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法制日报:既要有惩戒思维又要避免体罚孩子

2017-04-28 09:19 法制日报  作者:王 彬

戒尺,自古以来就是私塾先生的“管教神器”,对学生起着一定的震慑作用。近日金陵晚报记者发现,如今戒尺风靡网络,有淘宝店铺月销量竟高达8455笔,俨然成了“网红”,很多家长纷纷跟风购买戒尺震慑熊孩子。针对该现象,有专家表示,家长要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当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一味跟风(4月26日《金陵晚报》)。

戒尺就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这样的物品能在现代火热起来,确实是个有趣并耐人寻味的现象。更有趣的是,大部分家长买戒尺并不是为了体罚孩子,而是为了震慑孩子。即使真的是用来打孩子,也会注意轻重,没有达到“体罚”的程度。这样的震慑带有惩戒教育的意味,而“戒尺热卖”的情况,体现出来的恰恰是惩戒教育思维的存在、扩展与逐渐成熟。

其实,惩戒教育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方式,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有所改进。在惩戒教育相关活动中,追求手段与目的现实并存,教师往往通过给孩子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教育矫正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采用各种手段给孩子以适度的惩罚从而让孩子警醒,这就是惩戒教育思维的真谛所在。还要明确的是,这种惩戒教育思维是支撑各种惩戒行为的原力。如今,这种思维十分难得,也是现实所需要的。

戒尺,自古以来就是私塾先生的“管教神器”,对学生起着一定的震慑作用。近日金陵晚报记者发现,如今戒尺风靡网络,有淘宝店铺月销量竟高达8455笔,俨然成了“网红”,很多家长纷纷跟风购买戒尺震慑熊孩子。针对该现象,有专家表示,家长要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当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一味跟风(4月26日《金陵晚报》)。

戒尺就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这样的物品能在现代火热起来,确实是个有趣并耐人寻味的现象。更有趣的是,大部分家长买戒尺并不是为了体罚孩子,而是为了震慑孩子。即使真的是用来打孩子,也会注意轻重,没有达到“体罚”的程度。这样的震慑带有惩戒教育的意味,而“戒尺热卖”的情况,体现出来的恰恰是惩戒教育思维的存在、扩展与逐渐成熟。

其实,惩戒教育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方式,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有所改进。在惩戒教育相关活动中,追求手段与目的现实并存,教师往往通过给孩子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教育矫正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采用各种手段给孩子以适度的惩罚从而让孩子警醒,这就是惩戒教育思维的真谛所在。还要明确的是,这种惩戒教育思维是支撑各种惩戒行为的原力。如今,这种思维十分难得,也是现实所需要的。

就拿家长用戒尺这件事来说,就是通过戒尺这一外来因素去更好地震慑孩子,而如此震慑是为了规范孩子行为,给其以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激励,同时不触及“体罚”的底线,惩戒教育思维的现实应用也就真正凸显在这里了。

如此说,使用戒尺本身就是惩戒教育思维的一种现实表现,使用戒尺是实在的、简单的,而其背后的这种思维则是难以捉摸的,又最需要好好琢磨的。琢磨透了,受益的则是整个家庭教育。所以说,用不用戒尺来震慑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戒尺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惩戒教育思维认识清楚,进而更好地延续下去,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便在这里。

不可否认,有这样的惩戒教育思维也是家长本身的教育理念日趋成熟的表现之一,这是需要积极认可的方面。但也不可自信过度,需要在已有的思维基础之上去进一步巩固,再就是把握好其与体罚教育思维之间的度,一定要注意相关手段应合乎情理,坚守住为孩子好的目的,让教育效果达到最佳,这也是对惩戒教育思维推崇和践行的本质要求。

这些年,家长、老师体罚孩子事件层出不穷,也确实让儿童教育本身有了较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惩戒教育思维的介入与实际运作有现实的必要性。惩戒教育思维如果应用得好,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家庭教育逐渐明朗,惩戒教育也会浸透到学校教育里,从而达到遏止体罚教育、防治校园欺凌的效果。

这种教育惩戒思维,就是用较为适度的方式来纠正学生错误行为,这对学生权利、老师权利都是一种保护,其效果也是值得期待的。就在年初,青岛下发了《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在全国首提惩戒教育,这便是践行教育惩戒思维的最有力表现,也确实开了一个好头。如此情况下,公众所期待的不仅是效果,还有惩戒教育思维本身的不断完善与成熟。

(责任编辑:董晓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