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从源头活水到终端再造——探索通讯社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03-29 14:48 传媒  作者:白 林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新华社等三家中央媒体调研考察,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2·19”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寄托着党中央、总书记对新闻舆论战线的殷切期望。

当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总书记“2·19”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媒体融合发展“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年多来,新华社贯彻落实政治家办社方针,切实增强“四个意识”,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开创了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道路上稳步前进。结合具体实践探索,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内容为王,到新闻源头“吸氧”

在信息丰富、主体多元、渠道多样的网络传播时代,注意力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不能以优质的内容吸引人,所有传播效果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或有变,新闻永存,面对互联网庞杂的信息流和纷繁的舆论场,优质的内容显得愈发可贵,而这正是传统主流媒体最大的优势和价值所在。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要做的基本功课就是以互联网思维改造内容生产的理念和方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传统媒体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机遇之“窗”。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能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新华社等三家中央媒体调研考察,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2·19”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寄托着党中央、总书记对新闻舆论战线的殷切期望。

当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总书记“2·19”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媒体融合发展“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年多来,新华社贯彻落实政治家办社方针,切实增强“四个意识”,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开创了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道路上稳步前进。结合具体实践探索,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内容为王,到新闻源头“吸氧”

在信息丰富、主体多元、渠道多样的网络传播时代,注意力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不能以优质的内容吸引人,所有传播效果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或有变,新闻永存,面对互联网庞杂的信息流和纷繁的舆论场,优质的内容显得愈发可贵,而这正是传统主流媒体最大的优势和价值所在。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要做的基本功课就是以互联网思维改造内容生产的理念和方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传统媒体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机遇之“窗”。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能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一年多来,新华社推出了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现象级”“标杆级”融媒体产品。2017年农历大年初一,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第一次国内考察为切入点,推出微纪录片《小账本连着大情怀》,被网民称赞为新一年中国“最暖心的纪录片”,24小时浏览量超1亿次;为迎接建党95周年推出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被3000多家网站和客户端转载;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中,网络在线直播《红色追寻——三个年轻人的长征路》,以真人秀形式增强受众代入感;在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中,两位航天员以“新华社特约记者”身份进行全媒体报道,成为世界航天史和新闻史上的创举;依托新华社丰富馆藏图片资源,微纪录片《国家相册》系列产品,在网络、电视台、移动端、户外屏幕等平台同步传播。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解放了记者的生产力,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不能取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永远不可能得到“鲜菱笋”和“活鱼虾”,更无法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媒体融合发展要想取得实效,也必须以扎实调研为基础。新华社始终倡导记者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决不能止步于电脑前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新华社以履行总书记提出的48字职责使命为目标,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扎根工程、创新工程、表率工程,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下一步还将积极拓展全媒体形态的调研创新。

“拆墙”“并灶”,在“中央厨房”混搭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采编流程再造是重头戏,通过打通采编发各个环节,在内部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实现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的转变。需要强调的是,融合发展的特点就是“跨界”,不仅是跨越“媒介”的边界,也包括对现有编辑部资源的整合,整合后通过一套全媒体采编系统,实现旗下所有信息生产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新华社2015年开始组建由总编室牵头、全社各部门参与的全媒体报道“中央厨房”——全媒报道平台,并在2017年进一步实现升级、扩容、提质。平台综合运用资源整合、融合加工、舆情监测、业务管理、影响力评估、远程指挥六大系统功能,实现文字、图片、视频、技术等多工种同台作业,带动全社实现资源整合、媒体融合、采编流程再造。通过“拆墙”“并灶”,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的藩篱,从各自为战的“独奏”变为一体化协作的“交响”。2016年以来,全媒报道平台共播发“新华全媒头条”融合报道450余组,实现了传统媒体平均采用量超过100家、新媒体报道平均浏览量超过100万人次的“双百”目标。持续推出面向纸媒的“镇版之作”,并在新媒体上形成“刷屏之势”。如关于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新华社在进行报道时,既组织采写文字重点稿件,又制作推出了说唱动漫《四个全面》,在国内外都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新华社紧紧抓住供稿线路优化调整升级这一推进融合发展的“衣领子”工程,构建“卫星供稿(线)+互联网供稿(库)”新型供稿模式建设,以实现从主要满足传统媒体需求向同时满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需求拓展,从单向供稿向互动交互发布模式转变、从单纯新闻生产向多媒体业态转变、从单一服务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变的目标。升级改造新媒体专线,推出短视频专线,全面推行新媒体产品源头端策划生产,加大可视化产品、全媒体产品供给。

