怀着把中国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将士在铁流万里的长征途中,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征途漫漫,关山重重,长征队伍中不乏有年老体弱的老红军,有稚气未脱的红小鬼,有承受更多艰难困苦的女红军,还有疾病缠身的伤病员,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仍然表现出了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面对雪山草地,他们更有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因为他们懂得自己是在为人民而战,为民族的解放而战。荆棘满途洒遍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民族英雄的忠骨。红军将士以实际行动体现出对党的忠贞,对事业的执着,对正义的坚持。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征途,丈量出中华优秀儿女的优秀品质,丈量出中华民族面对血与火、生与死考验的坚忍不拔,丈量出红军将士坚持理想信念的强度、深度和力度。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历史使命,今天依然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第一位的要求,也是毕生的要求。学习和弘扬红军将士对革命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使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做到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这是我们对长征精神的最现实的纪念。

回顾历史是为了昭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红军将士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习主席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长征在当代中国的延续,是异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事业。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没有金沙水拍,但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但同样要斩关夺隘。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决不能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心追求,决不能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执着,要始终保持红军长征时期的那么“一股劲”,不断锤炼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传承弘扬战无不胜的“东方魔力”,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写在前面: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习主席强调:“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长征精神,我们邀请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的5位军史专家,分别从坚定理想、忠诚使命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扎根群众、革命为民的实践宗旨等方面展开深入解读,供大家学习参考。——编 者

坚定理想 忠诚使命

长征,是对理想信念的考验;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凡是了解长征历史的人,很容易想到邓小平同志回忆长征时的感受——“跟着走”。虽然只有简单的3个字,彰显的却是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红军将士理想不移、信念不灭,忠心耿耿跟着共产党历尽艰辛、冲破险阻,以高度的自觉焕发出无穷的力量,以高昂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勇往直前。

长征表现了红军将士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被迫开始长征。即使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党和红军也始终与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为己任,发表抗日宣言,提出抗日主张,努力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结合起来,把长征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结合起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军官兵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作支撑,心甘情愿地把个人小我融入革命大我,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湘江之战,红军损失惨重,一渡赤水前土城之战又遭挫折,万里征途出现低谷。但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泯灭,为了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锁链下解放出来,为了赢得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自由,广大红军指战员秉持民族大义、勇担救亡大任,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队伍走,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最终胜利到达陕北,进入抗日的前进阵地,并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表现了红军将士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伟大精神。广大红军官兵始终抱定“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满怀着把中国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将士在铁流万里的长征途中,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征途漫漫,关山重重,长征队伍中不乏有年老体弱的老红军,有稚气未脱的红小鬼,有承受更多艰难困苦的女红军,还有疾病缠身的伤病员,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仍然表现出了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面对雪山草地,他们更有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因为他们懂得自己是在为人民而战,为民族的解放而战。荆棘满途洒遍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民族英雄的忠骨。红军将士以实际行动体现出对党的忠贞,对事业的执着,对正义的坚持。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征途,丈量出中华优秀儿女的优秀品质,丈量出中华民族面对血与火、生与死考验的坚忍不拔,丈量出红军将士坚持理想信念的强度、深度和力度。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历史使命,今天依然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第一位的要求,也是毕生的要求。学习和弘扬红军将士对革命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使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做到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这是我们对长征精神的最现实的纪念。

回顾历史是为了昭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红军将士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习主席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长征在当代中国的延续,是异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事业。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没有金沙水拍,但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但同样要斩关夺隘。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决不能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心追求,决不能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执着,要始终保持红军长征时期的那么“一股劲”,不断锤炼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传承弘扬战无不胜的“东方魔力”,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不屈不挠 勇于牺牲

■翟清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艰苦卓绝的长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长征彰显了红军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红军长征则把这一优良传统发展到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新高度,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长征路上,红军遇到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在饥寒交迫中,越过无数雄关险隘,跨过莽莽雪山草地,披荆斩棘,前仆后继,所向披靡。4000多米的夹金山,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温极低,“鸟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饥疲已到极点的红军将士,以坚强的毅力去攀登这座“神山”,虽然“山顶两旁的冰天雪地里躺着不少牺牲的同志”,但英勇的红军将士终于把雪山踩在了脚下。松潘草地,一望无际的沼泽地,不见树木,不见道路,没有人烟。深不可测的泥潭,雨雪交加的寒冷,挑战极限的饥饿,时时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但红军没有被吓倒,吃野菜,挖草根,煮皮带,像一股势不可挡的滚滚铁流,坚定地向前。成千上万的红军官兵长眠在草地,走出来的也是骨瘦如柴。但就是这些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将士经过了14个省,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党岭山、长板山、仓德山、打鼓山等几十座雪山,渡过了湘江、乌江、北盘江、金沙江、雅砻江等几十条大江大河,走过了几百里草地沼泽,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展现了战天斗地的英雄豪情。

