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国际

他用镜头告诉美国人:这是中国30年的发展

2017-01-16 13:15 人民网-国际频道  作者:人民网记者 韩莎莎


在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的“老上海”摄影展上,一对美国夫妇拉住龚建华,说他们刚从上海回来。女方欣然向龚建华展示了她在上海买的围巾


1988年,上海服装展上,一位中年人斜着眼睛偷瞄裸体塑料模特。


龚建华拍摄的1988年上海第一届裸体油画艺术展。


龚建华摄于1989年,金融风暴来临,上海出现抢购潮。


72家房客 龚建华拍摄于1990年


龚建华拍摄于1995年,从上海自忠路老弄堂里走出来一对新娘新郎。


上海的建设者 龚建华拍摄于2009年


徐家汇路上新建的永业大厦,从自忠路老弄堂里走出来的这对新娘新郎现在居住在永业大厦。龚建华拍摄于2009年

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和里士满大学博物馆从1月11日开始,收藏并展出当代艺术家龚建华的50幅“老上海”摄影作品。

照片里都是些小人物,比如一个使用公共电话的女孩子;拍摄的也都是寻常事,比如弄堂里72家房客的周末生活;即便色彩,也是简单的黑与白。

就是这样的50幅照片让充满烟火气的上海弄堂将国际艺术殿堂变成讲述“中国故事”的道场。而讲故事的人就是镜头背后的旅美华人摄影师龚建华。

在展览上,一对美国夫妇拉住龚建华,说他们刚从上海回来。女方欣然向龚建华展示了她在上海买的丝绸围巾,说他们非常喜欢这组照片。他们既在现实中看到了上海的今天,也从照片里领略到老上海的过去。

弗吉尼亚美术馆馆长麦克·泰勒认为,这组照片有助于美国参观者从历史角度了解中国文化。他说:“中国是个经济强国,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组照片会让美国参观者信服这种改变。因为它们告诉观众这都是上海过去的样子,现在和今后的上海都不再这样了。”

上海的确变了。龚建华用两幅跨越12年的照片讲述了改变。

“1995年,我在上海帮朋友拍结婚照,在拍摄的瞬间我抓住了一张非常有意义的照片。一对新婚夫妇从弄堂里走出来,一位阿婆目送他们。”

这幅作品龚建华命名为“弄堂里飞出的金凤凰”。画面中,一前一后两位新人身着西装和婚纱,幸福,面带春风。佝偻着身子的阿婆扶着弄堂里桌子一角,欣喜地注视着这对新人。可是,背景却是狭窄凌乱的弄堂,仅够容身两人并排的巷子里摆放着自行车、椅子、桌子,以及日常用品。“这就是今天上海新天地的旧址。”龚建华说。

“12年后,我又去拍摄了这对新婚夫妇。他们已经不是两个人,女儿12岁,居住在上海的一处高级居民住宅内。”

上海的改变,不仅仅反映在城市的外貌,还有人们的思想。这种无形的改变也可以被镜头记录。

“这是我拍的1988年上海第一届裸体油画艺术展。在展出的当天,看展的人都是男性。在展厅的一角,一位年轻人,正认真地看着一幅油画,他的目光伸向了油画的背面。”

80年代的上海,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虽然历经繁华,公开的裸体艺术展还是吸引了大量男性。“那时候,如果有人手里有一张裸体画册会被定为有罪。有人传播这些东西,会被判刑,有劳动改造。”龚建华回忆说。他指着另外一幅作品,也展示了当时民众公开接触以及参与性话题的反应。“1988年,上海服装展上,一位中年人斜着眼睛偷瞄裸体塑料模特。画面的背景也有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也很有意思。”这名戴着眼镜、身穿西装的男子,在走过一具尚未穿好展示服装的裸体塑料模特后,回头去看。

“2013年,在一群裸体塑料模特前,一位老人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这个对比反应了20年前中国人对性文化的认识和今天的开放。”龚建华说。

