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健康

老人体检 宜做不宜滥

2017-04-25 09:15 北京晚报  

当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体检季。对于那些没有单位组织的老人来说,体检并非易事。免费体检怕不全、自费体检又太贵,到医院分科室检查,则意味着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不少老人很难说得清楚究竟该多久体检一次、重点关注哪些项目,抑或如何看待体检结果。

  现状

  “毕竟条件有限,

  不是所有检查都能做”

“要不是最近这些年社区搞免费体检,我在这方面的经历就几乎是空白。”72岁的吴家驎坦言自己“没什么保健意识”,也“不习惯主动防范”,顶多身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直接去看病”。

“原来在单位那会儿,也就特殊工种有体检,像我们搞技术或者管理的,百年不遇才给组织一次。”2000年,吴家驎所在单位破产,55岁的他提前退休,体检更是彻底“没人管”,“2010年前后,儿子花了3000元钱,给我们老两口做了次从头到脚的系统体检,其他时候再没查过。”

直到2013年,吴家驎搬到右安门以后,在社区医院看病时,无意中得知65岁以上老人可以享受免费体检这项服务,这才正式开始“当回事儿”,“反正每月都要去开药,有体检的话,会顺道告诉我们,或者贴个通知。”

约好时间后,吴家驎到社区医院量体重、测血压,进行血尿常规化验,再到白纸坊医院进行腹部B超检查,“就在家门口,人也不多,比去大医院省事多了。过一个礼拜,社区医院会打电话让去取体检报告,有问题的话,医生捎带就给解释了。”

当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体检季。对于那些没有单位组织的老人来说,体检并非易事。免费体检怕不全、自费体检又太贵,到医院分科室检查,则意味着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不少老人很难说得清楚究竟该多久体检一次、重点关注哪些项目,抑或如何看待体检结果。

  现状

  “毕竟条件有限,

  不是所有检查都能做”

“要不是最近这些年社区搞免费体检,我在这方面的经历就几乎是空白。”72岁的吴家驎坦言自己“没什么保健意识”,也“不习惯主动防范”,顶多身体感觉不舒服的时候“直接去看病”。

“原来在单位那会儿,也就特殊工种有体检,像我们搞技术或者管理的,百年不遇才给组织一次。”2000年,吴家驎所在单位破产,55岁的他提前退休,体检更是彻底“没人管”,“2010年前后,儿子花了3000元钱,给我们老两口做了次从头到脚的系统体检,其他时候再没查过。”

直到2013年,吴家驎搬到右安门以后,在社区医院看病时,无意中得知65岁以上老人可以享受免费体检这项服务,这才正式开始“当回事儿”,“反正每月都要去开药,有体检的话,会顺道告诉我们,或者贴个通知。”

约好时间后,吴家驎到社区医院量体重、测血压,进行血尿常规化验,再到白纸坊医院进行腹部B超检查,“就在家门口,人也不多,比去大医院省事多了。过一个礼拜,社区医院会打电话让去取体检报告,有问题的话,医生捎带就给解释了。”

不过,吴家驎发现,免费体检终究只是基础性项目,要想查得仔细,还得自己多上心,“比如血常规,只有空腹血糖水平,像我这样有糖尿病的,还要再加个糖化血红蛋白,这就得提前说,再单独补交费用。”对于社区医院的设备,吴家驎也多少有些顾虑,“毕竟条件有限,不是所有检查都能做,要想图个全面,还得再去大医院。”

虽说算不上完美,但吴家驎表示自己已经知足,“好歹这个不花钱,也不能要求太高。像外面那些动辄几百上千的,又不能报销,我这退休工资本来就低,实在不想再为体检专门花钱。”

  “全凭感觉和经验,挨个科室去挂号”

与吴家驎类似,63岁的郎静宁如今在体检方面也只能全靠自己,“上班的时候,每年还给组织体检,2008年公司倒闭以后,就指望不上了。”

相比之下,郎静宁倒是没有因此放松对身体的关注。家住回龙观附近的她,成了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的常客,“没像过去做全套的,觉得不如分科室更有针对性。”

由于心脏一直不好,郎静宁每年都会到心内科做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还会背上记录仪监测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去年做完以后,跟2011年的结果一对比,就知道各项数据都在下滑,心脏已经快跳不动了,就安上了起搏器,也算及时干预。”

郎静宁还经常挂肾内科,进行尿常规检查,“容易出现潜血或蛋白,只要感觉不好就去查。”此外,一年一次的血液生化全项也从来不曾落下,“发现有高血脂的问题后,又通过B超查出有颈动脉斑块,就开始吃降血脂的药。听人说甲功五项有必要做,也顺便查了。”