长征彰显了红军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长征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一往无前、英勇牺牲的精神,粉碎了国民党军聚歼的企图,开辟了北上抗日的通道。在长征中,红三十四师血战湘江,以巨大的牺牲使红军绝地重生;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在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大渡河撕开了一个缺口,开辟了一条北上的道路;激战腊子口,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围困饿死在雪山草地的阴谋。为攻占包座,刚刚过草地的红四方面军一部,与国民党军精锐部队展开激战。斗志昂扬的红军官兵和敌人厮杀,甚至连机关干部、宣传员、炊事员、饲养员都拿起枪上了战场。乌蒙山回旋战,红二、红六军团转战上千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踢死黔军,踩死川军,拖死中央军”,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独树镇战斗,地形不利,气候恶劣,部队极其疲劳,红25军以不足三千之众,击破国民党军数万精兵的袭击合围,打出了威风,赢得了转移的时间。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中央红军)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每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在长征中,各路红军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战役战斗,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就有120余次,歼敌40余个团,击溃数百个团。红军官兵以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胜利的桂冠总是垂青于千锤百炼而枕戈待旦的军队。长征,红军官兵为了挽救民族于危亡,拯救人民于水火,英勇奋战、百折不挠,战胜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付出难以估量的重大牺牲,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发展的新路,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长征所锻造的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马卫防)

 

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它穿透历史,指引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它更昭示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助力。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独立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并不是从党一成立就确立起来的。长征之前,共产国际作为世界性的共产党组织,对中国共产党实施领导并指导中国革命。这种领导和指导,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先后造成中国共产党内右倾和“左”倾思想的产生发展。在中国革命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之后,“左”倾教条主义危害尤为严重。其显著特征是,完全放弃独立性,亦步亦趋地接受共产国际的“遥控”,从而也就丧失了领导中国革命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资格和能力。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下,红军遭遇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重失败和长征初期一连串的严重失利,血的事实使党和红军开始深刻反思“左”倾错误。湘江战役之后,在先后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越来越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所接受。到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终于迈出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这次会议,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下独立自主地改组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从组织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并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正确的领导集体。从此,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独立自主基本原则的确立,为中国革命锚定了基本立足点,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条件。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红军初创时期一系列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确立,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再度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当时党和红军面临的三个生死攸关的全局性问题。一是“向哪里去”,选择正确战略方向,最终确立并坚决贯彻了北上抗日、会师陕甘的战略方针,将被动的战略退却转变为挺进抗日前进阵地的伟大进军。二是“该怎么走”,实施正确的军事指挥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从根本上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问题。三是“党怎么建”,摒弃了以往党内斗争的残酷做法,注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战胜了教条主义、分裂主义的影响,实现了全党意志、全军行动的高度集中统一。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使党和红军在最危急关头转危为安。在此后的革命实践中,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不断打磨中更加耀眼,指引着党和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牢牢地把握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实事求是地提出并坚决贯彻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解放战争中,党和人民军队及时进行战略转变,坚决抵制一切外部干预,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今天,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我们的新长征。在新的征途上,我们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发展新路,既不能照搬他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要在新的长征中传承长征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更加重视我们自己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坚决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求实创新,这是破解前路中一切难题的重要保证。(徐飞)

 

顾全大局 紧密团结

万里长征,红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物资极度匮乏,环境极度恶劣,敌人极度凶残,红军是靠什么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呢?毛主席说:靠的就是全党全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紧密团结。

这种团结首先体现在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时,所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坚决服从组织“走”与“留”安排的重大抉择上。何叔衡是党的一大代表,他对党忠心耿耿,迫切要求跟随红军主力一同转移,并准备了两双结实的草鞋,但当组织决定让他留下来继续坚持斗争时,他坚决服从。曾主持过中央工作并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瞿秋白,在请求随红军主力一同转移的愿望没有被批准时,毅然决然地服从组织决定。其实,在那分别的时刻,大家心中都明白,眼前的分别很可能就是永别,何叔衡、瞿秋白等人在红军主力走后不久,即英勇牺牲。这“走”与“留”的抉择,就是在“绝对服从”下遵守了纪律,顾全了大局,维护了团结,这种精神无异于战火中舍生取义,令人敬仰!

