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有声语言基本功再探讨

2017-07-11 11:23   作者:李芮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播音少了标签式的腔调,播报方式更趋生活化,声音的运用也更自然、轻松。但是,作为立身之本的有声语言基本功,却被很多播音员与主持人日渐忽略,已影响到广播播音创新创优的效果和质量。播音员与主持人只有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才能有效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听众服务!

【关键词】广播;播音;有声语言;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播音员与主持人虽然是新闻工作者,但“精益求精搞创作”的要求依然甚为受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播音的播报方式也更趋生活化,更贴近自然,无论是新闻播报还是专题播音,抑或是文艺播音,都少了一些标签式的腔调,有意淡化了播音的外部技巧,声音的运用也更自然、轻松,这些都与主持人的言语表达趋势有关,也使我们的播音样态更贴近听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声语言基本功却被很多播音员主持人日渐忽略,已影响到广播播音创新创优出精品的效果和质量。

一、近两年参评的广播播音作品特点

每年春夏,河南省播音与主持作品奖评选都会如期举行。广播播音送评节目一般有60~70件,整体水平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态势。省台和个别城市台如郑州广播电台、洛阳广播电台精品节目可圈可点,某些县台间或给我们些许惊喜,其他地市电台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不如同级电视台。新闻播报和专题播音、文艺播音仍是广播播音创优的重点领域。

(一)广播新闻播音作品

在2016年河南省播音与主持作品评奖参评的新闻播音作品中,普通话语音标准,气息、吐字、共鸣等播音基本功扎实,叙事清楚,新鲜感强,基调准确,富有节奏,明快流畅的播报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这些作品少了新闻播音惯有的端架子、甩腔调,表达方式自然又不失规范。比如:河南广播电台选送的《河南新闻联播》端庄大气、自然亲切,富有时代气息,语音规范、吐字清晰,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河南广播电台新闻评论作品《由“同命不同价”现象引发的思考》,播音员基本功扎实,氤氲之气自脐间出,纵横捭阖,层层推进,有理有据有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郑州广播电台的《郑州早新闻》,语言清晰流畅,声音圆润集中,可谓广播新闻播音中的佼佼者。

随着播音员与主持人走下神坛,那种端着架子高高在上的新闻播音即使是在各台的大新闻节目中也很少见了,而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没有距离感的播报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可。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朝闻天下》主播文静、蝴蝶播音朗朗上口、干净利索,这种时尚、流畅、自然的新闻播报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听众内心的渴求。作为播音员,我们要好好研究丰富的生活语言表达方式,使其成为滋养我们播音工作的不竭养分。

(二)广播专题、文艺播音作品

新闻播音之外送评的节目大多是专题、文学播音。拿起一篇喜爱的作品,情不自禁深陷其中,要声音美、感情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现在看就是“自恋”,播音员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关注自己多于关注、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记得上大学时,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文艺作品中,或痛哭流涕或欢欣鼓舞,满以为会得到所有人认可时,老师的教诲让人难以忘怀。播音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人感动得痛哭流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播音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正能量,给人前进的动力,不是为了感动而感动,播音是为了入受众之耳、入受众之脑、入受众之心,而不是自我陶醉、孤芳自赏。文艺作品的播音要有时代感,不是沉浸在作品发表的那个时代和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要把播音的专题文艺作品拿到现今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来展现它的现实意义,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为现实服务的责任。

近两年参评的文学播音作品不少,但总体感觉播音员拿捏得不够准确,主要问题是:把一种感情色彩贯穿节目始终,没有起承转合,节目没有来由地充满“小我”的个人感情色彩。文艺作品的朗读贵在真情实感,贵在创作者内心的真诚。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说话是心灵的动作。”托尔斯泰说:“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对艺术感染力大小的影响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透彻地理解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找准作品的基调,正确进行语言表达。首先关注作品说了什么,其次才是我们怎么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怎么表达其实就是为内容服务,而不是展示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许昌广播电台选送的文学节目《我的哑巴父亲》就是这样一部声情并茂、表达准确的好作品。

