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9 09:14
国之交往可比人之交往,礼尚往来缺不了。
作为“国酒”的茅台,也就成了中央领导人待客、馈赠之佳品。由此也衍生出这些中央领导人与茅台酒的诸多趣事。
这桩桩趣事也显示,作为国酒的茅台并不神秘。
毛泽东:不喝茅台酒,不吃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
毛泽东并非贪酒之人,还留下了智取拼酒的故事。
1949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在访问延安时,频频向毛泽东敬酒,意欲在酒桌上与毛泽东一争输赢。毛泽东不好驳他的面子,也不好喝多怕误事。
毛泽东灵机一动提出喝一杯酒就一个辣椒,美其名曰:“吃香的,喝辣的。”很快米高扬就辣的受不了了。毛泽东再以退为进让米高扬接受自己吃辣椒,对方喝酒的规则。
晚宴结束,米高扬酩酊大醉。
这里无从考证当时毛泽东和米高扬喝的是不是茅台酒。但是毛泽东确有“不喝茅台酒,不吃武昌鱼,写不出诗”的说法。
1956年6月1日,毛泽东第一次畅游长江后,上船吃饭。国家首批特级厨师之一的杨纯清为他做了四菜一汤,即:清蒸鳊鱼、烧(草)鱼块、回锅猪肉、炒青菜和榨菜肉丝汤。这一餐,毛泽东喝了一小杯茅台酒。
饭后,毛泽东兴致颇高,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条幅对杨纯清说:“杨师傅,我刚刚写了一首新诗,送给你要不要呀?不喝茅台酒,不吃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
国之交往可比人之交往,礼尚往来缺不了。
作为“国酒”的茅台,也就成了中央领导人待客、馈赠之佳品。由此也衍生出这些中央领导人与茅台酒的诸多趣事。
这桩桩趣事也显示,作为国酒的茅台并不神秘。
毛泽东:不喝茅台酒,不吃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
毛泽东并非贪酒之人,还留下了智取拼酒的故事。
1949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在访问延安时,频频向毛泽东敬酒,意欲在酒桌上与毛泽东一争输赢。毛泽东不好驳他的面子,也不好喝多怕误事。
毛泽东灵机一动提出喝一杯酒就一个辣椒,美其名曰:“吃香的,喝辣的。”很快米高扬就辣的受不了了。毛泽东再以退为进让米高扬接受自己吃辣椒,对方喝酒的规则。
晚宴结束,米高扬酩酊大醉。
这里无从考证当时毛泽东和米高扬喝的是不是茅台酒。但是毛泽东确有“不喝茅台酒,不吃武昌鱼,写不出诗”的说法。
1956年6月1日,毛泽东第一次畅游长江后,上船吃饭。国家首批特级厨师之一的杨纯清为他做了四菜一汤,即:清蒸鳊鱼、烧(草)鱼块、回锅猪肉、炒青菜和榨菜肉丝汤。这一餐,毛泽东喝了一小杯茅台酒。
饭后,毛泽东兴致颇高,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条幅对杨纯清说:“杨师傅,我刚刚写了一首新诗,送给你要不要呀?不喝茅台酒,不吃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
脍炙人口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就是此次酒后佳作。
茅台酒不仅助毛泽东写诗,还帮他换回高级小轿车。
1949年12月,毛泽东对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同时给斯大林庆祝70寿辰。其随身带去除了萝卜、大葱、苹果等,还带了茅台酒作为国礼。
等他1950年1月回国时,斯大林同样准备了厚礼回赠,这些礼物中就有斯大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吉姆牌高级小轿车。因此有了“毛主席用茅台酒和大白菜换汽车”的美谈。
作为北方人,金日成也爱喝酒,尤其是茅台酒,毛泽东也因此送茅台酒给金日成。此后,中国政府送给朝鲜政府的礼品中都有茅台酒。
周恩来:国酒之父千杯不醉
周恩来的外交佳话很多,其中少不了喝酒。茅台酒后来成为国酒,与他关系莫大。
周也因此被茅台酒人尊为“国酒之父”。
1935年3月16日,红军攻占茅台镇后,周恩来领导下的军委政治部就在生产茅台酒最多的成义、荣和、恒兴3家酒坊门口贴出布告:“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
成仿吾将军后来回忆到:“茅台镇是茅台酒的家乡,紧靠赤水河边,有好几个酒厂和作坊。政治部出了布告,不让人进入这些私人企业,门都关着。大家从门缝里看,见有一些很大的木桶和成排的水缸。酒香扑鼻而来,熏人欲醉。地主豪绅家都有很多大缸盛着茅台酒,有的还密封着,大概是多年的陈酒。”
