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传媒>研究

“微传播时代”的内涵与外延

2017-07-20 16:28   作者:陈恺思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微传播时代”的概念,是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现在是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的。在微博与微信为代表的近段时间内,“微传播时代”是一种“本土化”特色的舶来品,其中国特色的“业务范围”研究超出了通信意义上的交流。同时,微博与微信的精短特质又是古已有之的“国粹体”,与我国古代散文文化的“大宗国粹”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微传播时代”已经是“微民微生活”的大本营,它成为渗透到“微民”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学术生活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微传播时代”;舶来品;国粹;生存方式

2011年以后的“微传播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的代表,以短小精悍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

作为技术与汉字相结合的“微传播时代”,我们似乎可以追溯到1984年广州开通的数字寻呼台。虽然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已经研制出取名为BellBoy的世界上第一台寻呼机,但是对于中国人,则是汉字BP机的出现,才让历史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核心在于:用户在第一时间知道了呼叫的内容。1990年前后,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覆盖全国,各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但是,随着三年后手机的渐渐普及,传呼市场日渐萎缩;2005年以后,寻呼机淡出中国舞台,这种昙花一现是今天的“低头族”所无法想象的。但是,BP机所带来的一个与“微传播时代”息息相关的结论是:人们已经离不开即时通信工具。随后手机、MSN与QQ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然后,微博开始了自己的垄断大业,刷微博成了青年人的必修课,“官微”也异军突起,“网络问政”成为时尚。如今,微信的出现又与微博平分天下,迄今已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所以,我们说,“微传播时代”的概念,是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现在是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的。正因为此,“微传播时代”的特征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需要不断地界定与补充。

一、“本土化”特色的舶来品

以手机屏幕与电脑屏幕为载体的博客无疑是软件气息浓重的“舶来品”。“微传播时代”是以微博与微信的先后出现为标志的,而这“二微”则是在博客的基础上“微小化”的结果。

博客,英文名为Blogger,其正式名称是“网络日志”。初创时期的博客是一种不定期更新、由个人操作与管理、后台可以被控制的日志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更新时间依次排列。许多博主把内容集中在特定门类的选题上,提供自己搜集的评论或新闻。另一些博主则是利用这一社交工具更新个人化的日记、杂感。一般说来,一个典型的博客应该是结合了文字、图像、相关音频视频链接的自媒体。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或开展讨论,这是许多博客扩散、流传、发酵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的博客以文字为主,部分博客以艺术、摄影、视频、音乐为主题。

2000年,博客进入中国之际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即便后来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但其影响力距离“参与网络改变世界”的“大业”还十分遥远。2003年6月,广州某杂志性栏目编辑、网络作家木子美开始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性爱日记”。丰富的细节使其博客一夜蹿红而迅速演变成“木子美现象”。2005年,原本并不看好博客业务的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纷纷加入博客阵营,博客的“春秋战国时代”才逐渐拉开大幕。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大微博服务”。问世伊始,这项服务仅仅是通过手机向好友发送文本信息。

2007年5月,中国第一家具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站“饭否网”创建,引发坊间的关注。而彼时已经是一个拥有4亿多QQ用户的大企业腾讯,发现了用户随即发布自己状态的强烈需求,即刻决定开始尝试。于是,2007年8月13日,“腾讯滔滔”上线。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至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随着微博在网民中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在微博中诞生的各种网络热词也迅速走红网络,“微博效应”与“微博文化”正在逐渐形成。到2009年,“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最流行的词汇。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微博世界的人气争夺大战,大批名人被各大网站招揽,纷纷以微博为平台,在网络世界里安营扎寨、聚集粉丝。同时,新的传播工具瞬间造就了大批的草根英雄,他们从默默无闻的“草民”成长为新的话语传播者。尽管后来微博客里不足140字的琐碎记录逐渐被“长微博”或者类似的新的传播方式所取代,但是,彼时彼刻,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拥有自己粉丝的“大虾”并成为其他“大虾”的粉丝,每个人都可以与大腕明星对话、调侃,百无禁忌。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工具革命”与“话语延伸”,与新鲜感结伴,男女老少的创造力都被迅速地激发出来并即刻登上网络大舞台,开始有声有色地表演。