这种团结还表现在长征途中与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的斗争上。1935年9月8日,张国焘电令红四方面军驻马尔康地区的部队扣留中央纵队,企图危害中央,并违背中央北上决议,擅自带着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中的两个军(红5军和红32军)南下,于10月5日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公然分裂党和红军。党中央于1936年1月22日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号召全党全军同张国焘的错误划清界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斗争,他说:“现在弄成两个中央,被敌人知道了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跟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朱德则义正辞严地指出:“中央北上的路线是正确的”“南下是没有出路的,是不会成功的”,他积极指导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同张国焘的错误作斗争。1936年6月,张国焘另立“中央”的阴谋完全失败。3个多月后,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宁会师,长征至此取得完全胜利。

这种团结还体现在艰难困苦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互帮互助上。毛泽东除了几个星期生病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里和普通战士一样在步行;他的夫人贺子珍,为抢救战友一次就负伤十多处,去世的时候身上还有未取出的弹片。朱德总司令多次把伤兵扶上自己的战马,自己却徒步前进;长征途中,周恩来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长征的漫漫征途,是一条凝结战友深情的道路。寻找野菜,不管哪个单位或个人先发现,就马上通知兄弟单位来挖,一碗野菜几人吃,共同分享这难得的一点食物。为了防止野菜中毒,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尝,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为了能让战友胜利到达目的地,自己就是死了也值得。行军途中,有人负伤了,病倒了,大家就争着抢着去背、去抬,搀扶着一起前进,不让一个战友掉队,因为大家都明白,多一个战友,就多一颗革命的种子,就多一份革命的力量。团结友爱、患难与共,这些在生死考验中升华的战友情谊,成为激励红军官兵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强大武器。(金玉国)

 

扎根群众 革命为民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红军就无法生存,长征胜利更无从谈起。正如陈毅元帅的《赣南游击词》所言:“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市,行程25000里,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越过了数十座高山。红军愈挫愈勇,化险为夷,在播撒无数革命的火种后,实现了凤凰涅槃。在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红军总政治部就发出指示:争取群众,发展新苏区,是战略转移的基本任务。红军占领遵义后,立即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明确规定红军部队必须绝对维护沿途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实际行动遵纪爱民。长征路上,红军每到一地,都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积极宣传党的宗旨任务和抗日方针,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民心,博得了爱戴,获得了支持。

有了沿途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哺育,红军就构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御敌长城。长征经过四川大凉山地区时,仅在越西县两三个小时内就有七八百名彝族同胞参加红军。早年曾追随孙中山的贵州籍辛亥革命老人周素园,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找到红军,58岁高龄毅然参加了长征。被俘的国民党军队师长张振汉在随红军长征途中,亲身感受了红军的不同,成为红军队伍的一员。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长征是有伟大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之旅、光明之旅。这种理想和信念说到底就是彻底地为老百姓谋利益、求幸福,就是把翻身解放的希望带给穷苦大众。红军长征的胜利,说到底就是党和红军践行根本宗旨的胜利。

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牺牲履行着共产党人革命为民的宗旨,人民群众也倾其所有地支持红军。在四川省通江县沙溪乡景家塬村红云崖上,至今仍完好保留着当年红四方面军在反“六路围攻”期间錾成的“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巨型石刻,单字高5.9米,宽4.9米,十里之外清晰可见,堪称红军“标语之王”。在那样一个险恶困难的斗争环境中,这么大的标语怎能逃过敌人的魔掌?红军开始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到处疯狂铲除红军的标语口号,当地豪绅地主甚至以一石二斗小麦为诱,悬赏将其铲除。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自发组织起来,提前用稻草灰调米汤将标语糊上,使石头上看不出字迹,使得这幅红色巨型标语保留至今。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千山万水,书写錾刻了数以万计的标语口号,像这样至今被完整保留下来的仍多达7000多条。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缅怀红军长征的苦难辉煌,追思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时刻铭记“为谁担当”,深刻领悟“为何出发”,坚定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刘少奇同志曾说,共产党什么都不怕,不怕美帝国主义,不怕蒋介石的飞机大炮,但就怕一件事——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就会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一样,在半空中被人勒死。这段话值得我们永久记忆。这是因为,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国家和军队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周鑫)

(责任编辑:王璐佳(实习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