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打造全媒化队伍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2017-06-20 14:33 青年记者  作者:朱德泉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全媒化队伍,是“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的必然要求。

毋庸讳言,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主流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融合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本领恐慌”日渐显现。传统媒体在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广告收入方面持续下滑,一些传统媒体的人才也在不断流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媒体融合的转变转型初期,传统媒体怎么稳住,资金从哪里获取,平台怎么搭建,成为媒体界比较优先考虑的几个问题。

随着政策导向更加明晰,转型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全媒体业态基本形成,全媒化队伍的建设就成为必须抓紧解决的“主要矛盾”。毕竟,媒体融合,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全媒业态是目标,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则贯穿全局,决定事业兴衰成败。

全媒化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媒体建设全媒化队伍,既不能喜新厌旧、自我否定,更不能固步自封,浅尝辄止。只有正确处理好老人与新人的关系、博与专的关系、独立与合作的关系、综合素养与技术保障的关系、奖惩机制与鼓励创新的关系,才能走出一条全媒化队伍建设的可持续之路。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全媒化队伍,是“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的必然要求。

毋庸讳言,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主流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融合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本领恐慌”日渐显现。传统媒体在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广告收入方面持续下滑,一些传统媒体的人才也在不断流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媒体融合的转变转型初期,传统媒体怎么稳住,资金从哪里获取,平台怎么搭建,成为媒体界比较优先考虑的几个问题。

随着政策导向更加明晰,转型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全媒体业态基本形成,全媒化队伍的建设就成为必须抓紧解决的“主要矛盾”。毕竟,媒体融合,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全媒业态是目标,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则贯穿全局,决定事业兴衰成败。

全媒化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媒体建设全媒化队伍,既不能喜新厌旧、自我否定,更不能固步自封,浅尝辄止。只有正确处理好老人与新人的关系、博与专的关系、独立与合作的关系、综合素养与技术保障的关系、奖惩机制与鼓励创新的关系,才能走出一条全媒化队伍建设的可持续之路。

处理好老人与新人的关系,实现传统媒体队伍新老交替与新媒体运营新人辈出的“双动力驱动”

传统报业向新媒体进军,遇到一个普遍的困扰是人力成本的增加。一方面,在报纸的单一业态和固化的组织结构下,有一批富有传统报业经验的老报人(这里说的老,更多是指从业资历而非年龄)。这些人中,不可能全部都能适应新媒体的采编技能和话语表达。一个人人都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理想状态只在模型中才有。而要搭建“两微一端”,又需要“来了能上手,上手有效果”的网媒人才。现在一些单位采用“新人新平台,老人老平台”的办法,这就很难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源就会急剧膨胀,经营成本飙升。

比较“稳中求进”的办法,一是取长补短。即选择有志向新媒体转型的报业老人进入新媒体。传统报人在从业经验、议题设置、新闻策划、政治把关能力上优势极大,这也恰好能补上新媒体采编的“短板”。二是温故纳新。传统媒体采编队伍的新旧交替要多增加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青年人才,尤其要选择那些自己开过微博、微信个人号,常泡论坛、贴吧,熟悉知乎、B站的“网络原住民”。这些网络化生存状态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俊,经过传统报业严格的采编训练后,会逐渐成为以互联网思维做好“报业+”文章的新骨干群体。同时,对依然在传统报业发挥作用的老人,要多通过培训等方式更新其知识结构。通过政策激励,鼓励他们去新媒体平台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找找从资深媒体人、名编名记到“网红”“意见领袖”跨界的感觉。

惟其“分中有融”,才能实现新老交替、新人辈出的“双动力驱动”,让传统报业和新媒体平台人才队伍“此长彼长”,从而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事业发展的“此长彼长”。

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避免不切实际的全媒体通才培养思维,立足“红”是共性,一专多能,唱好人才奔涌的“赛马经”

党和政府的媒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都要传播党的主张,都姓党。切不可有新媒体人员政治素养可以弱一点、政治表达尺度可以宽一点的侥幸心理,党媒姓党,也就意味着“红”是共性。这也是新闻单位媒体转型最大的政治优势。

实际上,新媒体平台的把关人角色都分化在不同的平台介质上,时时传播、覆水难收,出问题的概率大大高于传统媒体。这就要求无论从事什么岗位,让党和人民信赖,立场坚定,讲政治、顾大局都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之上,会表达、重效果才有意义。

全媒化队伍建设要着力推动现有人员融合转型。大众传媒进入互联网时代,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是大势所趋。既然这“两化”是规律也是趋势,就要顺势而为,分平台培养,多平台轮换,最终在海量分众化人才基础上,才会出现一支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特种兵”。

