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推荐

听说有门语言能预知未来 想学吗?

2017-01-26 17:28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九局发[2017]008号

春节将近,贺岁档也将摇身一变,成为国产电影雄霸天下的时代。然而就在这个月,好莱坞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还是在节骨眼上挤进来狠捞了一把。

在这波“节前科幻潮”中,有一部影片显得尤为特别。评论网站上怎么捧的都有,有的说是“科幻片中的文艺片”,有的说是“最高级别的科幻电影”,还有的说它指向了科幻的终极命题

没错,我说的就是被影评人捧上天的《降临》。

烂番茄94%,IMDB8.2,已然是殿堂级的分数

故事很简单。十二艘“贝壳状”外星飞船突然降临地球。人类大感困惑,纷纷琢磨“老外”目的何在。语言学家女主和理论物理学家男主被美国政府征用,前去一探究竟。就在理工男一头雾水之际,文科女大获进展,不仅和外星人建立了沟通,还获得了超能力拯救了全人类。

女主对未来女儿的“回忆”也不时穿插闪回其中——后来知道,这正是她学习外星语言之后得到的“超能力”。

影片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外星人“七肢怪”使用的语言竟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如此设定也让不少群众困惑不已,纷纷喊话新东方开班教学。

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改编自华裔科幻奇才特德·姜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那小说真的和电影一样,也是预知未来并拯救地球的故事吗?

九局发[2017]008号

春节将近,贺岁档也将摇身一变,成为国产电影雄霸天下的时代。然而就在这个月,好莱坞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还是在节骨眼上挤进来狠捞了一把。

在这波“节前科幻潮”中,有一部影片显得尤为特别。评论网站上怎么捧的都有,有的说是“科幻片中的文艺片”,有的说是“最高级别的科幻电影”,还有的说它指向了科幻的终极命题

没错,我说的就是被影评人捧上天的《降临》。

烂番茄94%,IMDB8.2,已然是殿堂级的分数

故事很简单。十二艘“贝壳状”外星飞船突然降临地球。人类大感困惑,纷纷琢磨“老外”目的何在。语言学家女主和理论物理学家男主被美国政府征用,前去一探究竟。就在理工男一头雾水之际,文科女大获进展,不仅和外星人建立了沟通,还获得了超能力拯救了全人类。

女主对未来女儿的“回忆”也不时穿插闪回其中——后来知道,这正是她学习外星语言之后得到的“超能力”。

影片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外星人“七肢怪”使用的语言竟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如此设定也让不少群众困惑不已,纷纷喊话新东方开班教学。

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改编自华裔科幻奇才特德·姜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那小说真的和电影一样,也是预知未来并拯救地球的故事吗?

准确地说,并不是。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完美地体现了一个科幻极客和好莱坞导演关注点的天差地别。

首先,原著中外星人降临在地球上的,是一百来个高三米、宽六米左右的“视镜”。约莫一电视墙大小,直接视频连线。

而电影里,为了营造诡异震撼的悬疑气息,十二只酷炫的飞船“贝壳”霸气亮相,据说是对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里“黑石碑”的致敬:

为了配合世界大战的氛围,电影还增添了新闻报道全球反应的片段,强行给俄罗斯、中国加戏,且一贯美式政治正确的套路:

增加了一个中国的“商将军”,负责引爆世界大战。问题是,他只是个中将,更大的问题是,“上级命令”他居然未必听(编剧你就说你想怎样吧)

更邪乎的是,女主角真的获得了“穿越”能力,从未来获取信息如探囊取物,比如预知商将军的手机号,比如从自己编写的外星文词典里查词。

女主“穿越”后得到商将军电话,冒险跟他通话

而影片最后,无一例外的是人性的胜利,是女主对命运的坦然接受,是即使要悲剧仍热爱生活,拥抱爱情、亲情的感人结局。

总结起来一句话:套路不要太深。

套路化的改编是好莱坞电影的老毛病,但基于商业考虑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小说的叙事风格太过于冷静客观,又充满大段密集的学理探讨,既没大场面,又缺戏剧性。我们总不能指望观众花两个小时仅仅看人谈玄是吧?

说到这,有人就更困惑了:穿越的情节虽说神棍了点,但好歹能理解呀。现在你说,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穿越,那是什么鬼?

破解的关键,就在于七肢怪使用的非线性语言“七文”上。

书中,作者用了很多细节来进行类比。比如身体构造对思维的影响:

外星人有七根长肢,从四方向中央辐辏,轴心处挂着一个圆桶,整个形体极度对称……它身体各个方向上都有眼睛,任何方向对它来说都是“正前方”。

所以“七肢怪”真正的长相大概是这样:

(原谅我放荡不羁爱自由)

还有物理学上费尔马定律和变分原理的解释,比如:

光如果走上任何一条理论线,它在旅途中所费的时间都比实际线更长。换句话说,一束光实际所取的路线永远是最快的一条。这就是费尔马的最少时间律……几乎每一项物理定律都可以称作变分原理,区别仅仅是看某一属性取的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

PS:费尔马定律的吊诡之处在于,这道光“在它选定路径出发之前,它必得事先知道自己最终将在何处止步”,也就是说,“(光)必须在出发之初便完成一切所需计算”。

讲这些,是为了解释七肢怪从目的出发看待世界的方式。为此,作者还扯到了哲学上的“目的论”——从这条线可以一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目的因”。

