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读图

从“开放末梢”跨入“开放前沿”

2017-02-20 11:01 人民日报  作者:王永刚  段晓瑞

云南各民族群众喜迎高铁开启云南发展新起点。
  资料图片

和谐号动车组从昆明南站开出。
  资料图片

一场时不我待的跨越发展之战考验着彩云之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作出重要指示以来,云南按照“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和“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新要求,抢抓机遇、换挡提速。

优势在区位 出路在开放

今年春节,来自四面八方返乡、探亲、旅游的人们第一次坐着高铁,追寻云南高原的温暖阳光,体验有别以往的家乡记忆。

在新开通的沪昆、云桂、昆玉三条高铁拉动下,春节黄金周云南迎客229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65.28%,成为国内最热旅游目的地。

高铁带来的改变,不仅是生活,更是向世界介绍云南的方式。对接世界,云南已开启“加速度”。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跨越发展?云南的回答铿锵有力:自觉把云南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找准国家战略与云南发展的契合点,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积极作为、寻求突破、打破常规、提速发展。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云南夯实基础,交通投资逐年增长,跨越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仅2016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564亿元,铁路新开通里程706公里,是前5年的1.5倍。

不仅如此,过去5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0.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脱贫攻坚稳步推进,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云南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大通道。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连续举办了四届的中国—南亚博览会客商云集,货运专列直通欧洲,边境贸易日渐繁荣,平台效应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不断推进,云南正在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对外开放天宽地阔。

民生改善换来民心凝聚

一连串的成果背后,彰显的不仅是跨越发展的速度与激情,更是全省人民对发展的认同、期待与共享。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从扶贫攻坚到震区重建家园,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推进“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作为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全国贫困县数量第一、贫困人口第二的省份,云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以整村、整乡、整县、整州推进和整族帮扶为平台,切实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用坚实的行动兑现庄严承诺。

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两年前曾是满目疮痍的地震废墟上,一栋栋漂亮又安全的别墅式民居沐浴在暖阳中,全村2121户村民在去年春节前全部搬进统一设计的抗震新居,村里还修建起了占地100多亩的村集镇。“恢复重建以来,家家户户住新房,喝上干净水,还修通了上百公里的通乡、通村、通组路,这都是全村群众祖祖辈辈盼望的事。”光明村村委会副主任马世相说。

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江公路和高黎贡山隧道的贯通,让这里彻底告别大雪封山的历史。对这个仅4400余人的乡,云南投入扶持资金超过13亿元。许多村民放下了锄头,握起了方向盘,做起了小生意,成立了合作社、加工厂,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

云南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连续5年财政支出超过七成投向民生领域;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0元,同比增长9.8%,增幅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一批重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22.3万人、2251.35万人;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截至去年8月底,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共扶持9.88万人创业,新增发放创业贷款95.1亿元,是全国发放贷款最多的省份。

脱贫攻坚是云南“十三五”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省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州(市)、县(市、区)、乡(镇)抓落实”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深入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民生换民心,30万多名各级干部沉到脱贫攻坚一线,全覆盖42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满足不同民族需求的帮扶措施如同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山深处、村村寨寨,得到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

以“绿”为底铺展新画卷

乌蒙山磅礴大气、热带雨林生机盎然,洱海碧波荡漾、雪山圣洁巍峨……七彩云南,一方山水让人流连忘返。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大理把洱海治理作为“头等大事”,仅去年投入就接近“十二五”时期总和。不光大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已内化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云南积极探索绿色跨越发展之路,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云南是较早探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省级顶层政策设计的省份之一,在健全政绩考核、完善责任追究及奖惩机制等方面开展诸多探索。在追求GDP增速和可持续发展之间,云南坚定“绿色”步伐,以“绿”为底色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动真格、用真功、求实效的举措换来的是蓝天白云时常“刷爆”朋友圈,满目苍翠、碧波荡漾、人花共荣的七彩云南正在成为让世界共享的美好画卷。

围绕新目标新定位,云南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随着一道道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口被攻克,一个个横在百姓心中的阻隔被化解,改革成果不断为各族群众所共享,正在汇聚成为引领跨越发展的强大动能。

放眼未来,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景已现。这条符合云南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在4700多万各族儿女的热切期待和创新实践中,变得更加明晰,更加广阔。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0日 13 版)

