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5 18:17 太原日报 作者:吴国荣
朱成江先生,是我大学同学,也是我几十年的道友。去年,和我见面闲聊,他讲了他的家世,并提出想把自己的家谱整理出来,并托我借一套霍县县志,他是霍州人,不几天,我就践诺送书。今年元月份,他又告我,想找一套山东博兴县志,他的祖上是山东博兴人。过了几天,我让侄子通过网购又把书给了他。我想,这伙计闹大了。
今年“五一”前,他给我发了个短信,说书稿已经出来了,想让我看一看,提提意见。我很惊讶,也很感动。因为几十年来,我就是从事和文字、文化有关的工作,在退休的前十多年,又开始操作有关村史、家谱、家族基本建设之类的事情,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谈何容易。但是,我还是欣然应诺。于是,他就把书稿送了来。我先翻阅了大概章节,又通读了全部文字,再复看了重点段落和关键环节。我服了,这伙计太厉害了。
说厉害,是因为他说要整理一下家谱,结果弄出一部中华氏族发展史。从姓氏发韧,到朱氏开端;从朱氏立祖,到郡望分支;从朱姓皇室相府,到朱氏文臣武将;洋洋洒洒,据本数典,把朱氏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说厉害,是因为他说要整理一下家谱,结果弄出一部朱氏支系的迁徙史。前面说过,成江先生籍贯是山西霍州人,但他的五世祖,是从山东博兴迁移过来的,如果说,平均25年为一代,那么正好五代人之前的光绪十四年(1888),他的五世祖朱万意,手提肩挑,拉扯妻子,背井离乡,摸索迁徙到霍州。书中从五世祖如何安家落户到霍州,如何在霍州创家立业,如何在霍州发展壮大,如何在霍州坚守传承孔孟之儒风俚俗,都作了详细的描述。说是朱氏支系的迁徙史,其实也是朱氏支系的创业史和血泪史,几代人辛苦打拼,才赢得今天霍州朱官村朱家的人丁兴旺、英贤辈出。
朱成江先生,是我大学同学,也是我几十年的道友。去年,和我见面闲聊,他讲了他的家世,并提出想把自己的家谱整理出来,并托我借一套霍县县志,他是霍州人,不几天,我就践诺送书。今年元月份,他又告我,想找一套山东博兴县志,他的祖上是山东博兴人。过了几天,我让侄子通过网购又把书给了他。我想,这伙计闹大了。
今年“五一”前,他给我发了个短信,说书稿已经出来了,想让我看一看,提提意见。我很惊讶,也很感动。因为几十年来,我就是从事和文字、文化有关的工作,在退休的前十多年,又开始操作有关村史、家谱、家族基本建设之类的事情,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谈何容易。但是,我还是欣然应诺。于是,他就把书稿送了来。我先翻阅了大概章节,又通读了全部文字,再复看了重点段落和关键环节。我服了,这伙计太厉害了。
说厉害,是因为他说要整理一下家谱,结果弄出一部中华氏族发展史。从姓氏发韧,到朱氏开端;从朱氏立祖,到郡望分支;从朱姓皇室相府,到朱氏文臣武将;洋洋洒洒,据本数典,把朱氏的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说厉害,是因为他说要整理一下家谱,结果弄出一部朱氏支系的迁徙史。前面说过,成江先生籍贯是山西霍州人,但他的五世祖,是从山东博兴迁移过来的,如果说,平均25年为一代,那么正好五代人之前的光绪十四年(1888),他的五世祖朱万意,手提肩挑,拉扯妻子,背井离乡,摸索迁徙到霍州。书中从五世祖如何安家落户到霍州,如何在霍州创家立业,如何在霍州发展壮大,如何在霍州坚守传承孔孟之儒风俚俗,都作了详细的描述。说是朱氏支系的迁徙史,其实也是朱氏支系的创业史和血泪史,几代人辛苦打拼,才赢得今天霍州朱官村朱家的人丁兴旺、英贤辈出。
说厉害,是因为他说要整理一下家谱,结果弄出一部家族世袭文化的传承史。不看书稿不知道,看了书稿才清楚成江先生及家族在维系家族传统,创新家族文化,完善规范族系的家风、家训、家教方面做了那么多的事情。至此,我才了解到,成江先生有这方面的强烈意识和能力。因为他负笈省城中文专业,学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工作之后,长期从事的就是育人化人的工作和在不同部门及单位担任的组织协调的领导工作。
他家有一幅家堂,说清楚一点,就是家谱式的中堂,中间是始祖牌位,然后诸位列祖列宗按谱系排列,两边是对联,上联是“忠孝持家”,下联是“诗书继世”。每年除夕,在爷爷的带领下,把先祖请回来,正月初五再送走。每年这种请先人、挂中堂、拜祖宗的仪式,既是接受传统教育的过程,也是宏扬祖德的机会,年复一年,爷爷走了是父亲,一代一代在先祖的带领下,歌斯颂斯。成江先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通过耳濡目染、口读心悟成长起来的。你想,对于传承家风、推行德孝方面的事,他能不做吗?
