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化>推荐

影视圈剧本抄袭、数据造假,究竟暴露了什么?

2017-04-21 18:49 手机人民网  

谈到当下的影视剧创作,你是怎么看待的?

一些人会说,“烂剧”太多,内容无聊,实在“辣眼睛”;也会有人反驳,那是你没看到好的,《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火成那般,良心剧在回归。

客观讲,当下的影视剧创作确实是光明与黯淡同在。不能否认开年以来很多我们久违的佳作在荧屏出现,广泛的“自来水”在网络上形成好口碑的能量场,让我们感到振奋。

但当下影视剧创作的乱象,我们也不能回避——

剧本抄袭、数据造假成行业污点 整顿规范时不我待

新京报4月21日报道,在日前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上,编剧宋方金直指当下影视创作抄袭问题和点击量造假等问题,行业乱象再次摆到桌面。抛开具体数字是否精准不说,其所提的问题却是一个早有耳闻的“老问题”。如今再次被曝光依旧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说明这些问题已然成为污染影视创作氛围、干扰影视市场健康发展的污染源和拦路虎。

回看近些年火热的“IP”剧,很多都存在抄袭争议。这本身暴露的其实是原作者或编剧本身的职业道德的缺失和原创力的匮乏。资本方的大量涌入炒热“IP”概念,创作队伍跟不上资本引入的步伐,于是抄袭成为快捷省力的方法。加上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维权申诉的成本过高,这无形中也为抄袭提供了助长气焰的温床。

谈到当下的影视剧创作,你是怎么看待的?

一些人会说,“烂剧”太多,内容无聊,实在“辣眼睛”;也会有人反驳,那是你没看到好的,《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火成那般,良心剧在回归。

客观讲,当下的影视剧创作确实是光明与黯淡同在。不能否认开年以来很多我们久违的佳作在荧屏出现,广泛的“自来水”在网络上形成好口碑的能量场,让我们感到振奋。

但当下影视剧创作的乱象,我们也不能回避——

剧本抄袭、数据造假成行业污点 整顿规范时不我待

新京报4月21日报道,在日前第三届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上,编剧宋方金直指当下影视创作抄袭问题和点击量造假等问题,行业乱象再次摆到桌面。抛开具体数字是否精准不说,其所提的问题却是一个早有耳闻的“老问题”。如今再次被曝光依旧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说明这些问题已然成为污染影视创作氛围、干扰影视市场健康发展的污染源和拦路虎。

回看近些年火热的“IP”剧,很多都存在抄袭争议。这本身暴露的其实是原作者或编剧本身的职业道德的缺失和原创力的匮乏。资本方的大量涌入炒热“IP”概念,创作队伍跟不上资本引入的步伐,于是抄袭成为快捷省力的方法。加上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维权申诉的成本过高,这无形中也为抄袭提供了助长气焰的温床。

另一方面,数据造假也是一个长久的行业“潜规则”。今年两会期间曹可凡、张国立等代表委员都表达过对这一问题的担忧。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诸多行业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而这种造假本质上是对影视行业合理的市场秩序的践踏破坏,也是对观众的误导干扰。好看的数据让制作方满意、投资方高兴,但这种粉饰太平的虚假繁荣带来的只是更加功利化的制作方向,进而加重浮躁虚假的行业气息。

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立体工程。主管单位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强化落实对剽窃行为的惩处措施,降低维权成本,给原创作者一个更便捷的申诉渠道;各大制作机构、内容平台也要加大对原创作品的甄别力度和保护力度,明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对于数据造假等行为,不仅要提升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对恶意操纵数据造成的市场伤害进行介入调查,同时要努力构建更科学完善的统计方式,打破现有的垄断机制,降低数据造假的可能性。

外在约束外,更要唤醒创作者和制作方的自律意识和自强意识。欺瞒剽窃的旁门左道只能获一时之利,只有真正提升原创内功、开拓创新模式才是中国影视创作焕发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希望这样简单的道理,创作者们能真正想明白,并且做出来。

说到了行业乱象,让人看到当下影视创作的浮躁功利。但是最近一个新闻让我们想起,曾经的中国影视,也有踏实做戏、醉心艺术的一群人——

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 追忆认真做戏的艺术年代

4月15日,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逝世,享年88岁。作为曾陪伴几代人童年成长的经典剧集,杨洁导演的《西游记》无疑是中国电视史上熠熠生辉的丰碑。闪耀荧幕30余载,播放3000余次,在世界电视史上堪称奇迹。正因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杨洁导演的去世引起几代国人的共同追思,甚至很多越南网友也表达深切的缅怀。

86版《西游记》何以红火30多年?

如果说是题材经典、适宜孩童,后来翻拍、续作迭出,技术特效也远胜于此,这个老版本应该被弃于历史堆里;如果说是一份情怀的延续,那么一个能持续燃烧30多年的情怀,显然已不仅仅是情怀本身,毕竟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至今仍能广为传看的实在凤毛麟角,很多作品00后都已不知。

归根到底,还是品质的精良。

这份品质不是特效画面、不是服装布景,更不是颜值高低,而是精准的演技、生动的剧情和“粗糙”里的匠心。

并不是先入为主,只是当我们看到诸多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时,六小龄童的齐天大圣确实是更切合原著、惟妙惟肖、机灵果敢的经典形象;25集的剧集显然是浓缩再创的《西游记》,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感觉跳脱生硬,反而让我们觉得精彩连贯,“燃点”一个不缺。变幻特效、服装道具用今时的眼光看来早已落后不堪,但是我们依旧乐在其中。说到底,是这部剧的精彩内容和精湛演技让我们拥有发自内心的认同,那份在条件艰苦、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的时代想要缔造经典、做出佳作的决心和努力,让我们敬佩、感动。

“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这是杨洁导演对86版《西游记》为人长久喜爱的原因的总结。这句振聋发聩的声音,现在听起来多么的令人感慨。如今动辄几亿的大投资,换来的却是滥用替身、“表情包”演技和天价片酬等负面争议。许多制作方不在剧本内容上精雕细琢,只想着如何找“小鲜肉”赢得流量;一些年轻演员不愿吃苦,不下功夫琢磨演技的提升,只关心片酬的高低和待遇的好坏,这种浮躁功利的心态与当年86版《西游记》的主创团队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而这也是最令我们痛心的地方。

“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巨大损失。”这是六小龄童听闻杨洁导演逝世后的心声。希望当代的影视人能在前辈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坚守踏实做戏、为艺术负责的本心,不要让如今这大好的影视时代轻易地流失掉。 (图片来自网络)(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王子潇)

(责任编辑:王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