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电影改编中小说和电影艺术形式的独立性体现

2017-04-24 08:33   作者:符冰

电影和小说,虽然在改编过程中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但是毕竟是作家和导演对于艺术作品不同形式的创作,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特征:小说是作者在自身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电影则是导演基于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对于电影剧本和电影形象的表达。本文以电影《归来》对于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为例,探讨电影改编艺术中剧本和电影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一、电影《归来》与《陆犯焉识》改编

(一)电影对原著在故事情节上的取舍

原著讲述了陆焉识与冯婉瑜相识并结婚,陆焉识留学回国被定为反革命罪犯,抓送到西北监狱后,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婉瑜之间的爱情,逃跑回家再次被抓,直到20年之后平反回家,而冯婉瑜却已经不认识陆焉识,最终陆焉识想方设法希望能与冯婉瑜重温两人之间的爱情的故事。通过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审视残酷岁月里世态的炎凉、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高度。

电影《归来》只是以《陆犯焉识》原著的结尾一小部分作为原型进行了改编,只选取了陆焉识逃跑被抓和平反之后,想办法让冯婉瑜重识自己这一部分内容。

电影主要表现的是陆冯二人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原著则书写了陆焉识几乎一生的经历:陆从一个花花公子到经历了文革的不幸而进了监狱,在监狱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婉瑜之间的爱情,想逃跑回家见见妻子和孩子,直到出狱之后,却发现婉瑜已经不认识自己。原著篇幅较长,情节起伏繁复。电影只是表现了其中的一部分。

电影和小说,虽然在改编过程中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但是毕竟是作家和导演对于艺术作品不同形式的创作,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特征:小说是作者在自身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电影则是导演基于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对于电影剧本和电影形象的表达。本文以电影《归来》对于小说《陆犯焉识》的改编为例,探讨电影改编艺术中剧本和电影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一、电影《归来》与《陆犯焉识》改编

(一)电影对原著在故事情节上的取舍

原著讲述了陆焉识与冯婉瑜相识并结婚,陆焉识留学回国被定为反革命罪犯,抓送到西北监狱后,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婉瑜之间的爱情,逃跑回家再次被抓,直到20年之后平反回家,而冯婉瑜却已经不认识陆焉识,最终陆焉识想方设法希望能与冯婉瑜重温两人之间的爱情的故事。通过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审视残酷岁月里世态的炎凉、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高度。

电影《归来》只是以《陆犯焉识》原著的结尾一小部分作为原型进行了改编,只选取了陆焉识逃跑被抓和平反之后,想办法让冯婉瑜重识自己这一部分内容。

电影主要表现的是陆冯二人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原著则书写了陆焉识几乎一生的经历:陆从一个花花公子到经历了文革的不幸而进了监狱,在监狱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婉瑜之间的爱情,想逃跑回家见见妻子和孩子,直到出狱之后,却发现婉瑜已经不认识自己。原著篇幅较长,情节起伏繁复。电影只是表现了其中的一部分。

(二)电影故事情节与原著情节的差异

1.丹丹的角色改编

原著中丹丹为大学教授。在影片中,丹丹的工作是纺织厂员工,在成为纺织厂员工之前是芭蕾舞舞蹈演员。原著丹丹作为大学科技工作者,参与了《血吸虫病防治》宣传片的拍摄,让陆焉识想在监狱中的时候能够去电影院看一眼丹丹。这一行为也成为陆焉识最终打算逃跑的原因之一。而改编之后的电影文本,没有选择陆焉识逃跑之前的经历,所以丹丹作为宣传片演员对于故事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因而在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就有了改变丹丹工作身份的可能。

电影改编中,丹丹作为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舞蹈演员的角色设置,为下文丹丹揭发父亲陆焉识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还原了当时环境下,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的特殊现象,同时也为电影中陆焉识归来之后,家人重新团聚,陆焉识对爱情的执着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符合电影所彰显的伟大爱情的主题。

2.陆焉识家族人员的改变

原作展示了陆焉识家族从恩娘到“我”四代人,严歌苓通过这四代人来反映世态的炎凉、命运的无常、现实的残酷和时代的悲剧。而电影的改编截取了小说的一部分,和恩娘发生的那一段故事不在影片中。同时电影将陆焉识的子女由丹钰、丹琼和子烨改为电影中丹丹一个人。这些改变使得电影的主题与原著不同。电影结尾安排一家人已经化解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主题更多向人性的美好转化。

