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南方日报:传承优秀传统 提升文化自信

2017-02-20 08:17 南方日报  作者:董玉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做好新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极其重要的社会工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 

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历史悠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浩浩荡荡,上下5000年;二是历史延续。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延绵不绝,从来没有被其他文化征服过、替代过,从来没有中断过;三是历史创新。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演进作出过贡献,都创造了属于自己时代、具有自己时代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四是历史贡献。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跨度最长、体系最全的封建文化,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就是要通过宣传教育传播,让全体人民、让全世界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合理成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内容,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贬低、歪曲、抹杀历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目的就是要铲除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严肃指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及列宁的名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些精辟论述都说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从维护民族和国家安危的高度,彻底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一切蔑视、丑化、践踏、遗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言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做好新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极其重要的社会工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 

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历史悠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浩浩荡荡,上下5000年;二是历史延续。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延绵不绝,从来没有被其他文化征服过、替代过,从来没有中断过;三是历史创新。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演进作出过贡献,都创造了属于自己时代、具有自己时代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四是历史贡献。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跨度最长、体系最全的封建文化,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就是要通过宣传教育传播,让全体人民、让全世界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合理成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内容,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贬低、歪曲、抹杀历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目的就是要铲除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严肃指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及列宁的名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些精辟论述都说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必须从维护民族和国家安危的高度,彻底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一切蔑视、丑化、践踏、遗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言行。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深入挖掘和清晰展现出来,才能为人们全面认知传统文化提供客观、真实、鲜活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形态。因此,要增强文化自信,就一定要加大历史文化的发掘、收藏、鉴别、整理、展现的力度,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就一定要从文化振兴和文化自觉的高度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内在结构和基本走向;就一定要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就一定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就一定要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

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人借口财力不济而轻视文物保护、文化宣传,有人借口市场开发而损毁文物、妨碍文化事业,有人借口古文化文言文阅读不方便而放弃保护传承,有人借口给学生减负而削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有人借口国际社会文化冲突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拓展。凡此种种,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消极应付、行为抵制和实践扭曲,都不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要求,都必须得到立即、切实的纠正。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往悠久历史的汇集、叠加和延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传统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但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要增强文化自信,就一定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要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采取辩证客观的态度,分析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接受;就一定要在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实现真的扬弃、真的创新、真的转化、真的活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当代存在形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和推进力量。 

当前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人钟情于怀旧复古,留恋于汉服唐装,着力于古风重现;有人以囫囵吞枣式的背诵古文经典为雅致,以研习风水八卦为清高,以蓄须作揖、长袍马褂为时尚;有人拜神弄鬼、迷恋陈规陋俗;有人独断专横、崇拜帝王将相。这些文化复古主义的现象,都是过分看重了传统文化的形式,过分复古泥古,甚至是对传统文化中糟粕成分的恢复和传承,与当代文化发展不相适应、与现代社会进步不能协调,都不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要求。这些现象都应该而且必须被彻底杜绝。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中创造、延续和提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振兴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宏伟、持久的战略任务。全党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全情投入、实践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活血液,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牢固的思想文化基础。 

作者系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董晓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