一专多能,要立足本职,用好节点,固化产品。今年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人民日报的评论员上两会,用完全不同于报纸的话风出镜说评论,录短视频,受到很多网民追捧。这样,既坚守主业,确保主阵地不弱化,同时又接网气,在互动和评论中,通过网民所赞所弹,感悟改进时政评论的文风。这是人民日报评论部采用工作室制完成的,新媒体评论产品全部纳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全网推送。这就解决了通过虚拟组织设置生产新媒体产品的机制创新,这也是复合型人才的一种非常可行的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是练出来的,必须落实到一个载体上。大众网今年元旦推出的众播品牌,主站新闻采访部全员及17个地方频道部分记者参与,一天一场到数场多平台同步直播。经过三个月的实践,现已经挂牌成立众播品牌实验室,列为年度采编重点工作扶持推进。其实,众播启动是在人员培训、设备投入等条件极不具备的情况下,出于抢占省内直播“风口”的竞争需要而硬上马的,如果等什么条件都具备了,可能也就丧失了创新的机遇。地方频道的许多记者,从不会出镜到基本能驾驭一场直播,这背后,锻炼的是其前期策划能力、与采访对象交流的表达能力和对直播事件的全局把控能力。

如果传统媒体出现几个会用微信体写好公众号的“微信达人”,出现几个会做H5能“刷屏”的“手机潮人”,出现几个知道用户阅读需求的客户端“编辑能人”,就不愁分众化平台不个性鲜明。假以时日,再让他们经过不同岗位的历练,就不愁全媒化队伍不喷涌壮大。

处理好独立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注重记者单兵作战的能力,又要着眼多兵种配合的放大效应,以“中央厨房”为引领,确保全媒化队伍的全流程运转

信息充盈的网络媒体时代,靠记者一支笔,一张图片、一篇深度报道爆红的时代过去了,传媒业的竞争进入以技术为先导的综合竞争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复合型编辑与记者的高效配合,协同完成采编任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复合型编辑的多样化表达、立体化传播能力更为重要。这就需要解决好记者与编辑、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以效果为导向实现全媒化、全流程的人与人的密切沟通与配合。

在新媒体平台上,采与编的流程是多次对接完成的。一个高效的运转方式是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只需要记者在第一时间回传信息准确的素材,编辑部根据不同平台特点进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这种传播的特点是高度碎片化和密集化。在这个过程中,图示、视频素材剪辑成品分别由不同工位完成推动,对口编辑负责所有信息监控、采集告知前方记者,前方记者完成再深入采访,回传。

要确保这种高效运转,就需要有非常合理的新组织架构做依托,由“中央厨房”调控。而要打破部门间的藩篱,也必须以组织再造和流程再造为保障。大众网从去年开始提出重新定义编辑。因为全媒化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复合型编辑团队的培养,这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复合型编辑团队至少包括新闻美编、视频编辑、分驻PC端及“两微一端”的专业编辑,如何让他们从相加到相融,依然是全媒化队伍建设的一个难题。

处理好综合素养与技术保障的关系,确保采编优势与运营转型都能在技术驱动下发展,实现“既叫好又叫座”,为全媒化队伍良性发展增加“底气与豪气”

我们讲全媒化队伍,讲得最多的是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其实,技术研发、经营管理领域的专业队伍也需要在转型过程中同频共振,甚至是领先一步。道理很简单,没有技术的支撑和保障,所有转型都会是无本之木,没有新媒体经营的持续盈利能力,建起来的舆论阵地、人才存续也都将是无源之水。

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影响力的营造和营销。在媒体融合时代,需要报业影响力在新媒体平台的再营造和再营销,以及依托新平台开拓的新业态持续变现能力。所以,全媒化运营团队建设,急需能进行整体策划运营的全媒体全案营销人才,急需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营销的复合型运营队伍建设。惟其如此,才能使全媒化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新媒体运营需要领军人物,而技术和运营的高端人才“一将难求”,要有聚天下英才以用之的气度,要舍得给这些特殊人才以特殊待遇。

处理好考评与鼓励创新的关系,着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要下决心改掉传统报业那些没有与转型兼容的考核机制,用好规章制度这个指挥棒,制定更加与时俱进的考评体系。同时,要敢于采取特殊政策,建立适应“媒体融合、移动优先”战略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中央厨房”中来。

要建立适应媒体融合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实际能力、传播效果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

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在媒体融合中作出贡献、在全媒化队伍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人才更有成就感、获得感。

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和报、刊、网、台部门分割,让人才能够在融媒体平台这个大平台上有序顺畅流动。

(作者为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大众网总编辑)

(责任编辑:赵光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