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读图

探访祁连山生态的最新报告

2017-04-28 08:10 新华社  


2017年2月10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大河自然保护站新城子资源管护站站长马培仁(右一)和同事们在林区巡护。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017年2月10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大河自然保护站新城子资源管护站站长马培仁在林区吃干粮。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丹马场境内,一处保护区标志牌后方不远处建成了一处旅游设施(2017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是2015年4月26日在山丹马场拍摄的祁连山景色。


2015年5月24日,常海霞在羊圈里饮羊。常海霞是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小就生活在祁连山中的康乐草原。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017年2月12日,常海霞和丈夫在查看牛圈中牦牛生长状况。常海霞是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小就生活在祁连山中的康乐草原。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上图:2008年10月,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学龙(中)在林区工作;下图:2017年3月3日,张学龙(前左)在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实验室内工作。 新华社发


上图:2015年5月23日拍摄的祁连山腹地七一冰川冰舌情况;下图:2017年2月16日在同一角度拍摄的祁连山腹地七一冰川冰舌情况。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上图:2017年1月18日拍摄的永昌县马营沟煤矿下泉沟矿区一号井整治前景象(永昌县提供);下图:2017年2月8日拍摄的永昌县马营沟煤矿下泉沟矿区一号井整治后景象。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是2016年8月5日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青海门源境内)拍摄的开矿点。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是2017年2月9日在青海省门源县境内拍摄的祁连山景色。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河西走廊,连接中原与西域、东西方文明的伟大通道,数千年来从未中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没有祁连山,丝绸之路难逃埋没黄沙的宿命。

2100多年前,匈奴人曾留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今天,在保护与发展的博弈中,如何寻找人与自然和谐之路?

新华社记者在两年多时间里七次探访祁连山,累计行程上万公里,走进甘青两省保护区核心腹地和农牧民家庭,寻找绿色发展新动能,听到了祁连山的声声呼唤。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017年2月10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大河自然保护站新城子资源管护站站长马培仁(右一)和同事们在林区巡护。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017年2月10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大河自然保护站新城子资源管护站站长马培仁在林区吃干粮。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丹马场境内,一处保护区标志牌后方不远处建成了一处旅游设施(2017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是2015年4月26日在山丹马场拍摄的祁连山景色。


2015年5月24日,常海霞在羊圈里饮羊。常海霞是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小就生活在祁连山中的康乐草原。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017年2月12日,常海霞和丈夫在查看牛圈中牦牛生长状况。常海霞是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小就生活在祁连山中的康乐草原。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上图:2008年10月,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学龙(中)在林区工作;下图:2017年3月3日,张学龙(前左)在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实验室内工作。 新华社发


上图:2015年5月23日拍摄的祁连山腹地七一冰川冰舌情况;下图:2017年2月16日在同一角度拍摄的祁连山腹地七一冰川冰舌情况。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上图:2017年1月18日拍摄的永昌县马营沟煤矿下泉沟矿区一号井整治前景象(永昌县提供);下图:2017年2月8日拍摄的永昌县马营沟煤矿下泉沟矿区一号井整治后景象。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是2016年8月5日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青海门源境内)拍摄的开矿点。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这是2017年2月9日在青海省门源县境内拍摄的祁连山景色。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河西走廊,连接中原与西域、东西方文明的伟大通道,数千年来从未中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没有祁连山,丝绸之路难逃埋没黄沙的宿命。

2100多年前,匈奴人曾留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今天,在保护与发展的博弈中,如何寻找人与自然和谐之路?

新华社记者在两年多时间里七次探访祁连山,累计行程上万公里,走进甘青两省保护区核心腹地和农牧民家庭,寻找绿色发展新动能,听到了祁连山的声声呼唤。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责任编辑:单芳)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