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1 16:48 解放日报
采写缘起一次听课,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冯小敏说起当年,上门拜访一位对口联系的老同志。清茶一杯坐定,没有虚文客套,对方劈头直问:你知道什么是党员吗?你说得出我们党章上面是怎么定义“党员”的吗?
是啊,既然身为一名党员,你能答得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吗?
其实很简单,就一句:“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老同志紧接着又问:那你知道,这一句里说的这个“觉悟”,是什么意思吗?
其实也很简单,“你们往往说得挺复杂。在我们老同志看来,就俩字——奉献。”
记者听到这里,心里一动。
许多年前,记者曾采写过一位居委干部,有个细节一直难忘:他常常忙到回家要直奔沙发坐上一会儿再恢复力气说话。
看得见,摸得着,“初心”并不虚无缥缈,“觉悟”并不遥不可及。“道不远人”,它一直在,在人心里,在基层一线,在普通党员。96年了,这个党。身为其中的一员,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发出一年后,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第一年,在今年的这个“七一”前夕,记者围绕“初心”,访问了几位普通的党员。
初心之起,起自觉悟
首先找到的是浦东龚路中心小学一名自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党员教师。
她自己并不知道,在百度贴吧的“龚路中心小学吧”里,有这样一个神奇而真实的帖子:2008年,有人发出第一条留言,热烈表达对她的支持;第二年,才出现第二条留言,说自己的妹妹是这位老师教的;又过了近一年,才有第三条留言,“我的妹妹也是这个老师教的,她说这个老师蛮好的”;再一年半之后,第四条留言热情附议,“这老师现在在教我们,感觉还不错”;随后,第五条留言出现,是第一位留言者写的:“啊……这个……这么老的帖子都浮起来了啊……今年我都初三了哎……”这时,已是2011年。
采写缘起一次听课,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冯小敏说起当年,上门拜访一位对口联系的老同志。清茶一杯坐定,没有虚文客套,对方劈头直问:你知道什么是党员吗?你说得出我们党章上面是怎么定义“党员”的吗?
是啊,既然身为一名党员,你能答得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吗?
其实很简单,就一句:“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老同志紧接着又问:那你知道,这一句里说的这个“觉悟”,是什么意思吗?
其实也很简单,“你们往往说得挺复杂。在我们老同志看来,就俩字——奉献。”
记者听到这里,心里一动。
许多年前,记者曾采写过一位居委干部,有个细节一直难忘:他常常忙到回家要直奔沙发坐上一会儿再恢复力气说话。
看得见,摸得着,“初心”并不虚无缥缈,“觉悟”并不遥不可及。“道不远人”,它一直在,在人心里,在基层一线,在普通党员。96年了,这个党。身为其中的一员,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发出一年后,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第一年,在今年的这个“七一”前夕,记者围绕“初心”,访问了几位普通的党员。
初心之起,起自觉悟
首先找到的是浦东龚路中心小学一名自称“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党员教师。
她自己并不知道,在百度贴吧的“龚路中心小学吧”里,有这样一个神奇而真实的帖子:2008年,有人发出第一条留言,热烈表达对她的支持;第二年,才出现第二条留言,说自己的妹妹是这位老师教的;又过了近一年,才有第三条留言,“我的妹妹也是这个老师教的,她说这个老师蛮好的”;再一年半之后,第四条留言热情附议,“这老师现在在教我们,感觉还不错”;随后,第五条留言出现,是第一位留言者写的:“啊……这个……这么老的帖子都浮起来了啊……今年我都初三了哎……”这时,已是2011年。
这个有一搭没一搭的帖子最后一条留言是:“咳咳。徐老师本来就好。我支持!”
