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7 09:19 广州日报 作者:王丹阳
孙中山在香港求学9年 受中法战争时港人爱国行动鼓舞立志革命
26岁成香港首间大学首届毕业生 作为最优生毕业轰动一时
1888年,孙中山先生(左二)等“四大寇”与关景良(后站者)在香港西医书院合影。
1923年,孙中山在香港大学演讲后,与该校师生合影留念。
张自忠路23号,孙中山先生在这里病逝。
南京中山陵
1883年~1892年的9年时光,从17岁到26岁,孙中山在香港度过了中学与大学时代。
在这段青葱岁月里,他接受了西方近代教育,攻读医学课程,成了熟练运用中英文双语、医人治病的青年精英。
同时,在香港,他受到香港工人、商人在中法战争中的爱国行动鼓舞,救国救民之心,日益坚定;他结识了一班与他背景相同的新知识青年,形成了以“四大寇”为核心的小团体,高谈革命,并将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
香港不仅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蒙地,也是他作为职业革命家的起点。在《我的回忆》中,为革命奔波终生的孙中山如此描述香港和大学时代,“我在那里度过一生中欢乐的5年。”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王丹阳 实习生陈文杰(除署名外)
本文参考图书:《中山先生与港澳》、《一生难忘——孙中山在香港的求学与革命》、《孙中山与香港》。
孙中山在香港求学9年 受中法战争时港人爱国行动鼓舞立志革命
26岁成香港首间大学首届毕业生 作为最优生毕业轰动一时
1888年,孙中山先生(左二)等“四大寇”与关景良(后站者)在香港西医书院合影。
1923年,孙中山在香港大学演讲后,与该校师生合影留念。
张自忠路23号,孙中山先生在这里病逝。
南京中山陵
1883年~1892年的9年时光,从17岁到26岁,孙中山在香港度过了中学与大学时代。
在这段青葱岁月里,他接受了西方近代教育,攻读医学课程,成了熟练运用中英文双语、医人治病的青年精英。
同时,在香港,他受到香港工人、商人在中法战争中的爱国行动鼓舞,救国救民之心,日益坚定;他结识了一班与他背景相同的新知识青年,形成了以“四大寇”为核心的小团体,高谈革命,并将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
香港不仅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蒙地,也是他作为职业革命家的起点。在《我的回忆》中,为革命奔波终生的孙中山如此描述香港和大学时代,“我在那里度过一生中欢乐的5年。”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王丹阳 实习生陈文杰(除署名外)
本文参考图书:《中山先生与港澳》、《一生难忘——孙中山在香港的求学与革命》、《孙中山与香港》。
沧海桑田
伟人登岸地变纪念公园
11月初的香港,阳光明媚,海风和煦。寸土寸金的西盘营海边,一座高4.5米的孙中山铜像背朝湛蓝的维多利亚港。时光倒流百年。公园所在位置还是一片茫茫大海,是曾经的三角码头外海面。由于发动革命,孙中山被当时港英政府发布3次驱逐出境令后,只能将船舶停在三角码头外海,在船上会见香港的革命者。直到1911年12月21日,辛亥革命成功不久,在海外的孙中山搭乘游轮“地云夏号”经新加坡抵港。随后,在如今的海港城附近改换小轮渡过维多利亚港,在三角码头上岸香港,与特意从广州来香港的粤商代表亲密会谈。11天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010年,为了纪念孙中山曾在此会见革命同志,已成为填海区域的“三角码头”被用于公园用地,并设立伟人铜像,改名为中山纪念公园。
香港情愫
“我有如游子归家”
从中山纪念公园步行15分钟,就来到位于薄扶林道旁的香港大学。香港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87年的香港西医书院。西医书院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间大学,旨在培养为华人看病,造福公众卫生福利的华人医生。这一年,21岁的孙中山,与其他11人成为香港西医学院的第一届入学生。5年后,26岁的他又以第一名优异成绩从西医学院毕业。
因此,孙中山可以算是香港大学的校友。特别是在93年前的1923年2月20日上午,57岁的孙中山在香港大学的大礼堂(如今的陆佑堂)发表公开演讲,不仅讲述“香港与香港大学是我的知识诞生地”,更向世人阐述“革命思想,系从香港得来”。为了纪念这一历史聚会,香港大学特意在校园中心、图书馆侧的荷花池旁,竖立孙中山的铜坐像,以示对伟人的追思与敬重。今年,孙中山坐像旁边的教学楼墙上挂着用中英文双语写着“我有如游子归家”(I feel as though,I have return home)的大幅海报,引得青年学生纷纷留影纪念。
中学时代
18岁受中法战争启蒙立志革命
