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智媒体时代下的媒体融合研究

2017-07-11 11:15   作者:杨玉璞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近年来,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生态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2017年进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期。在智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战场已经转向新媒体移动终端,传统媒体唯有搭乘“智媒体”这趟快车,摒弃老观念、旧体制,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做强主业,推动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在理念、团队、内容、受众、技术等多方面与新媒体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才能赢得机遇,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关键词】智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跨媒体新型人才;“内容深耕”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正在经历也必须完成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革新图强的重要关口。我们在传统媒体的新生和新生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无法评判孰优孰劣,孰赢孰败,它不但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永远的王者。

在智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战场已经转向新媒体移动终端,传统媒体唯有搭乘“智媒体”这趟快车,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做强主业,推动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在理念、团队、内容、受众、技术等多方面与新媒体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才能赢得机遇,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一、冲破枷锁,构建合而为一的体系

“媒体融合”概念的提出已近十个年头,但是这条改革创新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技术先进、形式多样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合而为一、立体多元的传播体系,是我国传媒面临的重大考验。笔者认为,全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所以无法真正做到融为一体的现状,大多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大多数媒体人依然故步自封,互联网意识不强,甚至片面地认为融合就是把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中进行二次传播,忽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即不仅接收信息,还要发布、分享信息。这种做内容搬运工的被动做法,必然导致新旧媒体融合流于表面。

第二,在资金投入上,决策者往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面对各种新技术、新机器、新系统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不舍得大手笔投入,只是蜻蜓点水,无法合理调整和分配资金利益,员工的积极性也自然消损。

第三,在体制改革上,新观念旧观念常常碰撞,旧体制新体制相互掣肘,很难有统一有效的人才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耗费了大量人力与时机,从而导致媒体融合走向形合神不合的局面。

毋庸讳言,理念创新的高度,决定了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媒体融合的前提是理念和思维的转变,要想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传媒集团必须突破体制内外的束缚,把老观念、旧思想抛弃掉,要用开放的市场思维和理念,创新的思维和宽广胸怀,树立新、旧媒体一体化,内、外媒体合作化的新观念,完善“效率竞争机制”,树立“增量带动存量”的改革理念,真正突破“地区封锁、行业壁垒、所有制障碍”的枷锁,在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成长。如201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二者的强强联合、协同发展,是媒体融合1+1大于2的最完美诠释。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依赖先进的技术系统和生产流程,成为联合媒体共赢的合作体系,它的投入使用在融合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未来合作期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属所有媒体只要标明来源出处都可以免费使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独家报道,合作伙伴可以通过5种方式接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接入智库咨询服务、内容生产合作、媒体融合技术云、全球推广渠道和盈利模式创新,从而引领传媒技术、推动流程重构、建设新媒体平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1]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机器转换和技术改良,它是从新闻内容生产、传播到管理、经营模式的全新颠覆,它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前进的方向,方向找准了,前方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宽广,最终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二、打造团队,夯实媒体融合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智媒体时代的到来,迫使新闻业态改革图新,同时也引爆了媒体市场对新型跨媒体新闻人才的强烈渴求。

面对铺天盖地的新媒体,传统媒体要想实现事业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的分类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组织架构的创新,将传统媒体的采编人才注入新媒体中,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优化人才结构,加大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打造全媒体团队及时注入新鲜血液,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激发团队的战斗力,从而奠定媒体融合发展的根基。尤其是进入到智媒体时代,各传媒集团更要根据自身媒体融合发展的蓝图规划,有针对性地打造跨媒体新型人才团队。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跨媒体新型人才是指在掌握采、写、编、评等技能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熟练运用多媒体,同时兼顾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传媒集团要全力以赴,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打造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精英团队。例如,2016年11月7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启动“惊蛰计划”,着力打造“融媒先锋”。该计划得名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集团从业务能力、运营视角与技术体验发力,制定科学严谨的采编人员转型标准,并设置专用经费、设立专门机构,利用新标杆,打造新平台,培育新力量。“融媒先锋”人才在实战中借助网络新闻、多媒体视频、移动客户端提升报道能力,既发文字稿,同时录音、拍照、拍视频,实现了跨媒体记者的完美转型,成为引领集团融合发展风气之先的一支生力军,从而推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之路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近年来,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生态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2017年进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期。在智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战场已经转向新媒体移动终端,传统媒体唯有搭乘“智媒体”这趟快车,摒弃老观念、旧体制,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做强主业,推动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在理念、团队、内容、受众、技术等多方面与新媒体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才能赢得机遇,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关键词】智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跨媒体新型人才;“内容深耕”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正在经历也必须完成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革新图强的重要关口。我们在传统媒体的新生和新生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无法评判孰优孰劣,孰赢孰败,它不但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永远的王者。

在智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战场已经转向新媒体移动终端,传统媒体唯有搭乘“智媒体”这趟快车,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做强主业,推动体制创新和业务创新,在理念、团队、内容、受众、技术等多方面与新媒体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才能赢得机遇,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一、冲破枷锁,构建合而为一的体系

