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科技>今日要闻

撤稿丑闻折射学术评价导向“跑焦”

2017-04-26 09:56 人民网-科技频道  作者:张立迁

近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宣布撤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的107篇论文,这些涉事稿件多来自国内三甲医院和著名高校附属医院的医生之作,撤稿原因系同行评议造假所致。问题的关键是,这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峰值,令世界学术领域高度震惊,令国人尴尬至极。

对此,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国际期刊把关不严”、“施普林格也有责任”的评论,这固然有几分道理,但终究还是狡辩,这种家丑自不必袒护。

事实上,该事件首先与当前学术评价导向的“跑焦”倾向不无关系。这些涉事作者要么急于评审职称,要么急于申报课题,要么急于提振名气,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往深里讲,科研学术领域弥漫着浮躁风气,他们不惜通过各种“钻营”而轻松做到名利双收,而老实做学问、诚实做事情反倒容易“坐冷板凳”。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此事件全部出自“第三方机构”,据已报道出来的大量事实判定,本应依国际通用惯例负责“语言润色”、“咨询服务”的合理正当程序行为,却被这些“第三方机构”打着幌子、四处运作、钱学交易,把“经”故意念歪了,为那些急于发表学术论文的人代写、代投,甚至伪造同行评审,提供“一条龙服务”,助长了科研工作者不断放松戒备警惕,不断滑向了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一面。

近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宣布撤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的107篇论文,这些涉事稿件多来自国内三甲医院和著名高校附属医院的医生之作,撤稿原因系同行评议造假所致。问题的关键是,这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峰值,令世界学术领域高度震惊,令国人尴尬至极。

对此,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国际期刊把关不严”、“施普林格也有责任”的评论,这固然有几分道理,但终究还是狡辩,这种家丑自不必袒护。

事实上,该事件首先与当前学术评价导向的“跑焦”倾向不无关系。这些涉事作者要么急于评审职称,要么急于申报课题,要么急于提振名气,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往深里讲,科研学术领域弥漫着浮躁风气,他们不惜通过各种“钻营”而轻松做到名利双收,而老实做学问、诚实做事情反倒容易“坐冷板凳”。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此事件全部出自“第三方机构”,据已报道出来的大量事实判定,本应依国际通用惯例负责“语言润色”、“咨询服务”的合理正当程序行为,却被这些“第三方机构”打着幌子、四处运作、钱学交易,把“经”故意念歪了,为那些急于发表学术论文的人代写、代投,甚至伪造同行评审,提供“一条龙服务”,助长了科研工作者不断放松戒备警惕,不断滑向了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一面。

当然,更重要还是源自于科研人员内心深处自律意识不够强大,心灵层面学术理想抱负不够深厚。作为学术规范和最基本的科研诚信之底线要求,不少人触碰僭越、逾越红线,显然这是整个科研工作队伍需集体反思之处。

当务之急,是如何从制度和机制上遏制论文造假,挽回在国际上的恶劣影响。当前大数据技术及思维已介入并影响到各领域,应用前景明显看好。那么,包括中国科协、各类学术不端检测机构、学术监管单位、大量科研机构是否考虑引入大数据技术,将这些潜在的形形色色“问题”、“不端”、“交易”事件进行收集、描述、归类、编码、分析,重勘学术道德边界,集中披露公开事件真相,并动态监控、预警修正这些模糊地带、疏漏点的发生,使科研机构评价研究成果更能深入肌理,让科研过程时刻处于“阳光透明”之中,也同时应成为严密制度建设的努力方向。

此外,还应推行针对学术不端的信息公示公开制度。通过公示公开信息,可接受社会大众的全方位监督,自当是一种无形的杀毒剂。通过搭建学术诚信大平台,将那些失信投机、学术不端者,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聘用升迁、项目课题申报、成果获奖评定等“软约束”逐步挂钩,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柔性化”互通相连,以对其形成强有力的道德舆论场压力和社会排挤力气场。既让那些沽名钓誉者无处遁形,更让那些弄虚造假者付出数倍成本而望而却步。通过学术伦理和公共治理的共同驱动作用,强化科研人员的自我纠错与矫正意识,以便升腾起对学术一份敬畏之心,“求真”、“求是”亦自然成为溢满其间的普遍价值风潮。

(作者工作单位: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余璐)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