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农民工领工资犹如“获奖”难掩变味

2017-01-16 15:53 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蒋萌

农民工领工资犹如“获奖”难掩变味

背景

:1月13日,在湖北宜都某公司打工的2000多农民工,高兴地领到了工资。当天,2500万现金在当地40多名公安干警的看护下押运至该公司,厂区内10多个农民工工资发放点被围得水泄不通,40多名工作人员将工资一一核对,然后装进专门的信封发放给农民工。有的农民工领到1万多元,有的领到数千元。一些农民工手拿工资笑逐颜开。

湖南红网发表徐林生的观点:

每年年关临近,这种集中发放农民工工资的新闻总会如约而至,有的甚至已异化为个别政府部门自我贴金的机会,或是某些企业的营销噱头。报道虽然说“公司准时向农民工发放报酬”,事实上多半是集中发放被拖欠薪资。试想,农民工当月工资哪有人均1万多元的?每月发放工资哪要40多名警察看护押送?正常发工资渠道畅通,哪里会出现人山人海集中领工资的热闹场面?工资如常照发,哪会引发媒体的关注?现场堆起大量现金集中发放工资,看似有声有势,实则劳民伤财,弊多利少。一来大量现金需要大量警力、人力看护,无端占用社会公共资源;二来给农民工保管现金陡增风险,将工资转账或直接支付至农民工账户,比现场发放大量现金要便捷得多,也安全得多。再说,有些农民工需要提早返乡,集中发放现金工资也会给他们带来困扰。其实,第一时间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比什么都重要,兴师动众地准备堆砌如山的现金现场集中发放,搞得像颁奖似的,让农民工领自己的辛苦钱感觉好像领奖一样,已然变味走样。

小蒋随想:

农民工春节前能拿到工资终归是好事。农民工兴高采烈地拿着本属于自己的工资,确实有些悲情色彩,但考虑到三角债的普遍,讨薪难的客观存在,“干活拿钱天经地义”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农民工被欠薪的状况出现好转,说明一些地方的劳动权益保障部门负起了责任,有关部门为解决农民工讨薪问题要求“总包方负总责”得到落实。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发薪场面,确实蕴含地方管理者“显摆”政绩的意味,让人感觉不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张旗鼓,警察护卫,会不会对试图向农民工赖账的老板产生触动?不得不说,当下国内一些事仍处于“初级阶段”,往往显得粗糙、不成熟、嘚瑟,某些治理还表现出“过犹不及”,与越来越多地了解“成熟景象”的民众的期望存在不小差距。这种差距与“找茬”无关,应成为行政者进行自我反思、践行依法行政、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鞭策。

农民工领工资犹如“获奖”难掩变味

背景

:1月13日,在湖北宜都某公司打工的2000多农民工,高兴地领到了工资。当天,2500万现金在当地40多名公安干警的看护下押运至该公司,厂区内10多个农民工工资发放点被围得水泄不通,40多名工作人员将工资一一核对,然后装进专门的信封发放给农民工。有的农民工领到1万多元,有的领到数千元。一些农民工手拿工资笑逐颜开。

湖南红网发表徐林生的观点:

每年年关临近,这种集中发放农民工工资的新闻总会如约而至,有的甚至已异化为个别政府部门自我贴金的机会,或是某些企业的营销噱头。报道虽然说“公司准时向农民工发放报酬”,事实上多半是集中发放被拖欠薪资。试想,农民工当月工资哪有人均1万多元的?每月发放工资哪要40多名警察看护押送?正常发工资渠道畅通,哪里会出现人山人海集中领工资的热闹场面?工资如常照发,哪会引发媒体的关注?现场堆起大量现金集中发放工资,看似有声有势,实则劳民伤财,弊多利少。一来大量现金需要大量警力、人力看护,无端占用社会公共资源;二来给农民工保管现金陡增风险,将工资转账或直接支付至农民工账户,比现场发放大量现金要便捷得多,也安全得多。再说,有些农民工需要提早返乡,集中发放现金工资也会给他们带来困扰。其实,第一时间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比什么都重要,兴师动众地准备堆砌如山的现金现场集中发放,搞得像颁奖似的,让农民工领自己的辛苦钱感觉好像领奖一样,已然变味走样。

小蒋随想:

农民工春节前能拿到工资终归是好事。农民工兴高采烈地拿着本属于自己的工资,确实有些悲情色彩,但考虑到三角债的普遍,讨薪难的客观存在,“干活拿钱天经地义”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农民工被欠薪的状况出现好转,说明一些地方的劳动权益保障部门负起了责任,有关部门为解决农民工讨薪问题要求“总包方负总责”得到落实。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发薪场面,确实蕴含地方管理者“显摆”政绩的意味,让人感觉不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张旗鼓,警察护卫,会不会对试图向农民工赖账的老板产生触动?不得不说,当下国内一些事仍处于“初级阶段”,往往显得粗糙、不成熟、嘚瑟,某些治理还表现出“过犹不及”,与越来越多地了解“成熟景象”的民众的期望存在不小差距。这种差距与“找茬”无关,应成为行政者进行自我反思、践行依法行政、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鞭策。

七旬环卫工工资“失而复得”仍心酸

背景

:近日,山东滨州70岁的环卫工人程延新在回家路上丢失了三个月的工资3360元。好心人把这件事转发到微信朋友圈,迅速引发网友关注,有网友自己凑好钱后,假装捡到了老人的工资,“送还”老人。

广州日报发表连海平的观点:

在这个冷冬,这无疑是一则暖新闻,瞬间击中许多人柔软的心。3360元对一位70岁的老环卫工人来说,是3个月的起早贪黑、风吹日晒、辛勤劳作,分量可想而知。要是没了这笔“巨款”,这个年怎么过?网友们爱心之举,无异于雪中送炭,救老人于水火。滨州网友之善,不仅在为环卫工人凑钱,而且还假装拾金不昧,用“归还”的方式进行捐助,为让老人收得心安理得。爱心,还有细心,用顾及老人颜面、维护老人尊严的方式递达,这一点也许比3360元的钱更令人感动。行善,除了有心、有力,还要有法——懂得如何将善事办好。这要求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将心比心,考虑受助者感受;小心翼翼,维护受助者尊严,降低受助行为给受助者带来的羞辱感与挫败感,尤其避免将善行变成让人难以下咽的嗟来之食。为善而不忘谦卑,才能不忘善的初心,成全别人同时,成全自己。

小蒋随想:

新闻中配有一张老环卫工程延新低着头手拿装钱信封的照片,他那双粗糙皴皱、指甲里还有黑色的大手,以及写满沧桑的脸庞上的络腮白胡子,令人倍感心酸。据说,程延新老人无儿无女。70岁的程延新无法颐养天年,还在干环卫工作,八成是为了讨生计。这样的老环卫工在一些地方并不鲜见,折射出一些年迈者老无所依,境况堪忧。更令人扼腕的是,因怕老环卫工发生意外,一些环卫单位甚至要他们写下“死亡免责书”,或干脆将他们辞退。一些老人生活无着落,只能继续劳作换取微薄收入,不得不签下“生死状”,被辞退还要恳求对方收回决定。看到这里,善良的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保障能否给予这样的老人一些帮扶?哪怕是最底线的低保,对这些老人的生活也会起到不小作用。70岁的程延新还能干多久?共享发展果实能否惠及这样的老人?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任编辑:董晓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