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推荐

北京面人郎:节日里满满的童年回忆

2017-01-26 09:56 中国文化报  

北京面人郎:节日里满满的童年回忆

  郎志丽正在捏面人 记者 杜洁芳 摄

北京面人郎:节日里满满的童年回忆

  郎志丽面塑作品(局部) 陈 苑 摄

  面人即面塑,我国古代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用面粉做面鱼、面羊等面食的风俗。后来出现了专门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手将面团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叫卖,由于其形象逼真还可以食用,很受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七夕》中就有对捏面人的记载:“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过去在京津一带,捏面人的手艺以张明山和郎绍安最具代表性,因而有“天津的泥人张,北京的面人郎”一说。据说,郎氏面塑的创始人、“面人郎”郎绍安先生最初接触面人就是在庙会中,面塑艺人随手一捏,一些小动物就活灵活现地出现了,让他为之着迷,从此便学上了这门手艺。

  2008年6月,北京面人郎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传承了“面人郎”手艺的郎志丽被评为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春节前夕,记者走进郎绍安之女郎志丽的家,听她回忆起那些年老北京的面塑故事。

  郎志丽告诉记者,她从小喜欢凑在父亲身边打下手,也因此迷上了捏面人。“过去逢年过节,大人为了哄孩子开心,就拿家里的面团儿捏个兔爷、小耗子什么的。尤其在节庆日子里,面人师傅都会出现在街市或庙会中现场捏制面人,吸引人们观看购买。”她指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说:“那些在街边被人们围着的货摊就是捏面人的。”

北京面人郎:节日里满满的童年回忆

  郎志丽正在捏面人 记者 杜洁芳 摄

北京面人郎:节日里满满的童年回忆

  郎志丽面塑作品(局部) 陈 苑 摄

  面人即面塑,我国古代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用面粉做面鱼、面羊等面食的风俗。后来出现了专门捏面人的师傅,用模子或手将面团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叫卖,由于其形象逼真还可以食用,很受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欢迎。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七夕》中就有对捏面人的记载:“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过去在京津一带,捏面人的手艺以张明山和郎绍安最具代表性,因而有“天津的泥人张,北京的面人郎”一说。据说,郎氏面塑的创始人、“面人郎”郎绍安先生最初接触面人就是在庙会中,面塑艺人随手一捏,一些小动物就活灵活现地出现了,让他为之着迷,从此便学上了这门手艺。

  2008年6月,北京面人郎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传承了“面人郎”手艺的郎志丽被评为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春节前夕,记者走进郎绍安之女郎志丽的家,听她回忆起那些年老北京的面塑故事。

  郎志丽告诉记者,她从小喜欢凑在父亲身边打下手,也因此迷上了捏面人。“过去逢年过节,大人为了哄孩子开心,就拿家里的面团儿捏个兔爷、小耗子什么的。尤其在节庆日子里,面人师傅都会出现在街市或庙会中现场捏制面人,吸引人们观看购买。”她指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说:“那些在街边被人们围着的货摊就是捏面人的。”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应该记得,冬天路边经常能看到捏面人的手艺人,他们推着自行车,后座上立着个草靶子,靶子上插着很多用竹签挑着的面人。那时候见得最多的面人形象就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几分钱一个,买回家玩不了两天就坏了……”她说,原来的面人容易落灰又容易坏,造型简单,父亲郎绍安在学艺、揣摩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改进,从棍插式到托板式再到盒装,使郎氏面人的制作逐渐上升到艺术层面,又因其面塑手艺达到细雕细琢的程度,因而逐渐被大伙儿叫成“面人郎”。

  冰心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描绘过郎绍安做的一件面人《打糖锣》:“一副带篷儿的挑子,上面挂着几只大拇指头大小的风筝;旁边挂着几只黄豆大小的花脸面具,几只绿豆大小的空钟;里面格子上摆着一行一行的半个米粒大小的小白鸭子,框盒里放着小米大小的糖球……”足可见“面人郎”作品的逼真与细腻。“到后来,父亲手中捏出来的面人已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玩具,更成为人们观赏和把玩的工艺品了。”郎志丽说。

(责任编辑:王鑫)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