确实“本来就好”。最初只是偶然,记者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她写的一篇《回忆入党誓言》,被其中话语打动,于是想找到她。没料却一路惊喜,追寻中,记者先看到了这个来自网民的“口碑”帖,后来又不断有她各种“金杯银杯”的获奖信息跃入眼帘:她是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浦东新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荣获上海市百佳金鹰辅导员称号,撰写的论文获市级一等奖,在浦东新区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为外省市优秀校长、骨干教师上展示课……
她确实不是大红大紫的“网红”,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岗位先进,而这,就缘于她打动记者的入党初心。
以下摘自她自己所写:
“依稀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二年,有一天,我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要他的《党章》,父亲问我干什么,我似乎有些洋洋得意:‘领导要我写入党申请书。’ 眼见父亲的脸色由疑惑转向愠怒:‘要你写?那么就是说,不是你自愿的。我觉得你不必写,入党是一种约束与奉献,不是炫耀的资本。’
“一晃五六年过去。重新修改后,我正式提交了《入党志愿书》,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在工作中,生活中,我经历过低谷,也会满腹牢骚,甚至想放弃。但想到当年在《入党申请书》中一笔一画写下的誓言,倔强的我就告诫自己:绝不做逃兵,对得起自己立过的誓言。
“我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不可能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但也在努力向牛玉儒、孔繁森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那么作为一个普通党员教师,我应该也要留下些什么,也许我要做的就是当好红烛,做好园丁,站好我的岗,放好我的哨。等我到了耄耋之年,我的很多学生都还能记得在读小学时,有那么一位老师,不仅教给了他们很多知识,也引领着他们探究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成长中曾经对他们有过一点触动和帮助,可能对有的学生来说是终生难忘的转变,我想这就是我该留下的。”
记者找到她——这位徐珏青老师。她的父亲,是高中入党的老党员、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退休前在沪东造船厂搞船舶设计。她“经历过的低谷”,比如自信满满参加全区优秀教师集训,却第一次上展示课就没上好,“很难受,很害怕,怕再上讲台”。她很要强,也很独立,就因在杨浦读初三时“听了于漪校长他们的讲座”,觉悟了自己对教育对学生由衷热爱,便在同学中罕见地报考了师范,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在第二份入党志愿书中“一笔一画写下的誓言”,就是成为党员,要更加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做老师也要服务好大家。
往大了说,党的宗旨,不也就是“服务”二字。
往远了说,建党之初,不也就是起于“觉悟”。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楼展厅,一大建党前的思想准备期,种种“觉悟”随处可见。周恩来参加的就叫“觉悟社”;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一文发表在《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陈独秀文章标题是《劳动者底觉悟》。这并不是偶然。
这种觉悟,也并非一上来就多么“高大上”,而是和我们现代人遇到迷茫困顿时一样,首先回到自身原点去思索最基本的疑问。展厅有李汉俊《怎么样进化?》一文,就是从“人类比起一切禽兽,有什么两样的地方”开始,一路作了辨析。
这便是历史的真实。
这些觉悟了的人们,不少都很年轻。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年方二十八。“现在龙华烈士陵园正筹办的一个展览,一个鲜明的特色,也是‘向青春致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说。这些当时的年轻人,有的是图书馆员,有的是青年学生,有的是农家子弟,有的来自富贾家庭。他们和今天的年轻人,和今天的徐珏青们一样,都只不过是想要认真一点,好好对待自己的内心,好好尊重自己的选择,为真心热爱而甘愿奉献。
