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旅游

上海“老建筑的故事”扫一扫就知道

2017-05-27 08:24 新民晚报  

黄浦剧场的二维码铭牌挂得不高,孩子们扫码够得着 记者 周馨 摄

上海是一座城,有历史有故事,更有精气神。历史和故事留存在哪里?一条条弄堂街坊,一座座公共设施、一串串红色足迹,还有一个个百年老字号。

今天,历时半年酝酿,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首批10个二维码铭牌已安装于10处历史建筑外墙上,正式启用。

阅读建筑,留存记忆,解读城市精神气韵,二维码铭牌如何讲述“老建筑里的故事”?

纪念 义勇军进行曲唱响82年

前天,黄浦剧场“黑匣子”小剧场里,舞台上,短话剧《爱国之声》正在上演,再现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历程。剧终之时,《义勇军进行曲》在琴弦间奏响。

观众席下,一群来自裘锦秋实验学校的“红领巾”们掌声雷动。主持人说,请全体起立高唱国歌。孩子们的歌声格外嘹亮。

1935年5月24日,国产进步电影《风云儿女》在黄浦剧场首映,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此首唱,传遍中华大地,激励着中华儿女共同抵抗侵略者。82年后,一场简朴庄重的纪念活动在黄浦剧场里再现峥嵘岁月。孩子们在小剧场里看话剧,唱国歌。此时,剧场外,那个藏有“老建筑故事”的二维码铭牌,正准备上墙。

“剧场里纪念活动结束,孩子们一出来,扫扫墙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黄浦剧场的光辉历史。”南京东路街道工作人员林洁说,二维码铭牌挂得不高,孩子们扫码够得着。

黄浦剧场的二维码铭牌挂得不高,孩子们扫码够得着 记者 周馨 摄

上海是一座城,有历史有故事,更有精气神。历史和故事留存在哪里?一条条弄堂街坊,一座座公共设施、一串串红色足迹,还有一个个百年老字号。

今天,历时半年酝酿,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首批10个二维码铭牌已安装于10处历史建筑外墙上,正式启用。

阅读建筑,留存记忆,解读城市精神气韵,二维码铭牌如何讲述“老建筑里的故事”?

纪念 义勇军进行曲唱响82年

前天,黄浦剧场“黑匣子”小剧场里,舞台上,短话剧《爱国之声》正在上演,再现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历程。剧终之时,《义勇军进行曲》在琴弦间奏响。

观众席下,一群来自裘锦秋实验学校的“红领巾”们掌声雷动。主持人说,请全体起立高唱国歌。孩子们的歌声格外嘹亮。

1935年5月24日,国产进步电影《风云儿女》在黄浦剧场首映,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此首唱,传遍中华大地,激励着中华儿女共同抵抗侵略者。82年后,一场简朴庄重的纪念活动在黄浦剧场里再现峥嵘岁月。孩子们在小剧场里看话剧,唱国歌。此时,剧场外,那个藏有“老建筑故事”的二维码铭牌,正准备上墙。

“剧场里纪念活动结束,孩子们一出来,扫扫墙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黄浦剧场的光辉历史。”南京东路街道工作人员林洁说,二维码铭牌挂得不高,孩子们扫码够得着。

没过多久,一群“红领巾”就把剧场外的二维码铭牌团团围住了。扫了二维码,孩子们开始“解密”黄浦剧场。黄浦剧场,原名“金城大戏院”,始建于1933年,1934年2月1日正式开业。金城大戏院曾首映了《风云儿女》、《人生》、《渔光曲》等大量左翼进步影片并引起轰动,被称为“国片之宫”。1957年12月,周恩来总理提议并亲笔题名“黄浦剧场”。目前,黄浦剧场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读了二维码铭牌,进了剧场,孩子们对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将会格外深刻!”裘锦秋实验学校大队辅导员吕敏说,这也是对《义勇军进行曲》唱响82年的最好纪念。

今后,黄浦剧场每年将定期提供学生优惠票和专属公益票,通过走进历史影院、剧场的形式,深化爱国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

遇见 百年先施和“远东第一高楼”

逛南京路,爱美的,不会错过“先施”;爱吃的,免不了要去国际饭店,就算只为了一盒蝴蝶酥。就这样,遇见百年老字号和“远东第一高楼”。

这里是南京东路690号,一座百年老字号。1917年,在上海诞生之初,她的名字叫“先施公司”。今天,她已改名“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

不管叫什么名字,历史,不可忘怀,风格,一脉相承。这寸土寸金的地方,二维码铭牌挂在哪里呢?

“先施”很看重自家的历史,引以为荣,更要广而告之,“店门口有两个立柱,一个上面写着店招,另一个原本空白;今天,空白的立柱上挂上了二维码铭牌。”林洁说,时装商店非常欢迎二维码的到来。

今后,爱美的人们,来逛“先施”,站在门口扫扫二维码,就能知道——“先施”的名字取自四书《中庸》篇“先施以诚”;“先施”的英文名称“Sincere”,意为诚挚、不掺假。

开业之初,先施百货就奉行“不二价”原则,顾客不用担心买贵了,也减少了店铺的管理成本。先施百货首创为顾客提供发票,购物后,有什么损坏或者不喜欢,顾客可以凭票退换,这就是申城最早的“无理由退货”。先施还创造了一个纪录,中国第一批女店员源于先施百货,此前,中国商号都是清一色的灰长衫伙计。