大凡有一定玩“微”历史的网民,一定忘不了闪烁着智慧、携带着从容的“民间微语录”,比如“鸡为什么过马路”的戏仿集句;比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的自嘲式自恋;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寂寞与无聊;比如“生活像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的窘境的谐音……

微博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简洁更具震撼力。在微博逐渐流行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可以完全实现。对于生活节奏加快、消化信息时间有限的接受者而言,这种内容直接、黏着度紧密、冲击力巨大、共鸣性极高的传播,几乎到了“须臾不可缺少”的地步。准确地说,微博的出现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也推动着“微时代”大踏步前进。或曰从网络的流变过程考察,这个时代经历了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大块文章的时代潮水般悄然退潮,有兴趣的人自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深入阅读,但草根们更需要惜字如金,在140个字之内解决问题。微博客改变了媒体的形态与传播的方式,形如一条嗅觉敏锐的新闻导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欣赏。

与微博相比,微信更是诞生迟而能量大。它更加精准,信息到达率更高。一般说来,最早的微信雏形来自加拿大RIM公司2010年9月开发的“黑莓手机社交平台”自带的聊天软件。2012年11月,RIM为BBM添加了一个新功能:BBM语音。该软件通过BBM可以和同样装了BBM的黑莓手机玩家聊天,不用通过运营商的短信通道,也无需花费短信费。黑莓手机在我国应用极少,故很难推广。具有历史意义的是:早在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便推出微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费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的服务系统。同时,微信也可以用来转账、支付等商务活动,使得其“业务范围”超出了通信意义上的交流。而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日常生活与娱乐。发展到后来,其电视节目的直播功能,几乎要颠覆传统的直播平台。搜狐公众平台报道:2016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了7.68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5%。同时,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达到了90分钟,消息日发送总次数较上一年增长67%。日应用音视频通话总次数1亿次,较前一年同期增长180%。而微信红包的日发送总次数达到了23.5亿次。[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为6.95亿,规模达到95.1%。互联网应用正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靠拢。“微生活”的领地与视域还在拓宽。有网友总结说,微博像农村的大喇叭,广而告之,但你不一定在家,未必听得到,而即使你在家,也许正在追韩剧,信息很快石沉大海,因此宣传效果如同散弹打鸟。而微信更像是一对一的电话营销,它跟踪的往往是自己熟悉的朋友圈,其效果类似“打狙击”,信息可以精准传达到每个人。如今,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书的阅读研究不是问题,商家也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改变世界”正在成为现实。

二、古已有之的“国粹体”

与微博一样,微信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信息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也往往是即时性的、短小的、不超过二百字的,因为长篇大论毕竟不是微信的强项,正如“长微博”也不是微博的主要功能。殊不知就“精短”传播而言,百余字的特点恰恰是“古已有之”。