在爷爷、奶奶、父亲相继去世后,就剩下老母亲与子女为伴。如何让老母亲享受儿女成家立业后的红利,如何让先逝的父亲安心,如何挽回自己前半生奔波漂泊的遗憾,安顿好母亲晚年的生活又成了成江先生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他先是安置好老人当下的吃住行游,接着又开始实施基础工程。在自己的院子里,在原来的基础上,为老人改造增设取暖、洗浴、上下水等设施。然后该粉刷的粉刷、该硬化的硬化、该隔段的隔段、该封闭的封闭,又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硬是把农村原始的院落,修整成一个老年人宜居的居所,使老人高兴、让兄弟姐妹放心。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自己上两辈老人都去世之后,修整祖茔又成了成江先生心中氏族传续方面的一件重要事情。元末诗人高启的两句诗,“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是说明战乱之后,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有后人来呢?现在是盛世,盛世修志。而且对于个人、对于家族来说,不但要修续家谱,也应该强化自己的传统意识和氏族观念。成江先生和家里商量,墓地整理完毕后,开始植树。先栽了五六十棵两米左右的柏树,以后又每年陆续栽植,现在已是柏树森森布满整个山坳,更显得庄严肃穆。2015年清明,成江先生又和兄弟姐妹为两辈老人立了两通碑,碑芯按规矩自不必说。重要的是既撰书了楹联,又镌刻有书法,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如果说,赡养老人、修志续谱、整理阴宅是直接服务先祖传续家风,那么坚持为同辈兄妹庆祝生日(过寿)则是维系亲情、续写家谱。成江先生家族有给老人过寿的传统。特别是给爷爷过寿,从他记事起,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成为一个福日,凡给爷爷祝寿,老天总要下雨,这对干旱少雨的北方来说,无疑是个喜讯。因此,村里的老百姓莳田桑麻,总祈盼在这一天来耕耘庄稼。后来给自己的父亲过生日,也总是按照给爷爷过寿的程序和规格来运作。现在到了他们这一辈,虽然长幼有序,但是,大姐和二哥已分别年逾七十或岁过花甲,因此,给他们过生日,就成了成江先生操心的事。他认为给长者过生日这种形式,是传续家风的一个载体,是凝聚亲情的一个平台,也是一个增强家族成员信息沟通的一个机会。当然,如何把形式和内容统一、使动机和目的一致,这就是组织者的能力和把握了。
总之,成江先生的《山高水长》这部书稿,既叙述了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特别是朱氏先祖的来龙去脉,又叙述了自己的家世,特别是他们这一支系的源远流长。而且远粗近细,对于五世祖以来的描写更是一幅风俗画、流徙图。这是他临近退休的一种情怀,也是他叶落归根的一种缅想,更是他从政几十年跌宕起伏之后的一种思考。当然,这也可能是他即将华丽转身之后的一个新起点。
他在完书之后,曾说让我提提意见,也许是客气。但我是个不识抬举的人,一生也爱提意见,然而,我冥思苦想,试图显示一下自己的价值,也曾找出几点提供商榷的方面,但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履历,反复斟酌,还是自我否定了。因为成江先生和我多年的交往,深感他是个非常缜密的人,也是一个逻辑思维训练有素的人,他的谋篇布局,他的设章立节都是深思熟虑的,至于内容的取舍也是既关照历史、又考虑现实而呈现的。至于细微末节、遣词造句,既不是我的长项,又没有这方面的耐心。是故,我只有赞誉。
人,这一生,能做成几件事是一种造化和机会,做不成大事做好日常的事也是一种修为和境界。不管做什么、做了什么、做成什么都是谋生和职场的必然。重要的是人生舞台转身之后,能做成几件抚慰自己心灵的事是最安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