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环保

治理沙尘暴“人定”才能“胜天”

2017-06-17 09: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面对这一顽疾,不惜代价、不顾后果地冒进蛮干并不可取,应该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5月初,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近年来罕见的强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范围涉及京津冀等10余个省(区、市),影响面积达163万平方公里。骤然袭来的大范围强沙尘天气,提醒人们北方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然严峻,不过,如果因此质疑甚至否定近些年来风沙源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成效,也并不是客观理性的态度。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治理沙化土地,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北方地区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主要沙尘源区和路径区地表植被覆盖增加。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北方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大风日数显著减少,而且一些地方的降水有所增加。在不少地方,生态状况改善和气候条件好转,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沙尘天气减少减弱了,危害有所减轻了。总体上看,由于“人努力”和“天帮忙”两方面的因素,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沙尘暴不再那么“粗暴”了。

不过,我国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和近1/5,是世界上受土地沙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不少地方,沙患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天气气候是变幻莫测的,要持续减少沙尘天气的危害,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天帮忙”,还是要靠“人努力”,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形成沙尘天气的物质基础,对沙尘暴来个“釜底抽薪”。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面对这一顽疾,不惜代价、不顾后果地冒进蛮干并不可取,应该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5月初,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近年来罕见的强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范围涉及京津冀等10余个省(区、市),影响面积达163万平方公里。骤然袭来的大范围强沙尘天气,提醒人们北方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然严峻,不过,如果因此质疑甚至否定近些年来风沙源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成效,也并不是客观理性的态度。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治理沙化土地,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北方地区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主要沙尘源区和路径区地表植被覆盖增加。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北方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大风日数显著减少,而且一些地方的降水有所增加。在不少地方,生态状况改善和气候条件好转,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沙尘天气减少减弱了,危害有所减轻了。总体上看,由于“人努力”和“天帮忙”两方面的因素,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沙尘暴不再那么“粗暴”了。

不过,我国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和近1/5,是世界上受土地沙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不少地方,沙患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天气气候是变幻莫测的,要持续减少沙尘天气的危害,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天帮忙”,还是要靠“人努力”,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形成沙尘天气的物质基础,对沙尘暴来个“釜底抽薪”。

应当注意的是,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面对这一顽疾,不惜代价、不顾后果地冒进蛮干并不可取。数十年前,人们相信“人定胜天”、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报纸上、课本上的文章提倡“向沙漠进军”,认为沙漠是可以征服的,“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这样做的结果大多是得不偿失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当前,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建设的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防沙治沙的措施更为科学合理,不过,以过度引水、开采地下水等为代价,试图征服沙地沙漠、取得生态政绩的情况,在个别地方仍然是存在的。对这样的做法,应多打几个问号。

实际上,对于“人定胜天”,我们不妨这样解读:人心安定,人人都安守本分、凝心聚力,其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种解读,更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意味着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冒进蛮干。一方面,应继续推进风沙源治理、建设防护林体系,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模式,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成效。另一方面,在一些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要通过划定并严守沙区生态红线、封沙育林育草等举措,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春 秋)

(责任编辑:史雅乔)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