好在作者适可而止,最后只以被略去的量子力学作结,给一路懵懂的我们划上完美的句号。

面对这些貌似艰深的物理学理论和哲学概念,看官大可不必惊惶。作者的目的,原本还是为了让我们更方便进入故事探讨的内核——思维方式

从头到尾,故事一直在反思我们习惯的“线性思维”和“因果论”。

在人类的思维中,事情总是有先有后顺序,总是由一件导致另一件的发生,像多米诺骨牌。而七肢怪的不同在于,它们将过去和将来的所有事件看成一个互相纠缠的整体。

这种思维反映到语言上,就形成了小说中“字形不可分割”“一团黑黑的蛛网”一般的文字,而电影中简化为水墨风的“环状”:

“这意味着,在写下第一笔之前,七肢桶便已经知道整个句子将如何布局。”(PS:小说中将“七肢怪”译为“七肢桶”)

在线性思维中,我们用逻辑链条去推理,得出结果。但在非线性思维中,大脑仿佛是凭“直觉”直接输出结果。而“七语”的作用,正是完成这一结果输出的“仪式”。就像特德·姜在小说中写的: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语言也是一种行动……对于七肢桶来说,所有说出口的话都是行为性的。它们所说的话不是用来交流思想,而是用来完成行为。”

不过,与超能力一般的“预知未来”不同,“直觉”式思维并不从未经历的事件中获取信息,进而改变当下,其结果实际都囊括在“目的因”的种子里。

用量子力学的说法,“直觉”呈现的是一个在量子态叠加下最大概率的可能,而宏观尺度上,这一大概率几乎意味着“必然”。

说到底,这跟“穿越时空拯救世界”没有半毛钱关系。

为了迎合爆米花观众的认知水平,编导们也是付出了血一般的妥协。这一层努力,明眼人一看即知,我也承认。

但要说《降临》能跻身于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之列,恐怕就有些牵强了。

尽管本片在场面调度和镜头运动上大气而诡谲,节奏感和音乐的运用也可圈可点的,脑洞更是无可匹敌,但商业上妥协过多,却难免失掉了原作的神髓。

真正够得上伟大之名的,恐怕还得数原作《你一生的故事》。它不只让我们认识到语言对思维乃至世界观的决定性影响——同样的道理,早在20世纪初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就已被浓墨重彩地论述。

更重要的是,它带我们领略了语言作用于意识的“极限风景”,即被语言颠覆了线性时间、逻辑关系的人生,会是什么样?

特德·姜和《你一生的故事》英文版封面

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科幻往往意味着外星人、时间旅行、星际战争等冷战时期遗留的经典母题。但科幻史上,真正伟大的科幻作品却更致力于改造我们的“认识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进行思维。

比如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黑客帝国》。

许多科幻迷陶醉于《黑客帝国》中呈现的赛博朋克风格、子弹时间、宗教主题以及虚拟世界设定,但真正能动摇人的思维方式的,却是电影中隐藏的复杂哲学命题。印象最深的是“先知”这一角色,以尼奥初次见她的场景为例:

尼奥走进厨房,先知正在做饭,两人寒暄了一阵。先知突然说:花瓶的事没关系。随后尼奥一扭身,果然把一个花瓶碰碎了。

这个貌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几乎揭示了预言的本质:既是基于规律的揭示,更是一种引导。就像上面所说的——语言即是行动。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几乎能轻而易举地破解从希伯来先知书,到星座命盘,甚至集体信仰的命门所在。

小林泰三的《醉步男》也是对传统的时间观念提出挑战的一部名作。在这部小说中,两位男主人公主动破坏大脑的时间感知区域,从而获得了近似于时间跳跃的能力,由此作者也提出关于时间的重要论断:

人类的意识构造出了时间的流动性。

这一论断实际拥有悠久的哲学基础。古罗马哲人奥古斯丁就曾说,时间之流是内在化的。而以时间意识为基础的因果律,更被英国人休谟戳中死穴——“因果关系是人类的心理错觉”。

这一惊世骇俗的结论,甚至一度引发整个哲学系统的地震,直到康德的横空出世才勉强填上坑。

英国哲学家休谟(Hume)

而小林泰三的狡黠之处在于,他以故事性的感性经验,颠覆了我们对时间的惯性认知。看完《醉步男》最大的感受就是“怀疑自己并怀疑人生”——不过也别担心,“怀疑”从来都是思想进步的支点。

再比如,刘慈欣的“封神之作”《三体》中,描述了一干人等从三维空间进入四维空间之后面对无限细节“不可描述的感受”:

“从四维看三维时,由于三维事物在各个层次上都暴露在四维视野中,原来封闭和被遮挡的一切都平行并列出来……可以看到所有的骨骼和内脏,可以看到骨骼里的骨髓,可以看到血液在心脏心室间的流动和瓣膜的开闭,与对方对视时,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眼球晶状体的结构……”

“感受高维空间感是一场灵魂的洗礼,在那一刻,像自由、开放、深远、无限这类概念突然都有了全新的含义……在他们现在的感觉中,三维世界是如此狭窄和憋闷。(以至于)完全处于幽闭恐惧之中,有一种窒息感。”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对世界的认知仿佛开了“天眼”,展开了一个想象力无限张扬如万花筒般的空间。

如果仅仅把“开脑洞”理解为“抖个机灵”,那么科幻文学能够打开的,简直是无限神秘深不可测的“黑洞”——将人吸入,让人困惑,却也予人以“大欢喜”。

最重要的是,在这悬置一切“常识”的黑洞中,我们得以重组、扩大自己的认知,而对世界的无限可能性心怀敬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何淼)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