3.陆焉识与婉瑜相认场景的改编

原著中,丹琼为了让母亲知道面前的男子就是陆焉识,设计了在中餐厅里让冯婉瑜接受和陆焉识的复婚。而冯婉瑜因为认不出陆焉识而把他当作孩子们为她介绍的对象,因而将桌子掀翻来表达自己永远都不会抛弃陆焉识的态度。电影中则设计为,陆焉识为了让不认识他的冯婉喻接受自己就是陆焉识的事实,试图通过重建婉瑜和他曾经一起生活的场景来让婉瑜重新接纳自己。

影片以电影语言特殊的形式对这一场景进行了展现。无对话场景的设置、高调的色彩、交叉剪辑、演员细腻的表演以及手指、脸部、眼睛等特写镜头。这种手法起到了小说文字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婉瑜推开陆焉识的一瞬间,取代剧本中婉瑜掀翻桌子的瞬间成为这一分场景的高潮。从情节设计上看,将暴力的、丑陋的吵架场景,转化为浪漫的、梦幻的弹钢琴的场景,符合电影在后半部分营造的浪漫、温暖的整体基调。

这段故事整个场景不用一句台词,让观众在这一瞬间体验到那样一段特殊的历史带给人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正是语言所无法完全描述的,或者说是用语言描述了也不会对这段历史悲剧产生的影响有任何改变的一种悲痛,以此凸显陆焉识和冯婉瑜为爱情做出的努力的可贵和人性中的坚强不屈。

4.原作中婉瑜的死和电影对于死亡的规避

原作中,冯婉瑜由于肺炎最终去世,至死都没有等到她心里的陆焉识回来,并且在死之前,交代了冯婉喻生命最后的时刻所回忆的,在陆焉识被抓之后自己一些艰难的经历。原作中这种设计一方面与剧本前面的叙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另一方面起到一种将陆焉识和冯婉喻之间爱情悲剧化处理的效果。以悲剧的结局让读者思考造成冯婉喻至死都没有等到心爱的陆焉识归来的原因,去认识那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

而电影则是一种相对浪漫化的处理。电影将这段经历改编为陆焉识在经历了一次次尝试,想让冯婉瑜接受自己就是真正的陆焉识,最终没有成功之后,选择接受了这样的结局,转为只要能够陪伴在冯婉喻身边就好,即使她不把自己当成陆焉识。并且年复一年地陪伴冯婉瑜去火车站等待心里的陆焉识归来,直到他们一起慢慢变老。这种结局,使得原剧本中的悲剧性效果继续被伟大的爱情力量而掩盖。这就容易给观众造成一种只要两个人在心里为爱情而付出就不必去考虑造成现实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的心理,让观众陷入对美好爱情的感动而遗忘了对苦难历史的反思。

二、电影对于小说的改编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立性

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一书中将艺术创作的过程划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这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用这种艺术创作的理论对电影《归来》和小说《陆犯焉识》的艺术创作进行解构,可以分析出电影对于小说的改编在艺术创作上的不同。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是通过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之后进行的一种文学艺术形象的建立。她的小说是在对其祖父真实生活进行了艺术体验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艺术创作。这种创作以文学语言的形式完成最后的艺术传达。小说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直接把握,而是通过语言作为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来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把握。这种间接性,使得小说的创作可以具有很多的空白。同时,文学语言广阔性的特征,使得语言表现的现实生活少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相比较而言,电影作品的创作则更注重直观性和表演性。电影必须通过演员将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出来,并通过电影屏幕将画面直观作用于人眼,才能被观众欣赏和理解。所以在小说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导演必须通过演员将剧本中的情节直观展现出来。语言艺术所具有的间接性和广阔性需要被电影画面的直观性所取代。因而,小说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这种差异引起的变化就必然会存在。