“媒体融合”概念的提出已近十个年头,但是这条改革创新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技术先进、形式多样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合而为一、立体多元的传播体系,是我国传媒面临的重大考验。笔者认为,全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所以无法真正做到融为一体的现状,大多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大多数媒体人依然故步自封,互联网意识不强,甚至片面地认为融合就是把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中进行二次传播,忽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即不仅接收信息,还要发布、分享信息。这种做内容搬运工的被动做法,必然导致新旧媒体融合流于表面。

第二,在资金投入上,决策者往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面对各种新技术、新机器、新系统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不舍得大手笔投入,只是蜻蜓点水,无法合理调整和分配资金利益,员工的积极性也自然消损。

第三,在体制改革上,新观念旧观念常常碰撞,旧体制新体制相互掣肘,很难有统一有效的人才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耗费了大量人力与时机,从而导致媒体融合走向形合神不合的局面。

毋庸讳言,理念创新的高度,决定了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媒体融合的前提是理念和思维的转变,要想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传媒集团必须突破体制内外的束缚,把老观念、旧思想抛弃掉,要用开放的市场思维和理念,创新的思维和宽广胸怀,树立新、旧媒体一体化,内、外媒体合作化的新观念,完善“效率竞争机制”,树立“增量带动存量”的改革理念,真正突破“地区封锁、行业壁垒、所有制障碍”的枷锁,在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成长。如201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二者的强强联合、协同发展,是媒体融合1+1大于2的最完美诠释。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依赖先进的技术系统和生产流程,成为联合媒体共赢的合作体系,它的投入使用在融合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未来合作期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属所有媒体只要标明来源出处都可以免费使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独家报道,合作伙伴可以通过5种方式接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接入智库咨询服务、内容生产合作、媒体融合技术云、全球推广渠道和盈利模式创新,从而引领传媒技术、推动流程重构、建设新媒体平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1]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机器转换和技术改良,它是从新闻内容生产、传播到管理、经营模式的全新颠覆,它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前进的方向,方向找准了,前方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宽广,最终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二、打造团队,夯实媒体融合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智媒体时代的到来,迫使新闻业态改革图新,同时也引爆了媒体市场对新型跨媒体新闻人才的强烈渴求。

面对铺天盖地的新媒体,传统媒体要想实现事业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的分类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组织架构的创新,将传统媒体的采编人才注入新媒体中,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优化人才结构,加大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打造全媒体团队及时注入新鲜血液,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激发团队的战斗力,从而奠定媒体融合发展的根基。尤其是进入到智媒体时代,各传媒集团更要根据自身媒体融合发展的蓝图规划,有针对性地打造跨媒体新型人才团队。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跨媒体新型人才是指在掌握采、写、编、评等技能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熟练运用多媒体,同时兼顾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传媒集团要全力以赴,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打造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精英团队。例如,2016年11月7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启动“惊蛰计划”,着力打造“融媒先锋”。该计划得名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集团从业务能力、运营视角与技术体验发力,制定科学严谨的采编人员转型标准,并设置专用经费、设立专门机构,利用新标杆,打造新平台,培育新力量。“融媒先锋”人才在实战中借助网络新闻、多媒体视频、移动客户端提升报道能力,既发文字稿,同时录音、拍照、拍视频,实现了跨媒体记者的完美转型,成为引领集团融合发展风气之先的一支生力军,从而推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之路走在全国同行前列。

 

三、融合联动,开拓“内容深耕”的空间

在大数据、自媒体的影响下,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但面对蜂拥而至的新闻浪潮,受众也不免为如何选择良莠不齐的新闻讯息而无所适从。可以说,在技术引领和驱动下的融媒时代更应坚持“内容深耕”,以特色服务取胜,以优质内容赢取核心竞争力。新闻信息的本质是内容,内容重复或内容空洞的传播是无谓的“传播”,优质内容和权威信息永远都是新闻传播最宝贵的资源。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当下,优质内容的深耕、推荐、分享成为传媒黏合受众的法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只有相互融合联动,才能开辟“内容深耕”的广阔空间。

第一, 联合媒介平台。构建跨部门、跨媒介、跨平台的新闻中心,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运用大数据的机理,融合全媒体,创新新闻生产流程,整合前沿高新技术,拓展媒体传播触角,设立全媒体或融媒体机构,统筹采编资源,推动融合发展,实现传播渠道的全能化和生产布局的合理化。

第二,联合新闻生产。成立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建立新闻素材融合共享机制,以开放的心态和手段打造开放的内容采编和分发平台,从选题策划、采编生产、分发传播等方面统筹融媒体的传播格局,形成24小时联合作战的协调机制,实现对用户生产内容的集成和全媒介渠道的传播。整合内容创新、技术研发、创新设计、数据分析、产品营销等不同岗位的人员,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内容数据库及跨媒体的项目团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第三,联合多元化产业。打破常规,采用融合的思路,以传统媒体为平台,开展多元化项目建设,聚集多种资源优势,延伸和扩展媒体品牌价值,实现媒体无形资产的“有形化”及财富化。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依托报业品牌影响力,积极布局多元产业,探索研发新的增长引擎,从而减少对传统报业经济的过度依赖。从早期的“大河系列报刊”“大河系列酒店”“大河网”,扩展到近些年的“大河全媒体广告”“大河投资”“大河基金”“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大河客户端”“大河教育”等,形成了涵盖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的传播体系和“报业为本,多元经营”的产业格局,形成了大河产业矩阵,传播能力、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省级党报集团前列,为报业集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利用报业品牌价值推动产业多元发展、做强实业经营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2]

