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读图

“回归一代”的20年足迹

2017-06-25 10:58 新华社  

梁芷萁在八和粤剧学院排练粤剧(2017年6月7日摄)。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梁芷萁在八和粤剧学院排练粤剧(2017年6月7日摄)。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梁芷萁(中)在八和粤剧学院排练粤剧(2017年6月7日摄)。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今年年初,梁芷萁(左)受邀在礼宾府表演粤剧。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发

 

张宏峰小时候照片(资料照片)。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发

 

“跨栏小子”张宏峰在训练中(2017年6月2日摄)。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谭晓瑜在香港科技大学向校友介绍自己参与的公益项目(2017年6月14日摄)。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谭晓瑜在香港科技大学介绍自己参与的公益项目(2017年6月14日摄)。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何泽皓(右)在培侨中学为低年级学生补习(2017年6月12日摄)。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何泽皓(左)在香港培侨中学(2017年6月12日摄)。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计量金融学专业的华智诚,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学吹萨克斯(资料照片)。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发

 

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计量金融学专业的华智诚,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学吹萨克斯(2017年6月7日摄)。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新华社记者 秦晴摄

(责任编辑:翁奇羽)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