在参评的专题、文艺播音作品中,语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感情充沛,富于变化的专题、文艺播音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河南广播电台的《远古的呼唤》,播音员谭可在进行有声语言再创作时,技巧娴熟、细腻入微,大胆使用了类似电视纪录片配音的播音方式,给大部件的专题增添了一抹亮色,这期节目也因播音员的二度创作一下子灵动起来,入耳、入脑、入心,实乃专题、文艺播音作品中的点睛之笔;河南广播电台选送的《跨越海峡的乡愁》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由头,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难以割舍的亲情。播音员肖洒、赵霞深刻理解作品主题,娴熟运用文学播音创作技巧,播音、诵读相结合,声情并茂地进行二度创作,为文学作品锦上添花,展现了播音员深厚的有声语言功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洛阳广播电台选送的作品《相看两不厌,九载护路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对夫妻养路工的故事,播音员吴楠对稿件的情感把握到位,细腻而充沛,语言的内外部技巧运用得当,表现力强,张弛有度,为年轻播音员里的佼佼者;许昌人民广播电台选送的文学专题作品《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播音员通过平实的语调、真挚的感情,将“娘”对“我”揪心与爱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播音少了标签式的腔调,播报方式更趋生活化,声音的运用也更自然、轻松。但是,作为立身之本的有声语言基本功,却被很多播音员与主持人日渐忽略,已影响到广播播音创新创优的效果和质量。播音员与主持人只有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才能有效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听众服务!

【关键词】广播;播音;有声语言;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播音员与主持人虽然是新闻工作者,但“精益求精搞创作”的要求依然甚为受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播音的播报方式也更趋生活化,更贴近自然,无论是新闻播报还是专题播音,抑或是文艺播音,都少了一些标签式的腔调,有意淡化了播音的外部技巧,声音的运用也更自然、轻松,这些都与主持人的言语表达趋势有关,也使我们的播音样态更贴近听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声语言基本功却被很多播音员主持人日渐忽略,已影响到广播播音创新创优出精品的效果和质量。

一、近两年参评的广播播音作品特点

每年春夏,河南省播音与主持作品奖评选都会如期举行。广播播音送评节目一般有60~70件,整体水平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态势。省台和个别城市台如郑州广播电台、洛阳广播电台精品节目可圈可点,某些县台间或给我们些许惊喜,其他地市电台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不如同级电视台。新闻播报和专题播音、文艺播音仍是广播播音创优的重点领域。

(一)广播新闻播音作品

在2016年河南省播音与主持作品评奖参评的新闻播音作品中,普通话语音标准,气息、吐字、共鸣等播音基本功扎实,叙事清楚,新鲜感强,基调准确,富有节奏,明快流畅的播报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这些作品少了新闻播音惯有的端架子、甩腔调,表达方式自然又不失规范。比如:河南广播电台选送的《河南新闻联播》端庄大气、自然亲切,富有时代气息,语音规范、吐字清晰,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河南广播电台新闻评论作品《由“同命不同价”现象引发的思考》,播音员基本功扎实,氤氲之气自脐间出,纵横捭阖,层层推进,有理有据有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郑州广播电台的《郑州早新闻》,语言清晰流畅,声音圆润集中,可谓广播新闻播音中的佼佼者。

随着播音员与主持人走下神坛,那种端着架子高高在上的新闻播音即使是在各台的大新闻节目中也很少见了,而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没有距离感的播报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认可。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朝闻天下》主播文静、蝴蝶播音朗朗上口、干净利索,这种时尚、流畅、自然的新闻播报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听众内心的渴求。作为播音员,我们要好好研究丰富的生活语言表达方式,使其成为滋养我们播音工作的不竭养分。

(二)广播专题、文艺播音作品

新闻播音之外送评的节目大多是专题、文学播音。拿起一篇喜爱的作品,情不自禁深陷其中,要声音美、感情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现在看就是“自恋”,播音员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关注自己多于关注、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记得上大学时,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文艺作品中,或痛哭流涕或欢欣鼓舞,满以为会得到所有人认可时,老师的教诲让人难以忘怀。播音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人感动得痛哭流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播音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正能量,给人前进的动力,不是为了感动而感动,播音是为了入受众之耳、入受众之脑、入受众之心,而不是自我陶醉、孤芳自赏。文艺作品的播音要有时代感,不是沉浸在作品发表的那个时代和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而是要把播音的专题文艺作品拿到现今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来展现它的现实意义,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为现实服务的责任。

近两年参评的文学播音作品不少,但总体感觉播音员拿捏得不够准确,主要问题是:把一种感情色彩贯穿节目始终,没有起承转合,节目没有来由地充满“小我”的个人感情色彩。文艺作品的朗读贵在真情实感,贵在创作者内心的真诚。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说话是心灵的动作。”托尔斯泰说:“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对艺术感染力大小的影响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透彻地理解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找准作品的基调,正确进行语言表达。首先关注作品说了什么,其次才是我们怎么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怎么表达其实就是为内容服务,而不是展示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许昌广播电台选送的文学节目《我的哑巴父亲》就是这样一部声情并茂、表达准确的好作品。