成仿吾等人本来喜欢喝几杯,但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是弄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曾三将军说:“在长征路上,我深深感到脚的重要。道理很简单:长征是要走路的,没有脚就不能行军,没有脚就不能战斗。大家不是听说过‘红军过茅台,用酒洗双脚’的故事吗?,这不是假的,因为用酒擦洗是最好的保护脚的办法。”
有资料称,红军长征时期,周恩来曾用超过1两的杯子喝下25杯茅台酒。
1949年,在审定“开国第一宴”主酒时,周总理建议使用茅台酒。
1950年国庆时,他也使用了茅台酒招待各国首脑、政要、友人,以及国内各条战线英雄、模范和知名人士。
1952年9月,在由周恩来批准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中,茅台酒荣膺中国八大名酒之首,成为中国的国酒。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携带“两台”(即《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茅台酒)助外交成功。
1972年2月21日,在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的晚宴上,周恩来拿起火柴,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尼克松被这一举动迷住了,当晚,这位美国总统喝得醉眼迷离。
回到华盛顿以后,尼克松曾得意地向女儿表演茅台酒的“厉害”。
结果是,美国第一家庭的成员慌忙救火。
在第一代中央领导人中,周恩来酒量最大,素有“千杯不醉”的美名。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在此期间的一次宴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形影不离,替毛泽东一杯接一杯地干杯,挡回国民党人士一圈又一圈的“攻势”。
周恩来酒酣之后愈显神采奕奕,机敏过人又不乏诚恳,以至于一个在场的记者竟发出了“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的由衷感慨。
邓小平:“喝酒从娃娃抓起”
邓小平也素爱茅台酒。当年,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传来,邓小平高兴地拿出茅台酒,一口气干了27杯。
据邓小平的长女邓林回忆,邓小平除了参加国宴和招待外宾,在家他自己也非常爱喝茅台,经常说茅台口感好,不上头,好得很。其生前一直保持中午喝两杯茅台酒的习惯,说这样能睡好午觉,下午才有精力办公。
作为四川人的邓小平酒量也很好,中年时喝茅台,应该能有一斤的量。即使年过八旬,酒量估计也有半斤。
不仅自己爱喝酒,邓小平对小辈喝酒那也是“从娃娃抓起”。
家里的孙辈们只有几岁时,邓小平喝茅台时兴致一来,常常会用筷子沾上一点儿酒,让娃娃们尝尝,结果孩子被呛得够呛。
“我们家的娃娃都经过茅台酒这样的洗礼。”邓林说。
胡锦涛:专门研究茅台酒的增产
要说国家领导人与茅台酒的关系,胡锦涛大概是最直接的一个。
1985至1988年,胡锦涛调任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在2005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宴请访问大陆的连战一行,当晚受邀的除了连战夫妇,还有三位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等人。
宾主享用美食,大多选择茅台酒佐餐。
连战夫人连方瑀后来在大陆媒体撰文回忆了当时夜宴的情形。
连方瑀说,吃饭时,大家对茅台酒是赞不绝口,胡锦涛提到当年他在贵州工作时,特别推广茅台酒,但由于产量不够多,他就使用同样的技术、同样的酵母,到别的地方尝试生产,但怎么样试,味道就是不对,后来发觉是气候的缘故,于是只好再回到原地,扩大生产面积,才酿出了更多的茅台酒,满足了市场的需要。
在文章中,连方瑀写道,“胡总书记曾在贵州工作过四年、甘肃十四年、西藏三年,想当然他的酒量很好。”
胡锦涛平时不大喝酒,但当晚却喝了不少。一旁的吴仪副总理拍拍他说:“今晚可喝了不少哟。”
如今,在中央八项规定、“禁酒令”等政策因素影响下,白酒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即使贵为“国酒”的茅台也不例外。
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表示,原来茅台酒只走高端路线,现在高档茅台酒,如陈年茅台酒,定位还是高档消费。
此外,普通茅台酒,现在已从高档消费调整到大众消费、商务消费、家庭消费、个体消费。
以后,小老百姓体会国宴的机会也增多了,从喝茅台酒开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由贵州白酒网整理)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