在如今的荷里活道与鸭巴甸街交接处,是香港一座名为“元方”的创业文化园。这里不仅有高级餐厅,还有各类文化展览吸引游人。而在百余年前,这里就是孙中山的中学——中央书院的旧址。1883年,17岁的孙中山由于破坏家乡的北帝神庙,被父亲送来香港。他最先入读位于上环东边街的拔萃书室。第二年4月,他转往位于歌赋街的中央书院就读,中央书院是香港首间官立中学。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金强,是孙中山在香港的研究者。他介绍,孙中山在中央学院的3年,学习英文、常识课、世界地理、数学几何、生物学、世界史等。这些西方课程无疑影响了从小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的孙中山的知识结构及思想。特别是在他中学时代,适逢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8~10月,法国军舰攻打台湾后,到香港维修时遭华工拒绝,法国商船也没获得中国商人的卸货。然而,香港人的爱国热情未能挽救败局,翌年清政府不战而败。
李金强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受香港工人商人的爱国行动所鼓舞。孙中山自己也回忆,“余自己酉中法战争后,始有志于革命。”
大学时代
香港第一所大学毕业高才生
如今香港的上环,有知名的苏豪美食区、酒吧区、古董区,是寸土寸金的旅游旺地。但在100多年前香港开埠时,英国人在中环,华人在上环聚集,卫生环境并不能与今时同日而语。以上环歌赋街为中心,步行15分钟路程内,留下了不少青年孙中山求学、交友、策划革命的珍贵遗迹,包括孙中山先后就读的拔萃书室、中央书院、西医书院以及兴中会旧址等。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曾表示,“先祖父在当时区内多所书院接受教育,这些经验为他筹备日后的革命大业奠下基础。”
1887年,从中央书院毕业后,21岁的孙中山从广州博济医院转入荷李活道的香港西医书院,开始了5年的学医生涯。香港西医书院是当时香港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也是一所着重物理、化学与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训练的医学院。
据李金强介绍,与孙中山一同入学的有11人,5年学费为200元。在当时这一学费,颇为昂贵。“孙先生成绩学得最好的是植物学和化学。”李金强说。此外,西医书院采取每年课程考核制。每一年课程完成,就以英国医科考试为蓝本,对学生进行考核。由于每一年考核严格,到第5年毕业时,12名入学者只有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两人能够按时毕业。而且孙中山是唯一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学生。
昔日“四大寇”
聚集地今成旅游美食之地
在西医书院读书时,孙中山与同学关景良一同住在校舍二楼。据关景良日后的口述,孙中山专心学业,非常勤奋,白天攻读医学书籍,晚上研究中文文史,并且爱读《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此同时,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时也结识朋友。其中他与西医书院同学陈少白、广州博济医院读医时认识的尢列,时常聚会在他的同乡、家境富裕的杨鹤龄家的商铺杨耀记内。四个人畅谈革命,言行反清,被人称为“四大寇”。
如今,位于歌赋街8号的杨耀记店铺、曾经的“四大寇”聚会地早已不见踪影。唯有在游客心中的知名美食“九记牛腩”对面,一个露天排档中所列资料牌上,显示其历史地位。
对于香港孙中山历史遗迹保护与城市的发展,李金强表示,目前与孙中山有关系的、在香港保有原貌的遗迹建筑,可能只剩在香港元朗的军火库旧址。“因为那边土地还没开发,上环这边都是商铺。”
但李金强说,值得欣慰的是孙中山的富国强民思想,在今日中国早已实现。例如他在《实业计划》中所列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这些都已实现。
最近,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作为知名研究者的李金强有机会给香港的公务员讲课。讲课内容就是孙中山与香港。
专家解读
陈家亮(香港孙中山纪念馆一级助理馆长)
广州日报:为什么说香港是孙山中革命思想孕育地?
陈家亮: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先生透过对香港城市发展的亲身体验,对香港的整洁市容、宏伟建筑和良好治安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触发他思考故乡香山较香港落后的原因,激发他为国家建立良好制度的决心,继而投身强国富民的终身事业。由是观之,香港不单是孙中山先生孕育革命思想的地方,亦是他决意投身革命事业的起点。19世纪晚期的香港更是一个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思想相对地自由开放,为中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也培养了如孙中山先生这样的革命人士。
李金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孙中山纪念馆荣誉顾问)
广州日报:有说法是,孙中山在大学的化学成绩好,是为了革命制作武器炸药。您怎么看?
李金强:肯定是谣传,实际上孙中山开始注意军事学是在1895年以后的事情,之前爱好化学只是学习兴趣而已。我个人认为他对军事武器的认识是在起义之后的事情。在1900年的惠州起义,也失败了。所以在1903年,孙中山自觉革命没有退路后,开始学习军事学,培养革命干部,并积累革命资本。
广州日报:为什么孙中山说人生最快乐5年是在香港?
