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2017-04-06 13:48 今传媒  作者:李 莎

摘 要: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微信这一新兴媒体的产生,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遍应用。使得微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利用微信这一新兴媒体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而对其思想道德和态度倾向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成为本文所要探索并亟需解决的中心问题。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观

“人与动物的直接区别在于有自觉的精神活动和交往”[1]。而这一“自觉的精神活动和交往”也让单个人拥有了多样的社会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本身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交往手段的发展等等‘多种多样的某物’,构成了精神交往的物质基础”[1]。这便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交往观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说,单个人要想和外部世界进行交往,就需要获取能够满足这种交往的物质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是一种精神交往,因此也就需要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物质手段,即找到能够推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交往的“中介客体”。

作为一种便捷的实时交往工具,微信不仅能够突破交往的时空限制,而且其所具有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去中心化的互动交流,在为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虚拟交往环境的同时,也为双方的精神交往提供了物质手段,并进一步推进以往教育机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单一主体性的培育方式向主体间性的培育方式的过渡,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开放,使其最终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使教育的感染力得到提升。

摘 要: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微信这一新兴媒体的产生,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遍应用。使得微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利用微信这一新兴媒体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而对其思想道德和态度倾向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成为本文所要探索并亟需解决的中心问题。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观

“人与动物的直接区别在于有自觉的精神活动和交往”[1]。而这一“自觉的精神活动和交往”也让单个人拥有了多样的社会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本身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交往手段的发展等等‘多种多样的某物’,构成了精神交往的物质基础”[1]。这便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交往观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说,单个人要想和外部世界进行交往,就需要获取能够满足这种交往的物质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是一种精神交往,因此也就需要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物质手段,即找到能够推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交往的“中介客体”。

作为一种便捷的实时交往工具,微信不仅能够突破交往的时空限制,而且其所具有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去中心化的互动交流,在为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虚拟交往环境的同时,也为双方的精神交往提供了物质手段,并进一步推进以往教育机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单一主体性的培育方式向主体间性的培育方式的过渡,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开放,使其最终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使教育的感染力得到提升。

2.“强连接”与“弱连接”理论

“强连接引发行为”[2]。作为大学生,其交往对象多为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在这一关系密切的朋友圈子里,各类信息自由传递,且进行交流的主体双方相互信任、彼此肯定。也正是这种彼此之间毫无界限的信任和肯定,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强连接关系,并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及行为产生影响。

“弱连接传递信息”[2]。相对于强连接来说,弱连接主要发生在陌生的或不太熟识的人之间,虽然它不能使交往双方产生极强信任感和肯定度,但是它能够带领我们踏入更广阔的社交圈层、掌握更多的信息。正如马克·格兰诺维特所说:“弱连接常常扮演不同群体间的桥梁角色……可以将不同的群体结合为更大的网络社会”[2],而我们也得以在这样一个大的网络社群里获取源源不断的实时资讯。信息的自由流动、先进思想的相互撞击,为我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提升思想提供了广阔平台。

微信作为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工具,其所具备的熟人交际圈,能够加强并深化大学生与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扫一扫”、“摇一摇”等功能建立自己的千米交际圈与陌生人交际圈,为自身建立广泛的“弱连接”关系,获取源源不断的新信息,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认识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3.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关于受众媒介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它将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该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3]。

作为多功能社交软件,微信不仅为大学生与家人亲属、同学朋友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大学生了解讯息、结交朋友、进行娱乐等开辟了渠道。微信的多功能、强社交以及低资费,使大学生能够在花费较少的投入的同时,获得自身需求的较大满足。

二、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依据

为更好地了解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笔者于郑州大学进行了“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研究”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96.5%。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在“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仅有8.8%的同学选择“非常熟悉”,54.9%的同学选择“一般了解”,1.6%的同学表示自己“一点都不了解”。同时,在以固定选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考察的问题上,仅有26.4%的同学做出了正确选择,剩余73.6%的同学均选择错误。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悉程度相对较低,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极为必要。

2.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普遍运用

在收回的193份有效问卷中,100%的同学表示自己曾使用过微信,且有95.3%的同学“正在使用”。在对微信使用频率的调查中,45.6%的同学表示经常使用,26.9%的同学表示“一般”,22.8%的同学表示偶尔会使用,只有4.7%的同学表示几乎不使用。这表明,微信在大学生中得到普遍使用,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传递能达到较大接收率。

结果还显示,71.5%的同学在使用微信时会对“时事、新闻资讯”方面的信息感兴趣,46.1%的同学对学习方面的信息感兴趣。8.3%的同学表示经常主动参与微信平台上的互动,18.7%的同学表示一般都会参与,67.4%的同学表示偶尔参与,只有5.6%的同学表示从未参与。由此可见,用微信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以及教育者通过微信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可行性较强。

作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圈子文化,18.1%的学生表示微信对其影响非常大,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30.1%的同学表示微信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等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微信的三大交往圈层:熟人交际圈、千米交际圈(查看附近的人)以及陌生人交际圈(扫一扫、摇一摇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家人、好友及陌生人平等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无屏障的表达心理感受,进行情绪宣泄。

3.大学生对于用微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积极态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者应顺应潮流,积极创新教育载体,迎合学生媒体使用、信息接收的偏好,把微信纳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范畴,运用其独特的公众平台及朋友圈等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其受到良好的感染和熏陶。

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于用微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积极态度。77.2%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6.2%的同学表示非常乐意接受。在对方式的选择上,67.4%的同学选择了“关注公众平台信息”,11.9%的同学选择“与老师进行微信聊天”,18.7%的同学表示愿意“通过微信群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

三、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1.注重个体:让大学生成为微信平台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力量

教育的过程虽然不能缺失对受教育者的外部施压,但其中心主题却应该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改建和塑造。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应充分尊重其主体性。教育者可以以微信公众号作为平台,征集不同学院的学生担任公号运营者,征集单位细化至宿舍,并以周为单位进行划分,让不同学院的学生轮流进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发布,及线上活动的规划。使其亲身融入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并从中感受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2.善于引领:教育者应注重“线上交流”和“线下互动”的双向结合

首先,教育者应积极组建微信群,做到“每日一分享”,如:每天发送一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真人真故事,以此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者应积极关注微信群体内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真实想法,采取线上交流和线下互动模式,对单个问题进行线上沟通,对共同问题进行线下疏导。再者,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微信进行线上活动征集,以此来推选出大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形式,并定期于线下举办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成长。

3.保障内容:为大学生提供实时、热点、贴近与多样的内容

大学生是一个有着广泛信息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受众群体。正如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所说:“受众对新闻的关注,是根据此前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兴趣与需求来建构的,而兴趣与需求又引导了人们的选择[4]”一样,通过微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论,也应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影响他们的思想,改变他们的行为。多样的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信息量的需求,实时、热点、贴近的内容则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眼球,使他们“乐”于接受,“享”于其中。

4.改善环境:让微信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纯净载体

环境是每一个人思想形成的必要条件,好的环境往往能够让人形成乐观向上的思想。因此必须为传受双方营造一个运用微信进行交流的良好环境。首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相关文化、宣传部门应践行监督管理,对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进行周期性反馈调查,同微信运营商共同制定相关的高校微信监管制度;其次,教育者应与大学生联合起来,积极通过微信来对其平台上的谣言及负面舆论作斗争,及时通过微信来揭露谣言及负面舆论的片面性和虚伪性,使其无法继续传播;最后,教育者还应努力把握舆论导向,主动设置议题,占领微信平台中话语权高地,以此来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美)詹姆斯·富勒.大连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石思嘉(实习))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