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华语经典老片首度来京 迎回"董夫人"又见东方美学

2017-04-19 08:07 北京日报  

卢燕饰演的董夫人。

现在的“董夫人”卢燕已90岁高龄。

有这样一部老电影,它屡屡被骨灰级影迷列入片源追踪榜,因为自从1969年在港台地区和国外小范围点映后,再无人见其真面目。它就是2005年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出的“华语电影百佳”第20部《董夫人》,一部上承经典国产片《小城之春》、下启“新浪潮电影”的影片。今晚,它首度回归内地与北京国际电影节影迷见面。

尽管主办方打破常规,为这部老电影安排了三场看片,但千余张影券依然在10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绝对是第一次在内地公开放映,而且绝对正版拷贝。”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说,很多影迷对《董夫人》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京城接受艺术电影的群体越来越庞大了。”

这部古装片改编自林语堂根据《笑闻稗史》改写的一段民间故事《贞节坊》。女主角董夫人是一名守寡多年的妇人,家中还有婆婆和女儿维玲。一日,军队一名杨尉官被安排到她家中暂住,尽管女主角和对方互有好感,却碍于名声始终不敢表露真感情,后来,女儿与对方成亲,她在贞节牌坊立起的那一天,变得更加孤独。

在沙丹看来,该片呼应了《小城之春》开启的文人电影模式,它们都遵循了“发乎情止乎礼”的风格。“不同于主流的商业电影和革命电影,这类影片吸收了西方关注人性的特点,又融入了中国绘画的意境和戏曲的表演方式,代表了一种东方式审美。”他说,《小城之春》之后还有很多余脉,代表性的一部就是《董夫人》,成片时间比前者晚20年。

卢燕饰演的董夫人。

现在的“董夫人”卢燕已90岁高龄。

有这样一部老电影,它屡屡被骨灰级影迷列入片源追踪榜,因为自从1969年在港台地区和国外小范围点映后,再无人见其真面目。它就是2005年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出的“华语电影百佳”第20部《董夫人》,一部上承经典国产片《小城之春》、下启“新浪潮电影”的影片。今晚,它首度回归内地与北京国际电影节影迷见面。

尽管主办方打破常规,为这部老电影安排了三场看片,但千余张影券依然在10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绝对是第一次在内地公开放映,而且绝对正版拷贝。”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沙丹说,很多影迷对《董夫人》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京城接受艺术电影的群体越来越庞大了。”

这部古装片改编自林语堂根据《笑闻稗史》改写的一段民间故事《贞节坊》。女主角董夫人是一名守寡多年的妇人,家中还有婆婆和女儿维玲。一日,军队一名杨尉官被安排到她家中暂住,尽管女主角和对方互有好感,却碍于名声始终不敢表露真感情,后来,女儿与对方成亲,她在贞节牌坊立起的那一天,变得更加孤独。

在沙丹看来,该片呼应了《小城之春》开启的文人电影模式,它们都遵循了“发乎情止乎礼”的风格。“不同于主流的商业电影和革命电影,这类影片吸收了西方关注人性的特点,又融入了中国绘画的意境和戏曲的表演方式,代表了一种东方式审美。”他说,《小城之春》之后还有很多余脉,代表性的一部就是《董夫人》,成片时间比前者晚20年。

当初《董夫人》前后筹备近三年。1966年,年仅25岁的唐书璇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毕业后,获美籍华裔商人李朝宗的资金支持,以约6万美元的低成本拍出《董夫人》。这位美国电影制片家协会唯一的外籍会员,出生中国豪门,祖父唐继尧系民国滇军将领。“这位出身豪门的留学生必然会在影片里注入那个年代西方风起云涌的性别解放的背景。”沙丹说,很可惜当时的中国人看不太懂这种散文化的处理方式,老外却能看明白,“因为她把中国一个贞节牌坊的伦理题材拍成世界性主题的作品。”

《董夫人》被西方媒体誉为“不可多得的东方之珠”,字幕全是英文,对白使用的是国语。“很多画面把内心的东西外化出来,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视觉和内心感受实现了通感。”在沙丹看来,影片最为可贵之处是其表现方式,也就是近似于中国山水画般的意境。简单的人物关系、平实的对白、古朴典雅的住宅和美丽山村风光,这一切都让电影呈现出一种诗意美感。配乐也极其东方,几乎没有西洋乐器,只有古筝和琵琶。1971年,《董夫人》获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富创意特别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美术设计等五项大奖,主演卢燕凭借董夫人一角荣膺金马影后。

“由于历史原因,新文人电影有过断代,如今我们要传承。”沙丹认为,学习好莱坞经验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传递中国自己的文化精神。“抄袭、模仿别人的做法,永远不可能独步于世界。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还得借由东方特殊的美学形式来表达。”在他看来,中国精神、民族文脉,是北京国际电影节非常强调的元素,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搞明白渊源在哪里,“包括《小城之春》《董夫人》在内,它们都是从古典的传统精华里而来,如同一串珍珠,让今天的我们得以再续东方美学。”

据了解,上世纪40年代之前,国内拍过的影片多达五六千部,现在内地只存有四百多部的拷贝,不少佳片随着当年出口到国外留在了当地,像前两年先后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亮相的默片《盘丝洞》《红侠》就是如此。“我们打算陆续把这些优秀的孤儿电影迎回国。”沙丹透露,稍显遗憾的是,导演侯曜上世纪20年代拍摄的《海角诗人》这次没能从意大利迎回国。“虽然影片只留下20多分钟的残片,但足以令我们自豪,早在90多年前我们就能拍出自己的哲学电影了。”

  延伸阅读

  邀片过程

  堪比“侦探片”

沙丹两年前见过一次卢燕,对方当时就有意做影展。只是未曾料到此后邀片的过程一波三折,堪比一部“侦探片”。

尽管《董夫人》被奉为经典,可问世于1969年的它在此后几十年里从未发行过正规音像制品,“类似于今天的艺术电影,由于卖不出价钱,没人愿意发行。”沙丹说。这也导致今天的人们无从购买,网络上也难觅踪迹。直到2009年,这部隐身许久的影片居然在网络上兜售起私刻的DVD版。叫卖它的人,正是影片当年的剪辑师,这个美国人在个人网站上挂出的售价为35美元。沙丹介绍,2012年网络上才流传开至今唯一的视频源,“第一批看到它的影迷无不给出了好评,他们很难相信那个年代就拥有如此牛气的华语片。”

北影节很快将它列为拟邀约老电影。“不像引进外国电影,它们有非常正规的来源,制作《董夫人》的影业公司早就不存在了,我们只得先找香港电影资料馆帮忙,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拿到影片版权拥有人的授权。”沙丹说,有时与一部影片真有几分因缘际会,“通过私人关系打听到原来台湾电影中心的执行长、台湾中央大学林文淇教授,再通过他找到影片所有人的联系方式,最终获得授权。”

令引进方欣喜的是,林文淇还与生活在加拿大的唐书璇取得了联系,后者给电影节寄回一套当年关于《董夫人》的英文评论集,以及一封亲笔信。“她虽然没法亲临现场,但通过作品和文字,与内地影迷实现了对话。”沙丹透露,年逾七旬的老人一向很潮,“和王家卫一样,几乎墨镜从不离身”。(记者 陈涛)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