宽泛一点说,“微传播时代”一词虽然始于当下,但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是书写文学的萌芽与散文的开端。商代文献中,最可靠的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而甲骨文字最长的已经达到一百多字。其中就有表意比较完整、文笔相对流畅的文字。而中国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尚书》里,几百字的文章占据了很大篇幅。而一些较短的文章也正好是150字左右,所以“微博体”对于华夏文化并不陌生。如《商书•高宗肜日》:“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2]这篇祖己训导武丁的谈话记录不足百字,却明确地提出了“敬民”的思想,受到后人的重视。至今流传后世的儒家经典《论语》512段里,仅仅有9段是150字以上的,其余都可以视为“微博”的“开山祖”。例如第十六章《季氏》的第四节,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第五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第六节,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第七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第八节,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3]比之时下的“励志名言”“鸡汤格言”,其内容上远远高于时下空洞说教的“鸡汤”。因为孔夫子的“微博客”是立足现实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既有哲理,又有经典性与实践性。反观现在流行的“鸡汤”,多半是貌似美丽的“画饼充饥”。古之“微博体”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变成了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的《世说新语》。换言曰,《世说新语》作为“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同样可以视为“微博体”的经典。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期的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其中关于名士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等种种人生的追求、个人嗜好,均有生动的描写,以至于至今仍然被选入大学与中学的课本。例如:“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4]这种面对死亡从容镇定的名士之“雅量”,同样可以视为如今的用微博“说段子”。如任诞一篇里的经典段子——“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更是至今屡次被大学语文选本与高考命题采纳,广为流布。后来到了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东土,佛经的翻译尾随而至。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携回佛教经典650部,以毕生精力翻译出各种经论73部,1300多卷。其中就有不少后来成为文学比喻或者佛经寓言的段落,同样可以视为“微博体”的鼻祖之一。如康僧会翻译的《旧杂譬喻经》中一段故事“鬼怕恶人”:“昔有五道人俱行道,逢雨雪过一神寺中宿。舍中有鬼神形像,国人吏民所奉事者。四人言‘今夕大寒,可取是木人烧之用炊。’一人言:‘此是人所事,不可取。’便置不破。此室中鬼常啖人,自相与语言:‘正当啖彼一人,是一人畏我,余四人恶不可犯。’其可止不敢破像者,夜闻鬼语起呼伴:‘何不取破此像用炊乎?’便取烧之,啖人鬼便奔走。”[5]区区150字,将“吃人鬼欺软怕硬”的丑态表现得入木三分,同时也将善良人的智慧写得活灵活现。到了明代的“公安三袁”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在散文方面,清代以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地抒写闲情逸致为特征的《笑林广记》,同样以其短小精悍流传至今,其语言风趣幽默,文字简练隽秀,表现手法成熟,已经广为今天的“段子手”所借鉴。其中的谐谑乃至“格调不高”的讽刺,实在超出如今微博微信里的“黄段子”一大截。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开辟的专栏“随感录”,开启了白话文的“微博体”,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等大家轮番上阵,以短小精悍的短文开展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摇旗呐喊,摧枯拉朽,留下了许多名篇名作。如鲁迅的《现在的屠杀者》寥寥270字,便把“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的“现在的屠杀者”描绘得惟妙惟肖。[6]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简单梳理记忆中的历史,我们有资格更有理由指出:“微传播时代”在中国并不是平地拔起或从天而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写作体制,而且这种文体是与我国古代散文文化的“大宗国粹”密切相关的。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微传播时代”的概念,是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现在是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的。在微博与微信为代表的近段时间内,“微传播时代”是一种“本土化”特色的舶来品,其中国特色的“业务范围”研究超出了通信意义上的交流。同时,微博与微信的精短特质又是古已有之的“国粹体”,与我国古代散文文化的“大宗国粹”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微传播时代”已经是“微民微生活”的大本营,它成为渗透到“微民”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学术生活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微传播时代”;舶来品;国粹;生存方式

2011年以后的“微传播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的代表,以短小精悍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

作为技术与汉字相结合的“微传播时代”,我们似乎可以追溯到1984年广州开通的数字寻呼台。虽然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已经研制出取名为BellBoy的世界上第一台寻呼机,但是对于中国人,则是汉字BP机的出现,才让历史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核心在于:用户在第一时间知道了呼叫的内容。1990年前后,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覆盖全国,各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但是,随着三年后手机的渐渐普及,传呼市场日渐萎缩;2005年以后,寻呼机淡出中国舞台,这种昙花一现是今天的“低头族”所无法想象的。但是,BP机所带来的一个与“微传播时代”息息相关的结论是:人们已经离不开即时通信工具。随后手机、MSN与QQ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然后,微博开始了自己的垄断大业,刷微博成了青年人的必修课,“官微”也异军突起,“网络问政”成为时尚。如今,微信的出现又与微博平分天下,迄今已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所以,我们说,“微传播时代”的概念,是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现在是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展的。正因为此,“微传播时代”的特征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需要不断地界定与补充。