在众多的作品中,收藏家肯特·米妮奇埃罗以及玛莎·米妮奇埃罗夫妇最喜欢的是《72家房客》。这张照片摄于1990年夏。龚建华说,那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清晨。

画面中,同样是一条下窄逼仄的弄堂,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三四十人。最前面并排放了三台洗衣机,也就一个转身的距离,站着三位洗衣服的女人。洗衣机旁边,一个小女孩趴在凳子上写作业。画面延伸,弄堂上面横七竖八地搭着洗好的衣服,挂着楼上吊下来的一个竹篓,而下面跟洗衣机挤在一起的,还有打盹的大爷,坐在澡盆里洗澡的孩子以及洗菜的大妈们……

无声又静止的照片像一帧帧电影,播放着上海小天地里的家长里短和人情冷暖。

米妮奇埃罗夫妇就是被这幅作品打动,决定收藏这组作品。他们说:“从那张有一纵排洗衣机的作品里,我看到邓小平接管领导中国之后的重要意义。没有他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就不会改变。”在他看来,收藏整套作品比单一作品更重要。这也是第一次收藏中国摄影家的作品“这种将建筑与人们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表达,记录着一段上海历史的终结。”

展览的照片不单如实地记录着上海的发展,还勾起了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龚建华在里士满大学“我拍上海36年”的演讲结束后,很多美国人提问。其中一位观众问如何看待中国女人的人权问题。在龚建华看来,这个问题“不太友好”。他回答说:“上海有一种经典现象叫做‘妻管严’。很多上海男人以此为荣。钱是老婆管,家是老婆管,男人回家做饭烧菜,看到老婆服服帖帖。”他讲完后,伴随着一片笑声的是一阵掌声。

展览结束后,这组照片将被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整体永久收藏。36年的拍摄,不仅仅是对上海的记录,更是中国发展的缩影。龚建华的拍摄还在继续。

在他看来:“这组作品被美国一流博物馆收藏,作品的艺术性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因为背后有祖国强大力量承载它。当中国还羸弱时,中国的摄影艺术是不可能走向世界的艺术殿堂的。”


在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的“老上海”摄影展上,一对美国夫妇拉住龚建华,说他们刚从上海回来。女方欣然向龚建华展示了她在上海买的围巾


1988年,上海服装展上,一位中年人斜着眼睛偷瞄裸体塑料模特。


龚建华拍摄的1988年上海第一届裸体油画艺术展。


龚建华摄于1989年,金融风暴来临,上海出现抢购潮。


72家房客 龚建华拍摄于1990年


龚建华拍摄于1995年,从上海自忠路老弄堂里走出来一对新娘新郎。


上海的建设者 龚建华拍摄于2009年


徐家汇路上新建的永业大厦,从自忠路老弄堂里走出来的这对新娘新郎现在居住在永业大厦。龚建华拍摄于2009年

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和里士满大学博物馆从1月11日开始,收藏并展出当代艺术家龚建华的50幅“老上海”摄影作品。

照片里都是些小人物,比如一个使用公共电话的女孩子;拍摄的也都是寻常事,比如弄堂里72家房客的周末生活;即便色彩,也是简单的黑与白。

就是这样的50幅照片让充满烟火气的上海弄堂将国际艺术殿堂变成讲述“中国故事”的道场。而讲故事的人就是镜头背后的旅美华人摄影师龚建华。

在展览上,一对美国夫妇拉住龚建华,说他们刚从上海回来。女方欣然向龚建华展示了她在上海买的丝绸围巾,说他们非常喜欢这组照片。他们既在现实中看到了上海的今天,也从照片里领略到老上海的过去。

弗吉尼亚美术馆馆长麦克·泰勒认为,这组照片有助于美国参观者从历史角度了解中国文化。他说:“中国是个经济强国,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组照片会让美国参观者信服这种改变。因为它们告诉观众这都是上海过去的样子,现在和今后的上海都不再这样了。”

