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7 09:21 四川日报 作者:吴晓铃 肖雨杨
南方天王像。
说法图。
菩萨坐像。
□本报记者 吴晓铃/文
肖雨杨/图
3月13日,成都博物馆对外发布数据:正在举行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丝绸之路与天府之国文物特展”,从去年12月27日开展以来,已吸引了近80万人观展。
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石窟,以精美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其中最著名的莫高窟,在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历经千年风霜,敦煌石窟遭受着各种自然与人为的损害。从上世纪40年代起,包括多位四川人在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对敦煌石窟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此次大展期间,敦煌研究院相继派出专家来蓉开展系列讲座,不仅揭开了敦煌艺术之美,更展现了现在工作人员如何利用高科技帮助石窟对抗“病魔”、与时代接轨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承……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壹
不像中国画?大量展现了唐画风度
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壁画和塑像随处可见,为何敦煌石窟的地位如此尊崇?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它们的开凿历时千年,融合了建筑、雕塑和壁画三种形式,堪称中国古代艺术史百科全书。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赵声良,一直记得国外学术会议上一个外国人的疑问:敦煌壁画不像中国画!“不像”,恰让赵声良骄傲。因为,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正是敦煌壁画的价值之一。
南方天王像。
说法图。
菩萨坐像。
□本报记者 吴晓铃/文
肖雨杨/图
3月13日,成都博物馆对外发布数据:正在举行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丝绸之路与天府之国文物特展”,从去年12月27日开展以来,已吸引了近80万人观展。
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石窟,以精美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其中最著名的莫高窟,在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然而,历经千年风霜,敦煌石窟遭受着各种自然与人为的损害。从上世纪40年代起,包括多位四川人在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对敦煌石窟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此次大展期间,敦煌研究院相继派出专家来蓉开展系列讲座,不仅揭开了敦煌艺术之美,更展现了现在工作人员如何利用高科技帮助石窟对抗“病魔”、与时代接轨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承……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壹
不像中国画?大量展现了唐画风度
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壁画和塑像随处可见,为何敦煌石窟的地位如此尊崇?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它们的开凿历时千年,融合了建筑、雕塑和壁画三种形式,堪称中国古代艺术史百科全书。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赵声良,一直记得国外学术会议上一个外国人的疑问:敦煌壁画不像中国画!“不像”,恰让赵声良骄傲。因为,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正是敦煌壁画的价值之一。
赵声良说,中国传统艺术存在两大系统,一个写实,是属于大众的、有用的艺术;另一个就是非功利的写意,强调个性。人们比较熟悉第二个系统,而唐代及以前的绘画,属于第一个系统。由于纸张不便保存,在敦煌石窟被发现之前,唐代及以前的绘画鲜有人知。但从前秦便开始开凿的敦煌石窟,却保留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时代的壁画。这些壁画,弥补了人们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绘画知之甚少的缺憾。
在敦煌石窟中,唐朝开凿的洞窟里,大量的壁画直接展现了唐画的风度。由于历史上中国画经常被临摹,博物馆里的画,往往会让人怀疑是否为原作。“如果不看到真迹,就无法断定这个时代的艺术发展。”赵声良说,这在敦煌就不存在问题,“因为所有壁画都是真的,并且经过考古划分出了年代。”
此次来蓉展出的壁画,我们可以通过西魏壁画里人物服装的飘逸,了解这个时代流行顾恺之这类画家气韵生动的画法;从李其琼临摹的莫高窟第220窟《帝王图》,可以知道著名宫廷画家阎立本的绘画风格同时传到了敦煌;可以通过栩栩如生的《维摩诘经变》,感知唐时流行的写实画风……
唐朝最有名的青绿山水,在敦煌石窟也大量保存。如今唐朝真正的青绿山水画法已经失传,但通过莫高窟第103窟的《法华经变化城喻品》等壁画,就能直观感受到其魅力。
敦煌石窟保护基金研究会理事长杨秀清认为,敦煌壁画里还有直观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以莫高窟为例,第103窟的《拜塔图》,可以看到古代“五体投地”的礼仪;《帝王图》中能看到唐朝的帝王究竟穿成什么样;人们可以在第61窟壁画中的贵妇人身上,发现她们一样围丝巾,甚至,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流行过露脐装。杨秀清说,敦煌壁画的高度写实,不仅浓缩了中古时期的服装形象史,更有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世象百态,“敦煌石窟作为历史延续最长、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址,其独具特色的艺术以及其蕴含的价值,超越了民族界限,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贰
