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用声音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2017-06-20 14:25 青年记者  作者:冯会玲

当今媒体大战日益激烈,广播节目如何才能长久地赢得受众的心,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节目以内容赢得受众,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做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广播回归。广播究竟应该做什么样内容的节目?声音应该留住的是什么?经过慎重的选择,我们确定第一组报道推出方言季。在人口流动急速的时代,5大方言几乎与每个人都有关系,熟悉又亲切。但这一系列节目的定位不只是呈现,而且在短短8分钟的节目时间里要有思考。

文化印记系列节目引起的反响超乎采编人员的想象,但仅从制作团队而言,确实是吸纳众人之长,花费巨大的心血和精力打造的精品节目。我参与了方言季《神谝陕西》、戏曲季《谁还在唱二人台?》两期节目的采制,在采编的过程中既享受到采访的乐趣,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的老家与陕西西安隔着条黄河,我从小听着陕西的秦腔长大,对陕西方言并不陌生。但采访的那几天,每天“泡”在陕西方言里的感觉还是格外幸福的。最重要的是,看着陕西人说着陕西方言的过去、现在、未来,说着他们心中陕西方言的各种美,我才对陕西方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懂得传承了千年的“秦始皇的语言”为什么如此打动我。

采访二人台,我们从源头山西出发,循着当年二人台流传的轨迹又去了内蒙古,找到了二人台的歌王辛礼生老人,采访到了专注于二人台创作和保护的民间艺术家,听到了二人台在内蒙古的普通百姓家里如何代代相传。随着我们的采访轨迹,二人台的荣辱兴衰如画卷一般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扎实的采访,所以才能体会当年的辛礼生看着父辈在酷暑的夏夜“唱几句哥哥妹妹,就算给日子滴了蜜”的滋味。播音员苏扬在录音时一度哽咽,他感慨:“之前看了那么多介绍二人台的节目,一直疑惑为什么二人台的唱腔总那么悲切。只有看了辛礼生老人的故事才终于懂得,就是因为日子太苦才不得不走西口,一路唱,苦一路。”

当今媒体大战日益激烈,广播节目如何才能长久地赢得受众的心,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节目以内容赢得受众,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做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广播回归。广播究竟应该做什么样内容的节目?声音应该留住的是什么?经过慎重的选择,我们确定第一组报道推出方言季。在人口流动急速的时代,5大方言几乎与每个人都有关系,熟悉又亲切。但这一系列节目的定位不只是呈现,而且在短短8分钟的节目时间里要有思考。

文化印记系列节目引起的反响超乎采编人员的想象,但仅从制作团队而言,确实是吸纳众人之长,花费巨大的心血和精力打造的精品节目。我参与了方言季《神谝陕西》、戏曲季《谁还在唱二人台?》两期节目的采制,在采编的过程中既享受到采访的乐趣,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的老家与陕西西安隔着条黄河,我从小听着陕西的秦腔长大,对陕西方言并不陌生。但采访的那几天,每天“泡”在陕西方言里的感觉还是格外幸福的。最重要的是,看着陕西人说着陕西方言的过去、现在、未来,说着他们心中陕西方言的各种美,我才对陕西方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懂得传承了千年的“秦始皇的语言”为什么如此打动我。

采访二人台,我们从源头山西出发,循着当年二人台流传的轨迹又去了内蒙古,找到了二人台的歌王辛礼生老人,采访到了专注于二人台创作和保护的民间艺术家,听到了二人台在内蒙古的普通百姓家里如何代代相传。随着我们的采访轨迹,二人台的荣辱兴衰如画卷一般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扎实的采访,所以才能体会当年的辛礼生看着父辈在酷暑的夏夜“唱几句哥哥妹妹,就算给日子滴了蜜”的滋味。播音员苏扬在录音时一度哽咽,他感慨:“之前看了那么多介绍二人台的节目,一直疑惑为什么二人台的唱腔总那么悲切。只有看了辛礼生老人的故事才终于懂得,就是因为日子太苦才不得不走西口,一路唱,苦一路。”

与以往相比,文化印记系列都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特色:用声音传达信息。早在记者出发之前,负责策划的任捷老师就跟大家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多采当地的各种声音,与城市有关的、与人有关的、与方言有关的,包括当地用方言传唱的儿歌,总之,声音元素越多越好。任捷老师多次强调,用儿歌做方言季节目的开头,绝不仅是简单的一季节目的统一标识,而且是因为每个人儿时所听的儿歌,正是母语的启蒙,是每个人会记忆很久的故乡的声音。5期节目的5首儿歌,让听众在听到母语的儿歌时心里一暖,忍不住想继续往下听。结尾让当地人用方言评价家乡话,也是从听众的心理出发设置的内容。节目播出效果显示,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很多人或忍不住大笑,或心里一暖,对节目的感情分增多了不少。

第一季方言季在节目的节奏上尤其讲究。用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推进节奏,8分钟的节目有时会讲述五六个人的故事,就是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感受,不让人有听觉疲乏感,衔接紧密,转场自如,既让听众有新鲜感,又吸引听众继续往下听。

与平时记者采、编、播不同,文化印记系列节目都是由经验丰富的音响合成师来完成,他们对音响的巧妙处理是对文稿的再度创作,让那些单独存在的音响元素经过排列组合后立刻变得灵动起来。以《神谝陕西》为例,记者在西安录到了很多环境音响,比如大雁塔的解说声、小吃一条街的叫卖声、鼓楼的钟声等等,音响师将这些短小的音响经过有序排列,营造出西安街头的热闹场面,不少听众都感慨恍若身临其境,走在西安的古城墙下。短短的几十秒开场,要用一两个小时来打磨,最终的神奇效果就宛如电影的一组长镜头,一座城尽收眼前。

虽是广播,文化印记系列的文字也是几经打磨。如何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最恰当、最丰富的信息,如何巧妙引出下一个人物、另一个环境,如何用文字传达最温暖的感情,都是记者和项目负责人要反复琢磨的部分。

此外,文化印记系列的传播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节目在广播播出之外,还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这一传播形式进行第二次传播。由于表达形式新颖,图、文、音并存,同时加入记者的采访手记等丰富内容,节目的传播更为广泛,也让习惯通过朋友圈了解信息的受众得以在最休闲的时间里随时听到、看到文化印记系列节目,从而赢得了更多的受众。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