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2 08:24 手机人民网 原创稿
【话时政】
湖北省长就《我不是潘金莲》问下属:为何小事拖成大事?
近日,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在讲到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时,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剧情举例,五问“为什么”,指出当前干部队伍作风总体是好的,但也不否认,电影反映的类似的人和事还不同程度存在。
“问个明白”“讨个说法”的人物形象,在历史掌故和影视作品里都可寻见。《我不是潘金莲》里,一个不甘被前夫在离婚中欺骗的农村妇女的故事为什么再次引发关注和讨论?一个显在原因是,主人公绵延20年的告状之路,经历的人和事,触及了怎样锤炼作风、关切民意的重大命题。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基层。了解基层工作的人,不少都有“基层真苦,基层真累,基层真难”的慨叹。基层问题千千万,个个“难”与“结”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解不开;种种“困”与“险”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破不了。为什么小事会变成大事,简单问题会拖成复杂难题?为什么上级的意见会在层层传达执行中变味、走调,甚至与初衷完全背离?为什么“一个人在前边撒芝麻,一万个人在后边捡芝麻”的怪现象会发生?就是因为作风不实,如果只管了自己门前的雪,只顾了领导房上的霜,却没有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担责,就会让自己没了“护身符”,事业没了“助推剂”,群众没了“贴心人”。
【话时政】
湖北省长就《我不是潘金莲》问下属:为何小事拖成大事?
近日,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在讲到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时,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剧情举例,五问“为什么”,指出当前干部队伍作风总体是好的,但也不否认,电影反映的类似的人和事还不同程度存在。
“问个明白”“讨个说法”的人物形象,在历史掌故和影视作品里都可寻见。《我不是潘金莲》里,一个不甘被前夫在离婚中欺骗的农村妇女的故事为什么再次引发关注和讨论?一个显在原因是,主人公绵延20年的告状之路,经历的人和事,触及了怎样锤炼作风、关切民意的重大命题。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基层。了解基层工作的人,不少都有“基层真苦,基层真累,基层真难”的慨叹。基层问题千千万,个个“难”与“结”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解不开;种种“困”与“险”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破不了。为什么小事会变成大事,简单问题会拖成复杂难题?为什么上级的意见会在层层传达执行中变味、走调,甚至与初衷完全背离?为什么“一个人在前边撒芝麻,一万个人在后边捡芝麻”的怪现象会发生?就是因为作风不实,如果只管了自己门前的雪,只顾了领导房上的霜,却没有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担责,就会让自己没了“护身符”,事业没了“助推剂”,群众没了“贴心人”。
形势有新变化,现实有新挑战,人民有新期待,有的时候,这三种“新”已经超出了现有法规制度乃至现有政府职能的要求,这确实给作风建设不断提出新的重大课题,但却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挑战。如果当真站在群众的角度担当,而不是站在官位的角度担当,就没有什么事情会成为无解的难题。在湖北,无论是在全省上下践行“好干部”标准,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还是直呈少数人身上存在的“动力不足不想为”“能力不足不善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病灶,都指向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大考题:改革发展的任务更重了,作风建设来不得“花架子”,搞不得“假大空”;党执政的条件变好了,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促进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力戒特权病、冷漠病、懒散病等症候,务必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人民日报)【详细】
【说热点】
罗尔用个人公号“卖文”打赏不受慈善法约束?
“罗尔事件”酿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机。从为患白血病的小朋友转发、打赏,到质疑其父罗尔有能力自救、此事为营销行为,一天之内,公众情绪坐了次过山车。1日,事情有了个初步的结果。经几方商议:微信平台将在3天内,将总计2626919.78元的微信用户赠予款原路退回至用户零钱包。
这不是爱心的第一次折翼:去年8月,南京一个家庭有房有车,患儿获600万捐款但后续善款没有妥善处理,其父遭网友联名报案诈捐。“罗尔事件”虽暂告段落,相同的剧情却或许还会上演,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是那道关于慈善的新考题:完全陌生人化的网络空间,如何安放好公众的爱心?
需要肯定的是,网络自媒体平台上的慈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众的“公共精神”。传统意义上,慈善救助往往被认为是“政府与企业家的事”,今天,新媒体的低成本让很多普通人迈开脚步,去践行公共精神,去兑现“一元钱也是爱”。说到底,被“你给我站住”的标题打动、为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流泪,并不是丢人的事儿。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需要让制度更好地为慈善护航。今年9月1日,中国首部慈善法开始施行。然而,法律总是有滞后性,飞速发展的技术、快速变化的社会,总会出现法律调整不到的盲区。恰如慈善法专家指出的,帮助罗尔营销的某公司可能因为“非法募捐”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罗尔通过个人公号“卖文”打赏属于个人求助而非募捐,不受慈善法的调整。那么,个人求助和慈善募捐,应该如何界定?通过网络求助的行为,应该如何规范?公募主体、公募行为,又应该如何与信息社会对接?(人民日报)【详细】
【论民生】
快递实名,我们准备好了吗(微议录)
快递实名制遇冷,是因为人们担心,在全方位保障个人信息的“防火墙”没有建立之前,实名有可能无法保障个人安全,还可能“引狼入室”。写在快递上的个人信息随着快递“裸奔”,轻者各种广告电话铺天盖地,重者诈骗电话像一个个雷区,让生活其中的人小心翼翼,烦恼不已。而对于快递公司来说,实名制的实施增加了工作量,在强制性规定不能有效落地的情况下,效率是快递公司首要考虑的因素。
说到底,政策实施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力量,全社会都应参与其中:政府方面应建立起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让相关的法律法规跑步跟上快递行业的发展速度;快递服务公司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个人应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安全意识。(人民日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