扫扫二维码,还能知道——先施公司由德和洋行设计,建筑整体属于文艺复兴风格,但装饰多使用巴洛克风格元素。大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812平方米,建筑面积30184平方米,建筑立面采用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底层设骑楼式券廊与街道相通,券门上方均装饰巴洛克风格的卷涡形锁石,外廊内设大橱窗。

扫了二维码,读了先施的故事,不得不说,“先施”很美很精彩。

爱吃的,继续走,南京西路170号国际饭店,蝴蝶酥正等着呢。二维码铭牌就挂在国际饭店饼屋旁边,饼屋也是热烈欢迎二维码的到来,因为,这里每天都有排队等候蝴蝶酥新鲜出炉的众多“忠粉”,排队间隙,顺便扫码读史,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双丰收。

那么,国际饭店的家世,二维码里都写了些什么?扫扫就知道了。

原来,国际饭店,位于“上海大地原点”,是这座城市的中心焦点。饭店建成于1934年,是当时全国也是亚洲最高建筑物,被誉为“远东第一楼”,保持“上海最高楼”的纪录达半个世纪之久。

值得一提的是,申城土质松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种地基上盖摩天大楼,技术难度颇大。建“远东第一高楼”的设想提出后,能否建成,很多人都表示怀疑,甚至结构工程师也没有把握。设计师邬达克以敏锐的判断和大胆的决定,促成大楼最终建成。

在上海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邬达克,在画完国际饭店的设计稿后,曾自豪地宣称:“我可以保证,哪怕再过一百年,它仍然不会过时!”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1933年,年轻的贝聿铭途经在建的国际饭店,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他未等读完圣约翰大学课业,便赴美求读建筑学,终成一代国际建筑大师。

曾经,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也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地各领域的才俊精英,他们在此建立起融汇中西方文明的历史人文景观。国际饭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每个细节都蕴涵着奇思妙想和精心布局,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当年,想看清国际饭店的全貌,必须仰头。老上海都知道一句俗话:“看国际饭店,当心帽子落脱(掉了)”,国际饭店不可撼动的“亚洲高度”,可见一斑。今天,申城高楼林立,但作为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地标,国际饭店的历史地位,无出其右。

畅想 老弄堂社区自治要进“家史”

南东街道首批挂出二维码铭牌的10处地方,多是历史建筑,接下来,二维码铭牌要一个个挂起来,弄堂老屋,就要登场了。

申城中心城区,老弄堂很多。北京路、西藏路、厦门路、浙江中路,围出一片老弄堂,就成了贵州社区。二级旧里石库门老弄堂里,上百岁的房子,不稀罕;社区里的两个主弄堂,瑞康里、宏兴里,老屋最多。

“如果,社区老弄堂要挂二维码铭牌,社区会开个听证会,听听居民们的设想和建议,要知道,贵州社区居民一向很有自治意识。”贵州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方皖瑾说。

老弄堂里,有个贵州居委会业余联防队,队员都是居民,绝大多数也都是在职职工,100多位“红袖章”,要管的事,真不少——治安、环卫、调解纠纷、美化家园,样样管,一管就是30年,管得老弄堂干净、温馨、有秩序。

30年里,在中心城区,伴随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居住环境不断变化,国际大都市基层社区社会治理的变化脉络,看看贵州社区业余联防队,便可管窥一二。

安全、有序,是社区治理的最低要求,美好、温馨,才是高标准。百年历史,积淀深厚,贵州社区过日子,更有自己特别的过法。曾经,贵州社区有个灯光夜市,老弄堂里辟出一块地方,一到晚间,灯火通明,修雨伞的、修鞋子的、修小家电的,都来亮手艺,来亮手艺的,也都是业余联防队队员。

今天,好手艺的队员们不少搬离了老弄堂,夜市不再,但老弄堂的温情,没断。走进一幢幢石库门,楼梯口转角处的小花小草,是居民养护的,我爱我家,花花草草,打扮起来。

城市在变,弄堂在变,人在变,弄堂里的业余联防队,没变。方皖瑾跟业余联防队打了10年交道,她说,居民离不开业余联防队,不怕队员不够用,而是进业余联防队要等着轮候。一个老弄堂业余联防队,黏合度就能有这么高!

“我想,将来的二维码铭牌里,不但有老弄堂老房子,还有人,比如,联防队的故事。将来,新居民搬进贵州社区,能知道社区家史;别人走过路过,也能知道上海老弄堂的历史和故事。”方皖瑾说,有特色的居民自治,就是贵州社区家史的一部分。

记者手记

建筑会说话

岁月远走,建筑留存。所有的建筑,都是会说话的。

曾经,若要选“十里洋场占尽风流”的所在,南京东路街道辖区当之无愧,这里的城市风貌,形成于上世纪初,上海的繁荣时代。南东街道位于城市中心街区,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点境域,也是近代上海金融工商业的发源地,区域繁华,宜商、宜业、宜居。

在这里,无论是享有“远东之最”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天蟾舞台、跑马场,还是开中国百货业先河的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聚集了上海绝大多数钱庄的宁波路天津路传统金融区,代表当时商业繁荣的各家老字号,抑或是成片的石库门建筑,以及间杂其中的学校书店、报社媒体、诊所药店,都生动记录了街区的勃勃生机,浓缩了上海的商业文明和城市精神。

今天,挂在历史建筑外墙上的二维码铭牌,让建筑可以更方便地说话,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地阅读。

建筑能说些什么?不止外貌构造,不止是历史故事,更有这座城市的精气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老建筑透露的精气神,更激励今天的人们去创造新的辉煌。 

(本报记者 姚丽萍)

(责任编辑:范敏玲(实习生))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