想要“留下点什么”,想要“服务好大家”,想要在这样的奉献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共产主义社会还没这么快到来,但共产主义觉悟其实就在当下一念,决非高不可攀。96年前的人们如是,今天的我们,同样如是。
初心之贵,贵在实践
去年“七一”前夕,一个名为“厚德载物”的微信群,发起了一场“回忆自己入党时刻”的讨论。群里有的忆起历经8年、3次提交入党申请书,有的凭日记精确到了“1999年6月25日晚上7点20分”在哪间教室,有的欣慰动情,“可以无愧于心的是,我没有变成当年的自己所鄙视的人,也从没有辱没过‘中共党员’的称号”……人民日报海外版写道:“是夜8时起,群里闪烁的聊天界面,全是大段大段的文字。”追下去,这个微信群,居然就在上海,就在身边。当时的208人,现在已243人,从50后到80后,从上海到各地,基本都是党员,很多素未谋面,平等互学共进。一年过去,“初心时刻”践行不断:有的援藏了,高天厚土尽本职,牵线助学数十位;有的专程去探望贵州山村老党员;有的作为企业唯一党员想方设法强党建;有的因为一次走访,一位90多岁的老党员得知组织来人了,寒冬腊月坚持要沐浴更衣再相见,于是决心“每天再忙也要反思,是否依规矩办事了,事关百姓冷暖之事是否尽心尽力了”……有位成员说得好:“不忘初心,表面上是意识问题,实际上是实践问题。”并不惊天动地,点滴却都真实,就在你我身边。
正在上海援建高原一线的一位领队,在前两位人选均身体不适后,组织找到他,他没有二话,短短20天便出发。组织需要,便义无反顾。
的确,初心,决不仅仅是发个愿。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一开始就转化在行动中,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徐建刚说起眼下正研究当年的“建党精神”,“从一开始就‘立党为公’。一大在争论什么?三点。第一,我们是主义建党,不能搞成俱乐部。第二,要有组织纪律,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以列宁主义的组织原则来建党。第三,从一开始就决定,‘马上要到工人当中去’。这是一个实践性的政党,不只是研究,而是要践行。这个特点,这些原则,96年,至今坚持。”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明也深有同感:“一大是从无到有,二大有了《党章》是指路明灯,到了四大,是从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小团体,转变为真正的群众性政党。第一次提出工农联盟,第一次提出领导权问题,都在四大。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中国共产党,究竟要不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有的说不该三心二意,听听好像言之成理。但共产党的使命并不只是国家的独立,更重要的是人民的解放。于是提出要争领导权。这在当时简直不可思议。你这么小一个党。但人小志气大。四大后一下子翻天覆地,光农会就从20万人一跃为970万人。党把自己从书本、书斋跳脱出来,扎到了广大群众、亿万国民之中。正因如此,尽管后来一次次艰难困苦,都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当时那么多思潮流派,学术上有价值,但最终都不能成为历史担当。我们党的初心,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空谈理论,而是实实在在为人民、为国家。”
正因为是这样的初心,才能在历史关头勇于担当,才能有那么多人忘我奉献,才能横眉冷对而俯首甘为。
为了上街吸引老百姓,瞿秋白在沪主编《热血日报》,特地用上了苏北、宁波的方言编成小调。
也正因为是这样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个“服务”,并不只是做事,还应有着引领。冯小敏说:“有两件事我一直很感动。一是遇见一位戴袖章的居民在执勤,一问,却说自己并不是党员,只因见小区里大家都在出力。二是带了3000元慰问一位江西回沪知青,随便怎么给,硬是不要。一直说我真的不困难,给更困难的人,说回上海后组织上很关心,各方面很到位。静安区党员服务中心除了关心白领,还请各居委推荐,将送菜的送水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培训,3个晚上党课后,小伙子姑娘们激动地排着队要发言,说来上海只是打工的,没想到这么关心我们,纷纷要‘靠拢’。还有次给区域群众办摄影爱好者培训班,专门请了一位摄影家讲课。四堂课后这位老师找来,说我不知道你们共产党还做这个事情,我不是党员,也被感动。你们继续办,我继续讲,不要钱……看,会有人去向往,去跟着走的。”