上海的确变了。龚建华用两幅跨越12年的照片讲述了改变。

“1995年,我在上海帮朋友拍结婚照,在拍摄的瞬间我抓住了一张非常有意义的照片。一对新婚夫妇从弄堂里走出来,一位阿婆目送他们。”

这幅作品龚建华命名为“弄堂里飞出的金凤凰”。画面中,一前一后两位新人身着西装和婚纱,幸福,面带春风。佝偻着身子的阿婆扶着弄堂里桌子一角,欣喜地注视着这对新人。可是,背景却是狭窄凌乱的弄堂,仅够容身两人并排的巷子里摆放着自行车、椅子、桌子,以及日常用品。“这就是今天上海新天地的旧址。”龚建华说。

“12年后,我又去拍摄了这对新婚夫妇。他们已经不是两个人,女儿12岁,居住在上海的一处高级居民住宅内。”

上海的改变,不仅仅反映在城市的外貌,还有人们的思想。这种无形的改变也可以被镜头记录。

“这是我拍的1988年上海第一届裸体油画艺术展。在展出的当天,看展的人都是男性。在展厅的一角,一位年轻人,正认真地看着一幅油画,他的目光伸向了油画的背面。”

80年代的上海,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虽然历经繁华,公开的裸体艺术展还是吸引了大量男性。“那时候,如果有人手里有一张裸体画册会被定为有罪。有人传播这些东西,会被判刑,有劳动改造。”龚建华回忆说。他指着另外一幅作品,也展示了当时民众公开接触以及参与性话题的反应。“1988年,上海服装展上,一位中年人斜着眼睛偷瞄裸体塑料模特。画面的背景也有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也很有意思。”这名戴着眼镜、身穿西装的男子,在走过一具尚未穿好展示服装的裸体塑料模特后,回头去看。

“2013年,在一群裸体塑料模特前,一位老人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这个对比反应了20年前中国人对性文化的认识和今天的开放。”龚建华说。

在众多的作品中,收藏家肯特·米妮奇埃罗以及玛莎·米妮奇埃罗夫妇最喜欢的是《72家房客》。这张照片摄于1990年夏。龚建华说,那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清晨。

画面中,同样是一条下窄逼仄的弄堂,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三四十人。最前面并排放了三台洗衣机,也就一个转身的距离,站着三位洗衣服的女人。洗衣机旁边,一个小女孩趴在凳子上写作业。画面延伸,弄堂上面横七竖八地搭着洗好的衣服,挂着楼上吊下来的一个竹篓,而下面跟洗衣机挤在一起的,还有打盹的大爷,坐在澡盆里洗澡的孩子以及洗菜的大妈们……

无声又静止的照片像一帧帧电影,播放着上海小天地里的家长里短和人情冷暖。

米妮奇埃罗夫妇就是被这幅作品打动,决定收藏这组作品。他们说:“从那张有一纵排洗衣机的作品里,我看到邓小平接管领导中国之后的重要意义。没有他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就不会改变。”在他看来,收藏整套作品比单一作品更重要。这也是第一次收藏中国摄影家的作品“这种将建筑与人们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表达,记录着一段上海历史的终结。”

展览的照片不单如实地记录着上海的发展,还勾起了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龚建华在里士满大学“我拍上海36年”的演讲结束后,很多美国人提问。其中一位观众问如何看待中国女人的人权问题。在龚建华看来,这个问题“不太友好”。他回答说:“上海有一种经典现象叫做‘妻管严’。很多上海男人以此为荣。钱是老婆管,家是老婆管,男人回家做饭烧菜,看到老婆服服帖帖。”他讲完后,伴随着一片笑声的是一阵掌声。

展览结束后,这组照片将被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整体永久收藏。36年的拍摄,不仅仅是对上海的记录,更是中国发展的缩影。龚建华的拍摄还在继续。

在他看来:“这组作品被美国一流博物馆收藏,作品的艺术性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因为背后有祖国强大力量承载它。当中国还羸弱时,中国的摄影艺术是不可能走向世界的艺术殿堂的。”

(责任编辑:覃博雅)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