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9 03:58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明峰 金正波
无名烈士纪念园。
资料照片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去拜谒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那天,赶上了阴雨天,细雨飘飘洒洒,如泣如诉。从四川通江县城出发,一路河流相伴,与大山交替左右,40多公里后到达沙溪镇王坪村。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通江两河口乡入川,以巴中为中心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王坪村。因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牺牲。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决定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园,取名“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陵园坐落在山岗上,俯瞰沙溪河,遥望鹰笼山。烟雨笼罩下,松柏更显苍翠,陵园肃穆庄严。主题雕塑“铁血丹心”首先映入眼帘,当年苏区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英勇杀敌的场景栩栩如生。“当年巴中总人口约120万人,参加红军达12万人,牺牲4万余人,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0人就有1人牺牲。两年多投入运输力量约100万人次,提供军粮数十亿公斤。”讲解员的话为雕塑作了最好的注解。
沿着千秋大道拾级而上,进入陵园核心区,红军烈士集墓就在那里。墓内安葬7800余名红军烈士,其中团职以上40人,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自己战友修建的陵园。
无名烈士纪念园。
资料照片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去拜谒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那天,赶上了阴雨天,细雨飘飘洒洒,如泣如诉。从四川通江县城出发,一路河流相伴,与大山交替左右,40多公里后到达沙溪镇王坪村。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通江两河口乡入川,以巴中为中心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王坪村。因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牺牲。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决定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园,取名“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陵园坐落在山岗上,俯瞰沙溪河,遥望鹰笼山。烟雨笼罩下,松柏更显苍翠,陵园肃穆庄严。主题雕塑“铁血丹心”首先映入眼帘,当年苏区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英勇杀敌的场景栩栩如生。“当年巴中总人口约120万人,参加红军达12万人,牺牲4万余人,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0人就有1人牺牲。两年多投入运输力量约100万人次,提供军粮数十亿公斤。”讲解员的话为雕塑作了最好的注解。
沿着千秋大道拾级而上,进入陵园核心区,红军烈士集墓就在那里。墓内安葬7800余名红军烈士,其中团职以上40人,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自己战友修建的陵园。
“随着反‘六路围攻’战事愈加激烈,转送总医院的红军伤亡人数也逐渐增多。初期,总医院对牺牲的烈士还能一人一棺一墓,到后期,只能满足二至三人一匣(木匣子),甚至数十人集中掩埋。后来由于战事紧张,牺牲的烈士愈来愈多,红军只好采取软埋,一穴多人,甚至只能挖大坑集中埋葬……”闻者无不动容。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和支援革命的老区人民,多次修缮陵园,支持巴中发展。”巴中市委书记冯键介绍说,陵园历经3次修缮,规模最大的要数2011年那次。当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庄严、肃穆、安静’的要求建设烈士陵园,把王坪村建设成‘现代、文明、优美’的小山村。”修缮中,在集墓正后方扩建了弧扇形无名烈士纪念园,将散葬在通江县20个乡镇的50处零散烈士墓17225名红军烈士迁葬于此,至此陵园共安葬红军烈士25048名。2012年5月9日,扩建后的烈士陵园正式开园。
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核心陵园由原来的350亩增加到1800亩,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现已接待海内外游客300余万人次。
“来景区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王得胜家就在景区附近,新村建设时翻修了房屋,他就地取材,开起农家乐,收入比种地翻了6倍。
王坪新村紧紧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搞旅游接待,打造乡村红色旅游。村里还引进业主成立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已建成以王坪为中心的茶叶产业示范片2500亩、中药材基地600亩、巴山红心猕猴桃1000亩。“借助网络,这些特色农产品已行销全国。”村支部书记王兆富自豪地说,截至2015年底,王坪村人均年收入6555元,贫困户只剩32户113人,贫困发生率为6%,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如今,像王坪村一样,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巴中,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巴中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始终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勇于改革创新,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冯键说。
今年,巴中市抓住国土资源部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搬迁工作的机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内跨市流转,首批与成都市高新区交易4500亩、收益13.28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土地资源有效盘活。
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巴中市及早谋划,今年初向省农发行贷款40亿元,平均每个县区获得8亿元启动资金,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先人一步。截至8月31日,今年计划实施的10953套住房全部开工建设,实际开工建设12182套,开工率达111.2%;已建成8670户,年底3.86万人可全部住进新房。
随着住房、产业、资金等难题一一破解,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的承诺有望如期兑现,巴山大地一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景象。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19日 04 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