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远方的校园”,防治欺凌更紧迫

2017-01-13 04:48 人民日报  作者:何鼎鼎

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等是困难的,但防治校园欺凌绝不能先易后难,而应该寻求底线的基本持平

近日有新闻报道,某地一位少年在忍受7年校园欺凌后忍无可忍,拔刀刺死同班同学。随着“欺凌”成为治理关键词,校园欺凌事件不断被放在聚光灯下,促进了全社会对欺凌的关注。但同时,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处于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的欺凌案例,往往因为备受舆论关注而很快得到干预和缓解,而在人们看得见的冰山之下,还有更多“冰水里的刺痛”,也有更多沉没的声音。

日前一份基于四川、河北两省13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7841个学生样本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农村校园防治欺凌更为紧迫。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遭受欺凌的检出率为16.03%,较城市非寄宿制学校更为严重。农村寄宿学校,是一个充满“缺失”的典型场域:远离父母,父母情感支撑缺失,学校则以“不出事为原则”。要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等是困难的,但防治校园欺凌绝不能先易后难,而应该寻求底线的基本持平。

不难发现,校园欺凌高发的地区,往往也是留守儿童扎堆的地区,是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地区,也是容易产生“问题午餐”的地方。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防治校园欺凌,只能是先坚决摒弃“大事化小”的心态与“放弃治疗”的态度,逐步将“敬畏规则、尊重法律”的认识论输入学生心里,让“宽容又不纵容,关爱又要严管”的方法论为师长熟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进教育资源在更深层面实现均等化,推进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推进校园治理能力不断升级。

同时,治标是为了给治本赢得时间。从2016年末最高检发布的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十大典型案例来看,防治校园欺凌的要义在于对学生“周围的空气”更精细的治理。而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对更多防治措施作了细致的表达。它既要求师长及时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成为情绪上细致的观察者;也要求学校积极推进校园及周边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充当行为上全面的监护者;既要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变成矫治中的鞭策者;也要避免出现歧视性后果,成为能提供“双向保护”的呵护者。防治校园欺凌,最终还是植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在技术、人力、物力、心力上有巨大投入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消除教育差距的工作必须加快速度。

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等是困难的,但防治校园欺凌绝不能先易后难,而应该寻求底线的基本持平

近日有新闻报道,某地一位少年在忍受7年校园欺凌后忍无可忍,拔刀刺死同班同学。随着“欺凌”成为治理关键词,校园欺凌事件不断被放在聚光灯下,促进了全社会对欺凌的关注。但同时,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处于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的欺凌案例,往往因为备受舆论关注而很快得到干预和缓解,而在人们看得见的冰山之下,还有更多“冰水里的刺痛”,也有更多沉没的声音。

日前一份基于四川、河北两省13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7841个学生样本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农村校园防治欺凌更为紧迫。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遭受欺凌的检出率为16.03%,较城市非寄宿制学校更为严重。农村寄宿学校,是一个充满“缺失”的典型场域:远离父母,父母情感支撑缺失,学校则以“不出事为原则”。要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等是困难的,但防治校园欺凌绝不能先易后难,而应该寻求底线的基本持平。

不难发现,校园欺凌高发的地区,往往也是留守儿童扎堆的地区,是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地区,也是容易产生“问题午餐”的地方。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防治校园欺凌,只能是先坚决摒弃“大事化小”的心态与“放弃治疗”的态度,逐步将“敬畏规则、尊重法律”的认识论输入学生心里,让“宽容又不纵容,关爱又要严管”的方法论为师长熟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进教育资源在更深层面实现均等化,推进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推进校园治理能力不断升级。

同时,治标是为了给治本赢得时间。从2016年末最高检发布的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十大典型案例来看,防治校园欺凌的要义在于对学生“周围的空气”更精细的治理。而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对更多防治措施作了细致的表达。它既要求师长及时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成为情绪上细致的观察者;也要求学校积极推进校园及周边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充当行为上全面的监护者;既要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变成矫治中的鞭策者;也要避免出现歧视性后果,成为能提供“双向保护”的呵护者。防治校园欺凌,最终还是植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在技术、人力、物力、心力上有巨大投入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消除教育差距的工作必须加快速度。

放眼整个国家,学生成长初始条件迥异,教育资源仍然不均,但健康成长、远离欺凌的基本线不应该有高下。需要承认,关注舆论和影响舆论的人多生活在城市,随着国家的进步,他们会对“身边的校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关注,这是能够推动我们自身进步的好事。但同时,“远方的校园”,其实更需要我们去为之关爱、为之呐喊。如果重视程度只是以城市为中心、以舆论风口为圆心递减,那么减少校园欺凌,实现学生同等的健康成长就越来越难。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3日 05 版)

(责任编辑:王吉全)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