最近三四年,郎静宁又从亲朋好友那儿得知还能查“肿瘤标志物”,于是特意补上,作为癌症筛查手段,“其实也不太懂,但感觉多查点总归踏实些。”

“还有些科室去得没那么频繁,像妇科,平时没什么问题的话,医生建议每5年做一次B超和分泌物化验,眼科也是5年左右看一次。”在郎静宁看来,那些退休后还能有单位组织体检的老同学要幸福许多,“毕竟更系统,不用像我这样,自己全凭感觉和经验去查,也不知道有没有漏掉什么。而且得跟看病似的,挨个科室分别去挂号,到处排队,多花不少时间和精力。”

  “起码百十个产品,很难对照差别在哪儿”

在来北京帮忙带孙子前,59岁的陈欣华已经记不清自己上一次体检是在哪一年,“自从脱离了单位出来自己干,就没再想过这事儿,之前也年轻,总觉得问题不大。”

去年秋天,在儿子的百般劝说下,陈欣华终于答应做一次全套体检,但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宣传,让她感到一头雾水,“网上输入‘体检’以后,起码出来百十个产品,便宜的有二三百,贵的要好几千,甚至上万,什么金卡、白金卡、至尊套餐,列出来都是几十项,很难逐一对照究竟差别在哪儿,不知道哪些才是必要的。”

多方权衡之下,儿子最后为陈欣华选择了一款698元的中老年体检套餐,“除了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常规项目以外,还专门增加了上年纪人需要的血脂四项、经颅多普勒,以及女性格外关心的红外乳透和骨密度。另外,有两项肿瘤标志物化验,据说是针对肝癌、消化道肿瘤和肺癌的筛查。”

体检完成后一周,陈欣华拿到了装订成册的报告,“看着挺正式的,十好几页,可是没个医生能给解释解释,像血常规,那么多项目,也不明白具体什么含义,哪些箭头要管,哪些不用管,自己拿捏不好。”

没过多久,报告便被陈欣华束之高阁,“就是个心理安慰吧,觉得自己查过了,可实际上什么都查,反倒不知道从何下手去管了。”

  正说

  “肿瘤标志物检查

  多是噱头,不建议盲目做”

  王惠民 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生

对于体检的频率,其实目前并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多久进行一次最理想,只是通常建议50岁以上的人,每两年做一次系统性检查。但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等疾病,或者有家族史、有抽烟酗酒习惯的人群,则有必要结合自身情况,再做针对性的专项检查,及时加以追踪。

从具体项目来看,老年人除了要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也就是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以外,还有必要进行癌症筛查。如结肠癌,50岁以上的人群,最好每年对大便做隐血检查,即使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或出现症状,也应每5到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另外,东方国家的人群,胃癌发病率比较高,也可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虽然会感觉不太舒服,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与此同时,肺癌的筛查也是公认的。对于55岁以上男性而言,如果烟龄在30年以上,也就是一天一包烟的情况下30年,或者一天两包烟的情况下15年,建议每年做低剂量的螺旋CT,而女性即使不抽烟,也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样有必要进行筛查。

在此基础上,女性还可以通过钼靶X线检查,来看是否有患乳腺癌的风险;65岁以下的女性,可以每三年做一次宫颈涂片来进行宫颈癌的筛查。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越来越流行的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糖抗原125(CA12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更多是一种商业噱头,需要理性看待。事实上,肿瘤标志物更适合于影像学检查已经发现异常且高度怀疑癌症时,作为辅助指标结合考虑,或者用于检验癌症是否复发,而不建议健康人盲目地以此为标准进行所谓的癌症筛查。导致肿瘤标志物指数升高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单纯因为看到这项异常就认为患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许多无谓的检查甚至治疗。

对老年女性来说,还要考虑骨质疏松的风险,尤其是本身比较瘦小,平常缺乏锻炼或者有抽烟史、服用某些药物的女性,可以较早开始检查骨密度。

当然,体检项目并非越多越好,特别是CT,不应作为常规检查随随便便就去照,而PET-CT,更不要轻易去做,否则反而会增加患癌风险。即便是没有辐射的B超,也未必都是必要的,不用追求每年都把各个器官照一遍。

目前,不少人花很多钱去做名目繁多的全套体检,但查完不了了之,缺乏专业解读,甚至知道有“三高”的情况下,依然不改变生活习惯,继续吃高脂肪食物、抽烟,照样不运动,那样的话,就失去了体检的意义。(宗媛媛)

(责任编辑:许心怡)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