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今日头条

超大污水渗坑 为什么会被视而不见?

2017-04-21 09:01 团结湖参考  作者:陆琼

4月18日以来,河北廊坊和天津静海的超大污水渗坑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日趋严格的环境规制下,距离北京百公里开外的地方,居然还存在如此大规模的渗坑,实在叫人感到震惊。我以为,三年前的腾格里沙漠污水直排案,已经足以敲响地方政府、环境监管部门和工厂企业的警钟,但津冀两地渗坑的曝光,简单粗暴地击碎了我的期望。

从现在的消息看,环保部分别和河北省、天津市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已经奔赴当地了解情况。被曝光两个渗坑的廊坊市大城县主管副县长、环保局长等人已经被停职检查。两地的紧急处置工作也正在进行中。相信在公众的更多关注下,更多的渗坑污染源都会得到妥善的治理。

在等待更详细的官方总结出来以前,我们不妨以这次污染事件为引子,讨论一下污染背后的问题。

渗坑为什么会存在?因为它很便宜,至少把无主的荒地或廉价的农地作为渗坑很便宜。回顾腾格里沙漠案,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显然比直接把废水排放到寸草不生的沙漠里贵得多。污水处理技术其实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富裕的发达地区来说,污水处理成本可能是更容易被负担的,而对于经营效益原本就可能不太好的企业,现代化的工业污水处理显然是非常昂贵的,至少要比渗透、蒸发等原始手段昂贵得多。

4月18日以来,河北廊坊和天津静海的超大污水渗坑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日趋严格的环境规制下,距离北京百公里开外的地方,居然还存在如此大规模的渗坑,实在叫人感到震惊。我以为,三年前的腾格里沙漠污水直排案,已经足以敲响地方政府、环境监管部门和工厂企业的警钟,但津冀两地渗坑的曝光,简单粗暴地击碎了我的期望。

从现在的消息看,环保部分别和河北省、天津市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已经奔赴当地了解情况。被曝光两个渗坑的廊坊市大城县主管副县长、环保局长等人已经被停职检查。两地的紧急处置工作也正在进行中。相信在公众的更多关注下,更多的渗坑污染源都会得到妥善的治理。

在等待更详细的官方总结出来以前,我们不妨以这次污染事件为引子,讨论一下污染背后的问题。

渗坑为什么会存在?因为它很便宜,至少把无主的荒地或廉价的农地作为渗坑很便宜。回顾腾格里沙漠案,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显然比直接把废水排放到寸草不生的沙漠里贵得多。污水处理技术其实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富裕的发达地区来说,污水处理成本可能是更容易被负担的,而对于经营效益原本就可能不太好的企业,现代化的工业污水处理显然是非常昂贵的,至少要比渗透、蒸发等原始手段昂贵得多。

相较于把肆意污染环境的行为归因于排污者的贪婪,我更愿意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排污者别无选择。看到必须戴防毒面具才能进行日常清理的腾格里沙漠污水池,看到没有一条鱼一只虾甚至连水藻都不见踪影的污水坑,再无知、再冷漠的人,都应该能够做出基本的判断:这不是好事。我始终相信,如果可以,没有人不愿意掌握核心科技,坐享青山绿水;然而纵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在追求经济财富的想法驱动下,许多人可能会选择硬着头皮也要上。

那些生产工艺落后、经济效益普通的生产企业,向山林、农田、沙漠转嫁污染成本获取经济收益,感觉有点像卖肾买手机的少年,试图追逐时尚又而囊中羞涩,一咬牙就做出了一个觉得自己能承受恶果的选择。

哦不不不。少年的肾是自己的,但环境是大家的。是否要叫污染者为其行为承担后果,还要看大家的选择。

然而大家对于环境问题对策的选择,其实是很多样化的。作为环境工作者,从业以来,我遇到过对环境保护持各种各样观点的人士。从最强调环境保护到最反对环境保护,大部分人都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而摇摆在某个宽泛的范围里。跟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关注得多一点;对自己的切身利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没有什么影响的,就关注得少一点。这符合自利导向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同时,宗教信仰、教育背景、从业领域等因素也都会极大影响人们的环境价值观。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不同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行动,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廊坊和静海的污水渗坑,并不是初次曝光,甚至曾经进行过治理。采用渗坑处理污水的现象,在华北地区应该并不少见。这几年,京津冀雾霾讨论铺天盖地,同样作为环境问题,为什么这些渗坑没有进入到公众的视野里?

以我粗浅的理解,这是因为,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问题外部性特征不同,这导致私人收益差异,从而引发公共决策阶段性倾斜。中国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事件,远远早发于重度空气污染事件,然而在资讯更为发达的这几年,空气污染才是公众更关注的方向。

其中一个原因是,水环境问题(以及土壤环境问题等)都具有局部性特征。纵然有许多人已经看到那个高铁线边的污水坑,但一旦得出“这不会影响到自己家的自来水管”的结论,便很难形成合力,进行持续而集中的关注。相反,高度扩散的空气污染,其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一百公里外的污染,很容易通过空气流动传输过来。而且,家用净水器和商品饮用水可以代替被污染的水源,家用净化器和口罩却显然解决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呼吸问题。人们对于水和空气问题处理的主观选择可能存在差异,扩展到土壤污染、海洋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可能也一样。

公众观念的差异可能会使政府倾向于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到更容易形成集体选择的领域中去,例如基层群众更为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环境治理和其他社会事业“争夺”有限财政资金的矛盾会更加激烈。

就像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方向转型需要时间一样,协调不同的公众意见,就环境问题形成更多共识,激励人们进行积极主动的选择也需要时间。从腾格里沙漠污染案到廊坊、静海渗坑事件,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长期攻坚战的必要过程。至少,从人们自发地关注这个并非有意炒作的新闻来看,对于环境问题,我们正在做出积极的选择。

(文/陆琼,环境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崔競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