百花齐放,向系统化创新转变

推进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等同于办了新媒体、用了新媒体、更不是把传统报道搬到新媒体,是要适应受众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根据互联网可视化、轻量化、互动化传播特点进行再次加工、重新包装,用网言网语和全媒要素进行编辑、整合、制作、分发。产品创新需要新的采编流程支持,反过来,新闻产品创新的系列化也能倒逼采编流程再造,实现创新工程的系统化。

一年多来,新华社坚持内容创新与系统创新齐头并进,在系统创新的带动和产品创新的激发下,全社上下已初步形成融合发展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局面,业务创新实现了由单个产品向系统化创新的转变。

以今年全国两会为例,会议召开前,新华社推出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两会特别节目——《共商国是》,生动呈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重大决策前与社会各界充分协商的场景,集合总书记讲话音频、代表委员视频、会场特写镜头等素材,细微之处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越性的宏大主题。发布后迅速在网络、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媒体平台上刷屏,受到各界受众和媒体同行的广泛好评。

会中,推出动漫MV《习近平关心的这六件事》、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原创手绘动画《我用了洪荒之力 你的生活随之改变》、动漫皮影戏《一块煤与农村老汉的冬季之约》、短视频《五个小故事,帮你了解民法总则草案》等融媒体产品,实现了天天有精品、条条能刷屏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的制作部门既包括新华社总社的“中央厨房”全媒报道平台,也包括编辑部和分社,可见在系统化创新的引领下,全社上下的产品创新已蔚然成风。

移动优先,朝受众场景“蔓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的阵地就应该在哪里。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手机网民6.95亿,网络特别是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入口。

新媒体时代,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到达率。终端特别是移动终端,已逐渐演变为人们的“数字器官”。新华社坚持“全媒体发布、移动端优先”理念,以“一网一端一平台”建设作为融合发展重点,积极打造“网上通讯社”,开创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新华社以“让新闻离你更近”的理念,对新华网进行改版。新华社客户端4.0版2017年2月正式上线,全媒体、直播态产品“现场新闻”进一步强化升级,整合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多种报道资源,记者“在线采集”,编辑“在线加工”,终端“在线展示”,实现新闻生产系统性创新。2016年8月,推出新媒体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全媒平台,为国内媒体提供融合发展新平台。新华社坚持主平台优先、差异化发展理念,打造移动媒体传播集群,重点将“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华视点”微博账号、“新华社微悦读”小程序打造成为新华社对内社交媒体主账号。

组建跨部门专门团队,建立推特、脸谱、优兔、Instagram、俄文社交媒体VK、日文社交媒体LINE等海外社交平台协同发稿机制,用19个语种向全球用户推送中国和世界重大新闻,粉丝总量超过2500万,日均互动浏览量突破2000万次,2016年全年账号触及全球4.16亿人口,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题标签(#XiJinping)超过奥巴马和普京,成为推特上的热点话题。

两翼齐飞,为整体发展护航

如果说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从相“加”迈向相“融”是总目标,那么人才保障和技术引领就是实现目标的“双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人才还属于“特种兵”,很能干但数量少,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亟须加快全员融合转型。新华社已确定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2016年启动了“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培训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轮训4000名左右采编技术人员。2017年,各部门新媒体专职人才岗位占比达到20%以上,2018年力争实现40%。增设全媒体签发人、全媒体编辑等岗位。同时,在选人用人、人才引进、人事管理上进行改革,争取尽快建立一支年龄层次合理、知识结构全面、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掌握“跨界叙事”能力的全媒型人才体系梯队。

没有先进技术支撑的信息,是没有“腿”、走不远、传不开的信息。新华社高度重视技术工作,正加大技术投入,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技术体系建设,今年,将重点抓好全媒体采编发、全媒体供稿、全媒体业务管理、办公信息化等四大平台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报道主业、引领业务创新的能力。

2016年4月,新华社创办了中国主流媒体第一家产品研究院。在全国新闻媒体中率先成立无人机队,为新闻采集插上“翅膀”。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最年轻的员工——机器人“快笔小新”已上岗一年有余,其24小时不知疲倦地撰写体育赛事、股市行情、货币汇率等稿件,日均生成稿件120条。在今年两会上,推出具有新闻互动功能的实体智能机器人“i思”,以新华社见习记者的身份报道全国两会。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深度结合,将催生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媒体”。新华社将密切关注物联网、5G、人脸识别、可穿戴设备、运动捕捉、生物传感等前沿技术动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媒体领域应用转化,真正为媒体融合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作者系新华社总编室主任)

(责任编辑:石思嘉(实习))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