李金强: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香港学医。后来,革命道路的艰辛,磕磕碰碰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等到了辛亥革命成功,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山三莅北京 留下28处足迹
孙中山先生一生曾经到过北京三次,最后病逝于北京的行馆。历经数年实地考察了孙中山先生在北京足迹的研究者,北京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王佐诗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他和北京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张纪榆两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到目前为止,孙中山先生三次到北京的足迹遍布28个地方。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赵琳琳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铁狮子胡同
“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到北京是在1894年六七月间,当时的孙中山年仅28岁,他北上抵达天津,上书李鸿章陈述‘富国强兵之道’,但未被采纳。”王佐诗对记者说,孙中山第一次来到北京,亲自调查了解“清廷之虚实”。他目睹了清政府贪污腐败,军备废弛,因而认识到“实现任何改进是完全不可能的”。此后,孙中山决心建立革命组织,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首次到北京,促使他在思想上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为弥合南北分裂,巩固共和制度,应袁世凯邀请,于1912年8月24日再次抵京。在京25天期间,他与袁世凯会谈13次,涉及内阁、外交、实业、铁路等各方面问题;出席官方和社会各界欢迎会25次,接见中外记者9次,还接待了13个国家的使节,并视察了京张铁路和清河织呢厂,9月17日离京。孙中山第二次来到北京,是他政治生涯中重要一页。
“孙先生第三次来北京是在1925年,当时他59岁,已经重病在身,当时,他所有的活动都在北京市原东城区,来京仅仅72天就与世长辞。”王佐诗说。
1925年3月12日9点30分,孙中山病逝于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23号)行辕,享年59岁。3月19日遗体由协和医院移至中山公园社稷坛北“拜殿”,民众致哀者逾70余万人。
28处足迹绝大多数为第二次到京时留下
王佐诗理事告诉记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到过的28处地方,绝大多数是在他第二次来北京时去的。“中山先生第二次来北京的时候,正值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当时他才46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从1912年8月24日~9月17日,除了9月7日到张家口考察铁路在外夜宿一天以外,在北京一共逗留了24天。”
王佐诗和张纪榆两位理事曾实地瞻仰、考察和记录了中山先生在北京足迹遍及的28个地方。“中山先生去过的地方,其中在原北京市东城区的就有10处,包括石大人胡同迎宾馆(现外交部街)、铁狮子胡同“临时大总统府”、金鱼胡同那桐花园(现和平宾馆)、雍和宫、灯市口基督教堂、东交民巷、故宫、六国饭店(现华风宾馆)等。在北京市原西城区去过5处,包括民国参议院(现二龙路街道管界,宣武门西大街新华通讯社大院内)、动物园和畅观楼、广济寺、中南海、醇亲王府等地。
在北京市原宣武区,中山先生去了湖广会馆、安庆会馆、中山会馆、粤东新馆、广东会馆等地;在海淀区去了清河织呢厂(现清河毛纺厂)、颐和园等地。”他介绍说,孙中山先生第二次来北京日程安排非常紧张,常常是一天安排几项活动,不辞劳苦。
今天,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的动物园是清末建立的三贝子花园,民国初年称为万牲园,西侧有一个中西式的小楼,是清末为慈禧太后从皇宫到颐和园休息下榻修建的。孙中山曾三次来到万牲园。
“今年,正值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山先生的遗愿:海南建省,火车通到西藏,在党的领导下,现在都如愿实现了。”最后,王佐诗如是说。
伟人只在南京94天 却已渗入城市血液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辞世后的奉安大典在此隆重举行,安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尽管在南京只有94天,但南京和孙中山结下的情缘,已渗入了这个城市的血液。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陈庆辉
迎榇大道,改变南京城市格局
1911年12月29日,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在南京丁家桥原江苏咨议局,“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开会,正式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会17省代表,每省一票。候选人为孙中山、黎元洪、黄兴。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对南京的城市影响有多大呢?1928年夏,《首都计划》开始正式实施,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大道破土动工,中山大道的修建,不仅是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也是为了“建设首都”、“整顿交通”。中山大道修建完成之后,南京市的中心地带由原来的城南转移到了新街口地区,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南京城的格局。如今,中山路和沿路的梧桐树以及民国建筑群,成了南京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符号。
民国史专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蕴茜说,迎榇大道由三条中山路构成: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
在此之前,南京原来城市格局,历经明清两代及民国初年,近600年未改。中山路的建设打破明孝陵的传统空间,重建以中山陵为崇拜中心的新型空间格局。“道路修建后,整个南京城市的交通已大为改善,一直到现在这条路都是主干道,应该说这是一条贯穿城市的一个灵魂道路,对城市的发展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山铜像,如今望着故乡中山
南京因中山所提倡的“博爱”精神被赋予了“博爱之都”的城市形象,南京人对孙中山铜像有格外多的感情。
闻慧斌介绍,现在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是199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戴广文设计的孙中山铜像,选取的是孙中山先生出行的姿态。“孙中山铜像的朝向当时还引发讨论,坐南朝北还是坐北朝南。后来由于地铁施工,铜像搬走了。2010年5月23日,孙中山铜像重新放到新街口,坐北朝南安置。”从此,孙中山可以望着南京城市的大门,当然也可以望着他家乡——广东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