不止一位采访对象都谈道:教育、引导、带动,是党员最应该做的。
不约而同,采访中许多人都说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有位50后说自己几十年前听一位领导说考察东京印象:衣服晾在外面,没人偷。“没想到现在我们也到了这一步。马克思说,社会物质充分涌流了,人就会有境界。生存温饱解决了,就会想参与社会建设,体现自己的价值。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那位摄影家不要钱就是一种价值实现。马克思还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的本质是群体的存在。想明白,其实最后都会走到这一步。共产党员无非是早一点自觉了的群众,无非是早一点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去引导人。”这既是从初心出发的一种责任,也是党员应有的一种奉献。
初心并不遥远,就是当下实际。
初心之坚,坚于持守
说初心,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第二反应是:太高大上。
很正常。开讲《信仰与生活》党课广受欢迎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哲昕教授告诉记者一个“3小时现象”:“在我讲课的3小时内,听的人都很感动。不过3个小时后,大多又回到日常。”他做过一个估算:他带领的爱心团队,基本上是这3年多来听课后因为感动而加入的,但比例只占听众总数的2%-3%。
“能在3小时内有触动,能影响一大批人日常里想想,不也很好?能够知行合一、行动起来的,本来就是一小部分人。”且已有800人加入,且已精准助学1000名孩子,且还在一天天继续。
是怎样人,有怎样事。找到他前,记者同样根本不知这些,而只是因为觉得他的一篇发言讲得实在。就在这两天,又听闻,他已被推荐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几乎所有先进典型都会面临“照镜子困境”。有些人本能不喜欢身边有一面镜子对照出自己。“其实爱的价值在彼此之间就已经实现,父母爱孩子,不需要有人在旁边鼓掌才觉得有意义;两个人谈恋爱,也不需要有个第三者才觉得有意思。”刘哲昕说。
96年,从来质疑中砥砺前行,因为觉悟所以坚定。“彻底想明白的事,凭什么要自己怀疑自己?恰恰是自己不信,所以人家也不信。”冯小敏说。
“什么是初心?我理解就是坚持。”徐珏青说。
市纪委网站有文《同志,可还记得当年在入党志愿书里亲手写了什么?》提到:“现在,违纪的党员干部在接受审查时,纪委都会带他们读党章,给他们看当年写的入党志愿书……那一刻,不少人都会幡然醒悟,甚至痛哭流涕、悔不当初……”
刘哲昕说起“三个30年”:“从心出发,是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共产主义理论尝试过很多地方,西班牙、巴黎,到俄国有点样子,但谁都没料到在中国深深扎了根。这有必然性。中西两大文明,欧洲半岛岛屿众多,人们靠海而居,边缘力量超过中心力量,是典型的离心力结构,自古以‘分’为基点,而中国是典型的向心力结构,讲求‘合’。这两种文明曾经交替领先过世界,现在相互学习的时候到了。后现代会怎样?我认为,人类将进入以‘合’为基点的时代。大航海时代西方讲分,掠夺。抢完了,外部约束就会收紧,人类社会必须回到合的基点上来。经过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之后,2008年,我觉得第三个30年开始了。在汶川救灾中,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也看到了市场经济,这是‘合’。以革命党的初心驾驭执政党的资源,进一步建设一个好社会,这是接下来30年我们要做的事。”
去年11月一个平常日子,一位观众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写下留言:“我懂这一切来之不易。”
“安逸了,往往就潜伏着衰落的开始。永远要有一批人,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所有进化过程,其中的奥秘,血的教训,如实保存,然后用合适的方法,不断教育民众。”在刘哲昕看来,这是跳出历史循环的一个永恒命题。
一大会址纪念馆讲解员朱蓓靓极可能是这9年全上海见过最多入党宣誓的人,数万次见证最记得的,是一群群老党员们颤巍巍举起的右手一直在抖。
当我们老了,手也抖了,还会不会也有一份真挚初心让我们一直坚持高举?
回家经常路过兰州路河桥边,记者忘不了一位老党员的入党回忆:1948年秋,18岁的他就是在这里,跟着一位组织上派来的接头人,一边走路,一边宣誓,那人低声说一句,他就低声跟一句。
那是一个月夜,而他热血沸腾。(记者 郭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