几十种病害高科技“辩证施治”
敦煌石窟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到明代以后衰落。直到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才开始重视保护。如今,敦煌的文保人员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抢救、医治以壁画为主的敦煌文物。
此次敦煌艺术大展,临摹壁画中有的呈现大面积黑色,有的可见斑驳脱落,这就是壁画临摹师如实反映的敦煌壁画现状。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表示,敦煌壁画存在几十种病害。有的颜料起壳脱落,有的壁画像鳞片一样疱状起甲,有的颜料层颗粒因胶结物老化而出现粉化现象。
支撑体下沉导致开裂,人类活动导致烟熏和划痕,颜料氧化变黑,风吹雨打、动植物和微生物,都会对壁画造成影响。敦煌壁画还普遍存在酥碱问题,而这种病害堪称壁画的“癌症”。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文保人员渐渐能够做到对症下药。
苏伯民说,敦煌壁画为何有的会氧化成棕黑色?“通过鉴别绘画材料,我们发现古代有一种叫铅丹的红色颜料,它氧化后就会变黑。丝绸之路沿线的壁画,恰恰把铅丹作为最主要的红色颜料在使用。这种对画面信息的准确识别,为后期文物保护以及修复提供了重要信息。”
研究所配备了大量高科技仪器:手持X射线光谱仪,可以检查任何部位;远程多光谱,则是在高光谱仪器上加上远程天文望远镜,这样不用脚手架,也能把壁画图象“抓”到光谱仪上进行分析。X衍射、拉曼、红外线……不同的仪器,可以得出壁画不同的信息。
苏伯民说,有一种X荧光仪,能够鉴别铅、铜、汞等颜料。莫高窟第3窟的元代千手千眼观音,因为画得非常精细,并且画面极小。直到用X荧光仪调查,才发现上面有一层金箔。
敦煌壁画中的题记,对研究历史非常重要。但因为破坏严重,肉眼往往很难识别。这时,多光谱闪亮登场,有它助力,题记字迹变得非常清楚,最终让专家顺利解读。
通过照X光,文保人员也能清楚地看到敦煌彩塑在胎体上绑了很多草绳,外面再进行泥塑雕刻……
敦煌壁画面积多达45000平方米,历经10个朝代,跨越千年。苏伯民说,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手段,很难揭示古人在艺术上的创作和创新。而科学的技术手段,也更有利于对壁画“辩证施治”。
敦煌壁画的酥碱、疱疹状病害等究竟如何形成的?文保人员模拟了各种常用颜料、混上不同比例的可溶盐,然后在不同湿度的环境中进行试验。科学实验的结果,让文保人员发现:要保护壁画,就得想法设法把盐分从壁画的地仗层中取出来。经过攻关,最终空鼓灌浆脱盐技术在壁画修复中被广泛应用。
苏伯民说,为何敦煌石窟要实行预约制,并且每天限定人数?那就是因为人进入洞窟以后,二氧化碳、湿气都会对文物造成影响。为了让洞窟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敦煌研究院专门建立了监测中心,可以实时反映每个洞窟环境情况,务必要求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1500PPM,湿度低于62%,以免让可溶盐分溶解,最大程度保障洞窟的稳定安全。
叁
数字化采集一尊雕塑要拍800多个角度
上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长樊锦诗提出数字化的概念。经过多年建设,灿若星辰的敦煌石窟艺术,已经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欣赏。
3D打印的雕塑,逼真得连尘土都依稀可见。在现场只能借助电筒光隐约可见的洞窟,可以在网上360度全景式看清每个细节。这就是敦煌数字化的魅力。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介绍,敦煌壁画面积广,文物病害多,根本来不及全部修复。榆林窟第6窟大像窟,曾经因为自然原因整体坍塌,壁画佛像顷刻间荡然无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敦煌研究院才考虑到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图像采集,把文物现在的信息永远保存下来。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彩色胶片,到90年代末期与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在洞窟里架设轨道逐行拍摄记录,再到2006年敦煌专门成立数字中心,敦煌的数字化一直在不断探索。吴健说,2006年开始的敦煌数字化,至今已经可以实现对洞窟逼真还原。从刚开始的十几个人,到现在80多人的数字化团队,每年要完成20个洞窟的采集、十万张图像的处理。
这些信息采集不光只是拍照,还要求定位测量,以检验图片拼接后是否准确还原洞窟的空间结构。一尊雕塑,数字保护人员要拍摄800多个角度,最后合成处理后进行3D打印。而拍一幅壁画的数字图片,需要上千幅图片去拼接。
辛苦得来的原始数据,一步步完成了从保护到利用的转化。
吴健说,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已经做了高精度数据采集的有119个。整窟图片拼接处理57个,洞窟空间结构113个,雕塑三维重建17身,大遗址三维重建2处,石窟虚拟漫游节目101个。在“数字敦煌”网站上,观众足不出户,便能对敦煌的部分洞窟进行虚拟游览。如果要进行学术研究或用于非商业用途,还可以向敦煌研究院申请获得授权下载。这个网站如今已实现了全球共享。
这些准确的数据,也大大减轻了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量。临摹不能把纸蒙到墙上画,易产生误差。而通过数据打印再起稿,大大节省了工作量。吴健说,以前临摹一个洞窟,即使画了几十年的老先生也要5年之久,现在只需要半年就可临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