云南各民族群众喜迎高铁开启云南发展新起点。
  资料图片

和谐号动车组从昆明南站开出。
  资料图片

一场时不我待的跨越发展之战考验着彩云之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作出重要指示以来,云南按照“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和“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新定位新要求,抢抓机遇、换挡提速。

优势在区位 出路在开放

今年春节,来自四面八方返乡、探亲、旅游的人们第一次坐着高铁,追寻云南高原的温暖阳光,体验有别以往的家乡记忆。

在新开通的沪昆、云桂、昆玉三条高铁拉动下,春节黄金周云南迎客229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65.28%,成为国内最热旅游目的地。

高铁带来的改变,不仅是生活,更是向世界介绍云南的方式。对接世界,云南已开启“加速度”。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跨越发展?云南的回答铿锵有力:自觉把云南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找准国家战略与云南发展的契合点,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积极作为、寻求突破、打破常规、提速发展。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云南夯实基础,交通投资逐年增长,跨越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仅2016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564亿元,铁路新开通里程706公里,是前5年的1.5倍。

不仅如此,过去5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0.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脱贫攻坚稳步推进,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云南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大通道。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连续举办了四届的中国—南亚博览会客商云集,货运专列直通欧洲,边境贸易日渐繁荣,平台效应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不断推进,云南正在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对外开放天宽地阔。

民生改善换来民心凝聚

一连串的成果背后,彰显的不仅是跨越发展的速度与激情,更是全省人民对发展的认同、期待与共享。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从扶贫攻坚到震区重建家园,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推进“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作为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全国贫困县数量第一、贫困人口第二的省份,云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以整村、整乡、整县、整州推进和整族帮扶为平台,切实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用坚实的行动兑现庄严承诺。

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两年前曾是满目疮痍的地震废墟上,一栋栋漂亮又安全的别墅式民居沐浴在暖阳中,全村2121户村民在去年春节前全部搬进统一设计的抗震新居,村里还修建起了占地100多亩的村集镇。“恢复重建以来,家家户户住新房,喝上干净水,还修通了上百公里的通乡、通村、通组路,这都是全村群众祖祖辈辈盼望的事。”光明村村委会副主任马世相说。

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江公路和高黎贡山隧道的贯通,让这里彻底告别大雪封山的历史。对这个仅4400余人的乡,云南投入扶持资金超过13亿元。许多村民放下了锄头,握起了方向盘,做起了小生意,成立了合作社、加工厂,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

云南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连续5年财政支出超过七成投向民生领域;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0元,同比增长9.8%,增幅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一批重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22.3万人、2251.35万人;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截至去年8月底,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共扶持9.88万人创业,新增发放创业贷款95.1亿元,是全国发放贷款最多的省份。

脱贫攻坚是云南“十三五”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省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州(市)、县(市、区)、乡(镇)抓落实”工作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深入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民生换民心,30万多名各级干部沉到脱贫攻坚一线,全覆盖42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满足不同民族需求的帮扶措施如同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山深处、村村寨寨,得到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

以“绿”为底铺展新画卷

乌蒙山磅礴大气、热带雨林生机盎然,洱海碧波荡漾、雪山圣洁巍峨……七彩云南,一方山水让人流连忘返。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大理把洱海治理作为“头等大事”,仅去年投入就接近“十二五”时期总和。不光大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已内化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云南积极探索绿色跨越发展之路,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云南是较早探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省级顶层政策设计的省份之一,在健全政绩考核、完善责任追究及奖惩机制等方面开展诸多探索。在追求GDP增速和可持续发展之间,云南坚定“绿色”步伐,以“绿”为底色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动真格、用真功、求实效的举措换来的是蓝天白云时常“刷爆”朋友圈,满目苍翠、碧波荡漾、人花共荣的七彩云南正在成为让世界共享的美好画卷。

围绕新目标新定位,云南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随着一道道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口被攻克,一个个横在百姓心中的阻隔被化解,改革成果不断为各族群众所共享,正在汇聚成为引领跨越发展的强大动能。

放眼未来,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景已现。这条符合云南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在4700多万各族儿女的热切期待和创新实践中,变得更加明晰,更加广阔。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0日 13 版)

(责任编辑:陈悦)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