在参评的专题、文艺播音作品中,语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感情充沛,富于变化的专题、文艺播音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河南广播电台的《远古的呼唤》,播音员谭可在进行有声语言再创作时,技巧娴熟、细腻入微,大胆使用了类似电视纪录片配音的播音方式,给大部件的专题增添了一抹亮色,这期节目也因播音员的二度创作一下子灵动起来,入耳、入脑、入心,实乃专题、文艺播音作品中的点睛之笔;河南广播电台选送的《跨越海峡的乡愁》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由头,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难以割舍的亲情。播音员肖洒、赵霞深刻理解作品主题,娴熟运用文学播音创作技巧,播音、诵读相结合,声情并茂地进行二度创作,为文学作品锦上添花,展现了播音员深厚的有声语言功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洛阳广播电台选送的作品《相看两不厌,九载护路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对夫妻养路工的故事,播音员吴楠对稿件的情感把握到位,细腻而充沛,语言的内外部技巧运用得当,表现力强,张弛有度,为年轻播音员里的佼佼者;许昌人民广播电台选送的文学专题作品《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播音员通过平实的语调、真挚的感情,将“娘”对“我”揪心与爱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打牢有声语言基本功,提升广播作品感染力

在近两年参评的作品中有这样一种现象需要警惕,资深播音员主持人语言基本功相对扎实,年轻播音员与主持人似乎没把它当回事,评奖中不少播音作品就存在语言基本功方面的问题——

普通话语音不标准。播音作品评奖,普通话语音纯正是基本要求。比如四声调值问题,很多人浑然不知,需要我们时刻警惕。记得上大学时,老师把我们精心录制的节目样带拿给我国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听,刚播完还没等方明老师说话,他儿子就迫不及待地说:怎么都像河南人在说话。老师很纳闷,明明说的是普通话怎么北京人听起来还像河南人在说话呢?经过深入思索和研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玄机,河南人四声声调中一声调值不够高,本来55度的调值发得像33度,二声没有升上去,本来35度的调值发得像34度,所以听起来还像河南话。播音作品评奖,语音纯正是基本要求。达不到专业的水准,内容再好,也拿不到高分。这与个人平时对自己的要求有极大关系,好的播音员与主持人一定要有好的语言习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播音员与主持人不可能脱离生长环境,方音方言不可避免地要对其产生影响。但职业要求我们要尽可能摆脱这种影响,这是一名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也应该是我们播音员与主持人的终生追求。河南全省地域不同,发音不标准的位置也各不相同,信阳n、l不分,南阳j、q、x尖音严重,驻马店z、c、s、zh、ch、sh不分……还有吃字和读错字问题,都是唇齿舌力度不够,不够用心使然。

基础发音存在问题。有很多年轻同行汉语拼音声母L音发不好。正确发音应该是:舌面下降向后微卷舌尖下部顶上门齿,气流从舌两边出来,声带自然震动。但有些同行错误地将此音发成舌面平直,舌头上抬贴硬腭的怪音,使得如:拉扯、老刘、理想、路线等L音起头的字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个别严重的,说话都成了大舌头。大家可以试读这条绕口令:“老李老刘拉着手,奋力走在树林里的回家路上,来不及擦脸上流下的泪水。”感觉舌头碍事的就要抓紧纠正了。同时,汉语声母j、q、x起头的字读不好,通常我们管这类问题叫尖音,其实就是把舌面音j、q、x发成舌尖z、c、s的位置了。这是个老问题,漯河以南地区送来的作品中存在这个问题较多,可以尝试练习:小学校、青青草、娇气等词语。

还有吃字和读错字问题。吃字是基本功不扎实,嘴巴发黏,唇齿舌的力度不够,配合不好。读错字如:标识读作biāo shí(应读biāo zhì);重创读作zhòng chuàng(创,应读阴平);跌宕读作dié dàng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把每一个字读准、读好是有声语言基本功的最核心内容,要从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下功夫。

读清字头。从语音角度看,字头包括声母和韵头。字头发音又称“出字”,一般要求成阻有力,除阻轻捷。所谓“叼住”,是指声母的成阻部位要准确,又要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形成有力的阻气、蓄气。叼字的力量应集中在唇舌的纵中部,而不能满口用力。所谓“弹出”,是指声母除阻要轻捷,具有弹动感,不黏不滞,不拖泥带水,不使拙劲。

