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

本土故事VS全球化语境 如何实现跨文化共鸣?

2017-06-22 07:49 文汇报  

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电影人正谋求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产业各个方面谋求深度合作。要走出国门,就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找文化与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可在探索过程中,似乎“太国际化”也会失灵。日前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来自爱沙尼亚的塔林黑夜电影节国际交流部总监汉内斯·阿瓦透露,近年来有些影片报名参与国际电影节时被婉拒,就是因为缺少本土特色。如何权衡本土故事与全球化语境,成为各国电影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全球化语境里更应保持本土特色差异竞争

谈到当下各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挑战,来自亚洲和欧洲的1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人有着同样的感受:好莱坞所代表的商业娱乐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都具有强势的地位。波兰电影委员会项目经理安娜·狄杰德斯克介绍,在波兰院线本土电影只占20%,更大的市场被美国大片所占据。比起“好莱坞制造”盘踞的各国本土市场,好莱坞电影制作输出的商业套路更有冲击力———似乎唯有国际一线明星领衔、巨额投资、视觉冲击力强,加上全球化的故事,才能立足世界。

然而,在其商业娱乐属性之外,电影更重要的是对艺术表达的坚持,尤其是向海外输出的电影,还承载着展示本土文化的重要功能。事实上,也只有在输出中保留本土文化特质,才能够在千篇一律的好莱坞流水制作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广泛观众的注意。“无论语言有什么区别,文化有怎样的差异,爱、友谊和人性探讨等话题始终是观众感兴趣的,只是每个电影人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呈现不一样。”立陶宛维尔纽斯国际电影节行业主管瑞塔·斯坦内利特这样说。作为本届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参赛影片,以色列影片《静默之下》聚焦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导演埃雷兹·米兹腊希说:“我们的国家经历不少战乱,给国家带来的物质破坏是显见的,而战争幸存者遭受的心理创伤通常被忽视。”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切口,不仅向观众普及“战后心理综合征”这样一种心理疾病,同时也以此呼唤和平,触达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电影人正谋求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产业各个方面谋求深度合作。要走出国门,就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找文化与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可在探索过程中,似乎“太国际化”也会失灵。日前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来自爱沙尼亚的塔林黑夜电影节国际交流部总监汉内斯·阿瓦透露,近年来有些影片报名参与国际电影节时被婉拒,就是因为缺少本土特色。如何权衡本土故事与全球化语境,成为各国电影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全球化语境里更应保持本土特色差异竞争

谈到当下各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挑战,来自亚洲和欧洲的1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人有着同样的感受:好莱坞所代表的商业娱乐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都具有强势的地位。波兰电影委员会项目经理安娜·狄杰德斯克介绍,在波兰院线本土电影只占20%,更大的市场被美国大片所占据。比起“好莱坞制造”盘踞的各国本土市场,好莱坞电影制作输出的商业套路更有冲击力———似乎唯有国际一线明星领衔、巨额投资、视觉冲击力强,加上全球化的故事,才能立足世界。

然而,在其商业娱乐属性之外,电影更重要的是对艺术表达的坚持,尤其是向海外输出的电影,还承载着展示本土文化的重要功能。事实上,也只有在输出中保留本土文化特质,才能够在千篇一律的好莱坞流水制作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广泛观众的注意。“无论语言有什么区别,文化有怎样的差异,爱、友谊和人性探讨等话题始终是观众感兴趣的,只是每个电影人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呈现不一样。”立陶宛维尔纽斯国际电影节行业主管瑞塔·斯坦内利特这样说。作为本届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参赛影片,以色列影片《静默之下》聚焦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导演埃雷兹·米兹腊希说:“我们的国家经历不少战乱,给国家带来的物质破坏是显见的,而战争幸存者遭受的心理创伤通常被忽视。”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切口,不仅向观众普及“战后心理综合征”这样一种心理疾病,同时也以此呼唤和平,触达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深入的对话合作有助于实现跨文化共鸣

如何让本土故事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实现“跨文化共鸣”?在各国电影人看来,深入的对话交流成为前提。上海国际电影节正致力于贯通“一带一路”电影文化输出交流线,为观众打开更丰富的文化视窗。

本届电影节收到“一带一路”沿线47个国家申报的1016部影片。不丹电影 《嘿玛嘿玛》中的喜马拉雅原始密林;阿富汗电影《依依惜别》中饱受战争之苦的平民;印度电影《追梦》中对披萨无比渴望的少年……透过这些影像,展现的不只是“一带一路”沿线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也探讨了自然、和平等人类共通的话题。在立陶宛、马来西亚、埃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电影节或艺术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和中国影人同样也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

联合制作则为交流对话提供了更具实践性的途径。本届电影节上,中国和塞尔维亚合拍片《萨瓦流淌的方向》正式签约。影片将以一个中国旅行作家的视角,展现塞尔维亚的风土人情。而哈萨克斯坦国家电影集团销售总监戴安娜·阿什莫娃透露,将与中国联合拍摄一部作品,聚焦上世纪40年代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黄启哲)

(责任编辑:宋心蕊)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