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狂欢或雅集,文化节目价值不只在当下

2017-04-21 15:13 新闻晨报  作者:殷茵

《诗书中华》中的吴孝琰、吴建民父子

四胞胎

张馨宜、杨双一姐妹

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诗书中华》,短短几个月,荧屏上文化类综艺节目频出。昨天上午,《诗书弘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高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来自上海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东方卫视 《诗书中华》 节目的编导汇聚一堂,就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展开交流和对话。

“我相信,包括《诗书中华》在内的所有电视文化节目,它们的价值都不是在当下可以收割的,文化的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的,也一定是深远的。”《诗书中华》执行总导演李佳林如是说。

  珠联璧合还是水土不服? “诗词并不排斥娱乐”

当传统文化遇上电视,是珠联璧合还是水土不服?

李佳林表示,在视频内容泛娱乐化的当下,诗词先天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气质。因此导演组从一开始就将节目的定位设为“诗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不打算造神,只想展现诗文内容,以及被诗文浸润的普通中国人,他们身上的光彩。”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定广是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学术顾问与命题人,他全程参与了这档节目的录制。李定广认为,诗词是一种特别适合通过电视进行普及的传统文化门类,首先,“它融合了音乐的听觉艺术和绘画的视觉艺术,形成一种综合的视听艺术”;其次,诗词与古文或儒家经典不同,它写风景、写爱情,也写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娱乐性,“诗词并不排斥娱乐,将它搬上荧屏,不违背其本性,是可以互通共融的。”

《诗书中华》中的吴孝琰、吴建民父子

四胞胎

张馨宜、杨双一姐妹

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诗书中华》,短短几个月,荧屏上文化类综艺节目频出。昨天上午,《诗书弘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高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来自上海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东方卫视 《诗书中华》 节目的编导汇聚一堂,就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展开交流和对话。

“我相信,包括《诗书中华》在内的所有电视文化节目,它们的价值都不是在当下可以收割的,文化的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的,也一定是深远的。”《诗书中华》执行总导演李佳林如是说。

  珠联璧合还是水土不服? “诗词并不排斥娱乐”

当传统文化遇上电视,是珠联璧合还是水土不服?

李佳林表示,在视频内容泛娱乐化的当下,诗词先天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气质。因此导演组从一开始就将节目的定位设为“诗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不打算造神,只想展现诗文内容,以及被诗文浸润的普通中国人,他们身上的光彩。”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定广是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学术顾问与命题人,他全程参与了这档节目的录制。李定广认为,诗词是一种特别适合通过电视进行普及的传统文化门类,首先,“它融合了音乐的听觉艺术和绘画的视觉艺术,形成一种综合的视听艺术”;其次,诗词与古文或儒家经典不同,它写风景、写爱情,也写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娱乐性,“诗词并不排斥娱乐,将它搬上荧屏,不违背其本性,是可以互通共融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也认为,将诗词作为传统文化在电视上开疆辟土的先锋,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它具有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易诵易记的特点。”

然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大火,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人指出,这样的节目会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胡中行却不这么认为,“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归根到底落实到做人,传统文化就是要让我们怎么做人。”

  如何在当代激活诗文? “让它参与到生活和社交中”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既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命题人,又担任了《诗书中华》学术顾问,在他看来,《中国诗词大会》 就像一场诗词的狂欢,而《诗书中华》更像家庭之间的雅集,无论哪种形态,最重要的在于如何将古诗文在当代生活中激活,“比如送一首诗给家中的老人或前辈,这样就参与到社交和生活中了,它就不是和我们无关的东西了。”

那么,如何让诗文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不少嘉宾表示,节目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把握尤为重要。方笑一坦言,把题目出得“难又不难”是门技术活,“文化类节目不仅要把门外汉领进来,更要拽住那些对古诗词有进阶要求的观众。”

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不少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昨天的论坛上,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以自己的主讲经历举例称,在为《百家讲坛》写底稿时,经常会收到这样那样的修改建议,一开始自己并不服气,“我说你们不懂就听我的。后来觉得不应该这么想,因为其实他是你的第一个听众,作为一个电视编导,在整个社会当中的文化层次不算低,如果他都听不懂,传播效果不是零吗?”甚至,姜鹏还研究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采集,“我发现有60%的观众在农村,女性的比例还很高,所以迎合大妈的口味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和节目组逐步调整,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更多普通人读懂历史。

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到底有没有来,谁也不敢妄下定论,但正如李佳林所言,文化类节目的确难做,但再难也要做,“因为这是一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