读稳字腹。字腹在整个音节中明显突出,一个音节的发音能否达到“玉润珠圆”,与字腹有密切关系。“字腹饱满”指的是音节中的主要元音发音清晰、共鸣充分,字音随着口腔的由闭到开好像“立”了起来,因而又称“立字”。“拉开”,指字头“弹出”后应迅速打开口腔,使气流在口腔内形成较丰富的泛音共鸣。口腔开度要大,应有竖着展开的感觉。“立起”,主要指元音的发音要占据足够的时间,使其响亮、圆润,在听感上形成字音立起来的饱满感。结合声束向硬腭前部的流动冲击,有字音“挂”于上腭的感觉。

读响字尾。“字尾归音”是指字尾部分应发音完整,不能虎头蛇尾,只顾字头、字腹,不顾字尾。要求“到位”“弱收”。

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构成了字音的整体,人们形象地将其描述为“枣核形”。这个“枣核形”以声母为一端,韵尾为另一端,以韵腹为核心。从发音时口腔开度的变化来看,正好是由闭到开再到闭的过程,两头小、中间大;从时值来看,又是两头短、中间长。当然,在语言表达中,“枣核形”会根据句子的内容有所变化,拉长或缩短,这样才有助于思想感情的传达。

 

三、强化广播播音表达技巧,推动节目创新创优出精品

在参评的广播作品中,有的作品重音、停连位置不对,播出的节目,意思不清楚,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还有人一味追求流畅,倒是没有差错,但搞不清楚在说什么。这与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学习积累有很大关系,你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稿件意思,不明白句子的逻辑关系,声音再好、语言再流畅也是枉然,信息不能有效到达,甚至还会产生歧义。

部分创优节目,缺少创新理念,节目形式呆板,中规中矩,过度包装,缺乏个性和特点,缺少与时尚潮流的合拍共振是目前创优节目的弊病。个别新闻播音员对新闻信息的深层加工和理解能力不足,舆论引导力差,不能打动听众。

有时候声音从喉咙发出,但更多时候声音是从心底长出的。为了那个从心底长出的声音,有声语言基本功不能丢弃。话筒前的工作要求我们有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扎实的有声语言表达基本功,这是我们做这项工作的基础,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变。

在平时的训练和播音中,有声语言表达技巧要时时做到准确规范、清晰集中、圆润饱满、流畅自如。

准确规范。广播的语言传播工作还承担着向全民推广普通话的重要责任。要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每个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都要准确规范。

清晰集中。清晰的播音吐字具有良好的穿透力。吐字清晰以发音准确为基础,但准确并不能代替清晰。清晰的吐字建立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音技巧之上,发音集中可提高字音的清晰度,声音集中还便于话筒吸收,提高发声效率。

圆润饱满。吐字既要准确清晰,又要圆润饱满,前者关系到“字正”,后者关系到“腔圆”。圆润饱满,就是要有比较丰富的泛音共鸣,使字音悦耳动听。我国传统说唱中的所谓“吐字如珠”,就是对吐字圆润饱满的形象描绘。但必须注意的是,圆润是以字音准确清晰为前提的,不可为追求声音优美而损害字音,不能因为追求“形”而丢了“神”。

流畅自如。字音只有进入语流才能传情达意。播音吐字必须灵活自如,轻快流畅,才有助于表达。如果字音咬得过死,一字一板,不仅雕琢痕迹明显,听起来不自然,而且还会使语流滞涩,影响语言表达的顺畅。日常生活当中的说话有起伏变化,播音吐字也要遵循生活语言的规律: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这样,语言才能像水一样流动起来。

吐字流畅自如与准确、清晰、圆润看似矛盾,其实是相互统一的。准确、清晰、圆润是就整体而言的,它们构成了播音吐字的基本特点;但是作为“说”的语言艺术,播音需要使语言尽可能自然流畅,贴近生活。如果每个字都保持同一发音方式,都要达到同一标准,那么,播音语言就会成为一种脱离生活的“字话”。而为了避免沦为“字话”,就非常需要在播音实践中强调吐字富于变化,要根据表达需要的不同而“活用”,克服由于片面认识造成的吐字刻板僵死的吐字方式。

有声语言基本功是播音员与主持人的立身之本,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变化的是传播技术和方式,持久不变的是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播音员与主持人只有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听众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交通广播电台)

(责任编辑:马潇(实习))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