四、“受众视角”,提升高效的优质服务

在当下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受众视角”是传媒机构将“融合”二字纵深化的关键一环。受众作为主宰媒体行为的核心要素,它由传统媒体中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变为融媒时代中信息的发布者和“生产者”,接收信息变得更具自主性、参与性和选择性。以上受众地位的变化,与新媒体技术力量的推动和传媒机构以“受众视角”为中心密不可分。

“受众视角”,其实就是提升高效优质的服务。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传媒只有实现精准内容精准输送,让受众每天都能从品读中收获有价值的养分,才是真正的赢家。为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以构建大数据库以及云计算平台,实施以“受众视角”为中心。

我们都知道,传统媒体客户端往往是把生产的新闻信息推送给受众,但在智媒体时代,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新媒体大数据库及云计算平台的构建,可以加强新媒体账号监测和新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分析,实时监测个人动态数据,即刻呈现反馈效果。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是立足于媒体大数据平台,以大数据智能分析工具作为技术支撑,将媒体旗下媒体资源融合共享使用,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次发布”的智能生产传播平台。[3]我们可以对海量的用户做个性化分类,无论他们处在什么时空、什么场景,采用什么设备,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兴趣、购物消费行为、媒介使用习惯等,有针对性地量身打造最符合其需求的信息传播服务;可以通过分析受众的使用习惯和偏好,运用多样化的运营渠道和多元化的技术平台,覆盖各个群类用户的生态空间,从而全面提升融合媒体的服务能力,满足广大读者的多元化需求;高效整合社会资源,把受众资料和喜好数据化,分门别类创建受众数据库,完成内容订制及个性化推送,将突出独家、原创及评论,有品质、有观点、原汁原味的新闻信息传输至各新媒体终端;深入挖掘和分析受众心理,感知判断受众的阅读行为,以品牌的个性化定位、内容的个性化推荐与重视个性化的原创为基点,及时为受众推送独具权威性、专业性及可读性的深度报道,全力提升传媒集团的品牌影响力。此外,还应该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运营渠道,力争全面覆盖用户的生态空间,进一步提升融合媒体的服务能力,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无疑,媒介语境、媒介信息与忠实用户三方完美匹配,媒体组织与媒体用户才能实现双向互动、双向传播,进而形成融合化、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的传播氛围。唯有如此,传媒才能真正做到以“受众视角”为圆心,实现“精准送达”,与受众实现“零距离”。

五、技术领航,呈现全新的阅读体验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新技术的更迭推动着介质的融合,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认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让传统媒体站到了创新发展的重要关口。在传媒融合生态里,新一轮技术革新再次掀起浪潮。以前的传统媒体是以人为主导,而未来,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可能媒体化。皮埃罗•斯加鲁菲预言,未来的新闻将不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体验”的。从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到无人机、人工智能、视频直播等技术对新闻业态的全面渗透,令受众体验到从“阅读”到“悦读”的惊喜变化。

事实上,媒体融合不是报、网、端的简单相加,未来用户体验技术、流媒体、手机应用、新平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等的广泛应用,更能让受众真切感受新媒体交融带来的全新体验。从机器人写新闻到人工智能“聊”新闻,新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例如,2016年11月29日,百度新闻上线的最新版本中,推出了新版APP“聊新闻”功能,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看”新闻变成了“聊”新闻,一场人工智能与忠实受众在聊天场景下形成的新闻传递机制从此便诞生了。“聊新闻”设计在首页底部位置,点击进入交互界面后,新闻并非一条一条被推送到读者面前,而是以对话的形式和读者“聊”出来的。通过“聊”新闻,人工智能技术能帮读者用最少的字数阅读新闻。尽管个性化推荐已经非常普遍,但百度新闻与内容生态部总监陈磊认为,当下的新闻应用仍然没有解决读者对信息深层次的、精准的需求。这也是他推出“聊”新闻功能的最主要原因。他想做的,是让读者直接提出需求,并推送给读者最想了解的新闻。[4]在这里,人机对话模式获取新闻信息使受众感受到全新的阅读体验,真正实现了“我的新闻我掌控”,从而乐享其中。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融合发展既是媒体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更是开创传媒新格局的契机。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只有牢牢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运用智媒体思维,实现人才队伍、媒介资源、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的共享融通,才能实现华丽转身,展露靓丽容颜,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冯钰茜,张建波.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EB/OL]http://www.jiaozuo.ccoo.cn/news/local/4382563.html.

[2]薛德星.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咋实现多元化发展的![J].中国记者,2016(10).

[3]郭全中,胡洁.智能传播平台的构建——以今日头条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6(6).

[4]任晓宁.从“看”新闻到“聊”新闻——百度用人工智能改变新闻阅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2-19.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马潇(实习))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