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

“小班化”改革让平凉农村“麻雀”学校逆袭

2017-01-12 14:20 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马绮徽 贺迎春

操场坑洼不平,教室陈旧破败,学生人数少,教师年龄偏大……一提起农村小规模学校,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然而,在甘肃省平凉市,这种“麻雀”学校发展生态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小班化教学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年龄结构合理,砖混结构的楼房和齐备的功能教室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快乐地享受多彩校园生活。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艰难发展的今天,平凉市小规模学校的逆袭成为当地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突破口找到了,基调定下来了

“2000年之后,学龄高峰期人口已过,生源整体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同时,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国家开始进行撤点并校工作,诸多原因导致一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出现。我们的问题和困难,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牛启寿是平凉市教育局局长,说到平凉市小规模学校发展,他首先毫不避讳地说起了曾经面临的尴尬和问题。

牛启寿说,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先全面掌握情况。然而,一场调研摸底的结果让人唏嘘不已:硬件落后——教室门窗破旧,操场坑坑洼洼,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极其缺乏;师资缺乏——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少,校园越来越萧条。因此,大部分校长当时认为还不如把教学点都撤掉,自己去乡镇或县城寻求发展。

操场坑洼不平,教室陈旧破败,学生人数少,教师年龄偏大……一提起农村小规模学校,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然而,在甘肃省平凉市,这种“麻雀”学校发展生态却是出乎意料的好——小班化教学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年龄结构合理,砖混结构的楼房和齐备的功能教室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快乐地享受多彩校园生活。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艰难发展的今天,平凉市小规模学校的逆袭成为当地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突破口找到了,基调定下来了

“2000年之后,学龄高峰期人口已过,生源整体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同时,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国家开始进行撤点并校工作,诸多原因导致一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出现。我们的问题和困难,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牛启寿是平凉市教育局局长,说到平凉市小规模学校发展,他首先毫不避讳地说起了曾经面临的尴尬和问题。

牛启寿说,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先全面掌握情况。然而,一场调研摸底的结果让人唏嘘不已:硬件落后——教室门窗破旧,操场坑坑洼洼,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极其缺乏;师资缺乏——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少,校园越来越萧条。因此,大部分校长当时认为还不如把教学点都撤掉,自己去乡镇或县城寻求发展。

此外,为了孩子进城上学,进城务工的农民高价租房,一家至少有一位家长全职陪读。“外出打工赚的钱都用在了孩子进城上学的各项开销上,县城的房价随着陪读热也水涨船高,2000年十几平方米的房租1000元,现在都涨到3000多元了,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牛启寿说,尽管目前国家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施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但因为进城陪读,农民花的钱却更多了。

“我们研究了很多案例,发现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小班化教学,而我们最适合的也是小班化教学,因此这个‘基调’定了下来。”牛启寿说。

做好“小班化”改革,需要多方面配合和统筹协调,硬件、师资、家长态度、办学吸引力,一项都不能少。因此,对待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因地制宜,不盲目撤并学校;投入经费,优先保障小规模学校发展;补充师资,先让小规模学校配齐老师。为此,平凉市政府还先后编制印发了多个文件,对撤并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补充师资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至此,在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的平凉大地,华亭、崇信、泾川等县开始了结合各地特点的“小班化”改革。

空旷的教室填满了 孩子变得有活力了

走进崇信县野雀小学三年级教室,课桌呈扇形排列,将老师半包围在中央,14个孩子正在跟着老师上英语课,他们边看电子白板,边跟着老师一起大声朗读。教室后半部分,左侧靠墙的书桌上摆放着各学科需要用到的教学仪器,中间摆放着彩色小桌椅供学生课间阅读,靠墙的图书角里放置着各类课外书,右侧是一些益智玩具,下课或放学后,孩子们可以自由选取。

一间教室被分成功能齐全的彩色多功能室,这是野雀小学“小班化”教学的一大特色。据崇信县教育局局长张军虎介绍,全县农村小学现共有306个教学班(其中10人以下141个班,11-15人74个班,15-20人46个班),“小班化”的学校占到全县小学的85%以上。2009年开始,崇信县围绕农村小学“班小、人均空间大,人少,人均资源多”的特征,进行“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探索,并在新窑镇柏家沟、祁家川,锦屏镇的薛家湾,柏树乡的秦家庙等小学进行试点。

“由于当地农村小规模学校各班人数少,教室显得较空旷。因此,各学校不再设置单独的器材室、仪器室,而是将这些几乎每天都用得到的仪器设备、图书和玩具搬进教室,让每个教室成为多功能室。”张军虎说,这样的改变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最明显的变化是孩子们变得有活力了,学校变得生动了,老师们也慢慢地积极起来。

2010年,华亭县围绕年级学生少,课堂不活跃,学习效果差,难于有效组织教学的问题,探索组织相邻学段年级学生进行“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并在安口、西华等学区内小规模学校进行试点。2013年泾川县围绕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课程难以开齐开全的现状,探索学区内音、体、美、英语等专业教师联校走教制度,并在红河乡、党原乡两个学区进行试点。

5年时间,华亭、崇信、泾川县经过探索研究,从办学质量到办学活力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也为全市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4年6月,在泾川、崇信两县召开了全市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现场会,出台了《关于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意见》,并在全市确定15个扶持小规模办学试点学区、100个小规模学校先行开展试点工作。

“那一次现场会后,出台的政策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对各地都有极大的帮助。”牛启寿说。

村小办好了,学生回流了

3年前,崇信县秦家庙小学有80多个学生,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这所学校169个学生每天都享受着快乐的校园生活,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琅琅书声。

据崇信县教育局统计,3年来,有不少曾经转去县城读书的孩子,被家长转回了村子里。“学生回流,是对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能力的最大肯定。”张军虎说,百姓认可学校,才会让孩子返回村里读书。

在静宁县界石铺镇高堡小学,丰富的社团活动是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10架古筝、16把二胡、20个葫芦丝和8台电子琴均由社会人士捐赠和当地村民捐资购买。虽然有当地百姓对学校的支持,但没有专业教师让校长续文头疼不已,“没办法,我只能发动学校老师边学边教,每人负责一个社团。”续文说,学生全员参与,自愿组合,这样团队组建起来了。

在崆峒区上杨乡早庄小学,完全看不到人们印象中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头发花白、背脊微驼的景象。中青年教师构成的学校教师团队有活力、有思路,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点。 小规模学校有强大的师资配备,这得益于政府因地制宜开展的“双百双十”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农村学区、学校选派100名教师到城区进行跟班、跟师交流培训。通过实施联校走教计划,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等课程开设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县(区)和学区对承担走教任务的教师在绩效考核和评先选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和奖励,对连片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教学点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在专业成长、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全面提高了农村教师待遇。

如今,像秦家庙小学、早庄小学、高堡小学这样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这些学校依靠当地优厚的政策扶持,从过去的“困难户”摇身一变成了各地学校发展的样板和典范;更重要的是,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使得学校、区域双赢的局面逐渐形成。

(责任编辑:贺迎春)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