在电影的创作中,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故事情节的表现方式,即如何对剧本的故事情节进行编、导、演、拍摄和制作。同样的故事情节,尤其是展现历史题材的故事情节,用小说的形式去表现,创作者可以用文字去铺陈、渲染,而电影则需要考虑可行性。一个画面,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影片的服装、化妆、道具。这些问题是影片的创作团队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这种变化也是小说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小说所塑造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通过文字的表现,读者可以自己通过想象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电影艺术则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影像去完成自己的艺术表现。因而电影导演必须考虑如何将小说的情节通过电影的手段进行表现。

例如对于陆焉识逃跑回家情节的拍摄。原著中陆焉识逃跑之后,给冯婉瑜打电话,结果是女儿接到的电话,劝陆焉识回去自首,不要来打搅自己一家人。因而陆焉识最终为了让婉瑜和孩子的生活少受自己的牵连而选择了自首。电影则将陆焉识潜逃回家的场景改编为其在下雨的夜里爬到楼顶上回到家门口,约冯婉瑜第二天在火车站见面,却因为丹丹的告发而在火车站被抓。原著对于这一段故事只是进行了平铺直叙式的交代,而电影对于这一段故事则进行了更为细致化的表现。

这种变化就是源于语言艺术和电影艺术的不同所要求的。首先,电影对于事件的表现更为直观。对于陆焉识当时所处的环境,用语言艺术进行表现需要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表现,电影则只需要直接塑造出当时的场景和氛围就可以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陆焉识回家的情形如何艰难,回家之后为何没能相见,最后如何被抓,这些情形用文学语言即使描述地十分详尽,受众也只能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加以想象来填补这种空白,尤其对于这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观众所体验到的由语言艺术所带来的空白就会变大。而电影则将这种情景直观表现出来,受众看到具体的影像,如同身临其境的经历者,这是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特征。因而对于导演和演员必须将小说中模糊的场景进行自我设定,在主观上先为观众填补一部分空白。

对于由小说改编之后拍摄的电影而言,小说的创作在前,它的创作是语言艺术作品的特点,而且创作者会更多运用语言艺术的长处对小说进行创作。电影的拍摄在后,是用电影的表现形式进行的二次创作,其本质是不同于语言艺术的电影艺术。因而对于小说和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用过分批判电影对于小说改编中产生的差别。小说和电影只需要在各自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各自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三、电影改编在艺术思想上的独立性

小说作为小说作者创作出的作品,是作者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小说家在自身艺术体验的基础之上,以语言为手段,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进行想象和加工,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和生活。其故事情节可以由小说家根据自身的想象进行虚构,其表现手法也是小说家在自身的思考、自身语言功底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表现的也是小说创作者的艺术思想。

电影虽然改编自小说剧本,实际上依然是导演的艺术作品。导演通过对于剧本的提炼,从原剧本中找到自己需要表现的故事原型或要素,构建一个自己所想创作的电影作品。从根本上说,小说改编的电影,其创作者为电影导演,是导演的艺术作品。原著小说只是给电影导演提供了一个创作的线索,即原著小说中的某些情节或故事适用于电影导演对于自身艺术思想的表达,此时电影导演才会对小说进行改编创作。换言之,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创作,而不是电视散文,更不是对小说的视频化讲述,电影是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艺术思想。

对《归来》之于原作的改编,有评论者认为,电影对于小说前面大篇幅讲述陆焉识文革经历的淡化,降低了原著的艺术性和批判性,其思想性大打折扣。也有评论者认为,电影应当不仅仅考虑小人物的儿女情长,更应该兼有伟大的家国情怀。那么,为什么电影对于小说的改编必须要把小说的思想完全表达出来,一部两小时左右的电影如何将一部长篇小说的思想完全表达出来?电影是导演自身艺术思想的表现,导演拍摄影片的目的更应该是表现自身的思考,儿女情长也可以是导演所想表达的思想。小说《陆犯焉识》是严歌苓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通过这部小说,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电影《归来》侧重于对爱情的探讨,做到了对于原著所呈现的浪漫、顽强、富有生命力的伟大爱情力量的呈现以及对于人性中的美好的缅怀。电影《归来》是张艺谋从小说《陆犯焉识》中提取的一部分内容而创作出的又一个艺术作品,并不是对于原著小说进行的注解。所以《归来》只需要表现张艺谋对于陆焉识经历的思考,并运用电影的形式将这种思考进行表现,便已完成导演的创作意图。

(责任编辑:石思嘉(实习))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