一、“本土化”特色的舶来品

以手机屏幕与电脑屏幕为载体的博客无疑是软件气息浓重的“舶来品”。“微传播时代”是以微博与微信的先后出现为标志的,而这“二微”则是在博客的基础上“微小化”的结果。

博客,英文名为Blogger,其正式名称是“网络日志”。初创时期的博客是一种不定期更新、由个人操作与管理、后台可以被控制的日志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更新时间依次排列。许多博主把内容集中在特定门类的选题上,提供自己搜集的评论或新闻。另一些博主则是利用这一社交工具更新个人化的日记、杂感。一般说来,一个典型的博客应该是结合了文字、图像、相关音频视频链接的自媒体。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或开展讨论,这是许多博客扩散、流传、发酵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的博客以文字为主,部分博客以艺术、摄影、视频、音乐为主题。

2000年,博客进入中国之际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即便后来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但其影响力距离“参与网络改变世界”的“大业”还十分遥远。2003年6月,广州某杂志性栏目编辑、网络作家木子美开始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性爱日记”。丰富的细节使其博客一夜蹿红而迅速演变成“木子美现象”。2005年,原本并不看好博客业务的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纷纷加入博客阵营,博客的“春秋战国时代”才逐渐拉开大幕。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大微博服务”。问世伊始,这项服务仅仅是通过手机向好友发送文本信息。

2007年5月,中国第一家具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站“饭否网”创建,引发坊间的关注。而彼时已经是一个拥有4亿多QQ用户的大企业腾讯,发现了用户随即发布自己状态的强烈需求,即刻决定开始尝试。于是,2007年8月13日,“腾讯滔滔”上线。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至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随着微博在网民中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在微博中诞生的各种网络热词也迅速走红网络,“微博效应”与“微博文化”正在逐渐形成。到2009年,“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最流行的词汇。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微博世界的人气争夺大战,大批名人被各大网站招揽,纷纷以微博为平台,在网络世界里安营扎寨、聚集粉丝。同时,新的传播工具瞬间造就了大批的草根英雄,他们从默默无闻的“草民”成长为新的话语传播者。尽管后来微博客里不足140字的琐碎记录逐渐被“长微博”或者类似的新的传播方式所取代,但是,彼时彼刻,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拥有自己粉丝的“大虾”并成为其他“大虾”的粉丝,每个人都可以与大腕明星对话、调侃,百无禁忌。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工具革命”与“话语延伸”,与新鲜感结伴,男女老少的创造力都被迅速地激发出来并即刻登上网络大舞台,开始有声有色地表演。

大凡有一定玩“微”历史的网民,一定忘不了闪烁着智慧、携带着从容的“民间微语录”,比如“鸡为什么过马路”的戏仿集句;比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的自嘲式自恋;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寂寞与无聊;比如“生活像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的窘境的谐音……

微博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简洁更具震撼力。在微博逐渐流行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可以完全实现。对于生活节奏加快、消化信息时间有限的接受者而言,这种内容直接、黏着度紧密、冲击力巨大、共鸣性极高的传播,几乎到了“须臾不可缺少”的地步。准确地说,微博的出现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也推动着“微时代”大踏步前进。或曰从网络的流变过程考察,这个时代经历了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大块文章的时代潮水般悄然退潮,有兴趣的人自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深入阅读,但草根们更需要惜字如金,在140个字之内解决问题。微博客改变了媒体的形态与传播的方式,形如一条嗅觉敏锐的新闻导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欣赏。

与微博相比,微信更是诞生迟而能量大。它更加精准,信息到达率更高。一般说来,最早的微信雏形来自加拿大RIM公司2010年9月开发的“黑莓手机社交平台”自带的聊天软件。2012年11月,RIM为BBM添加了一个新功能:BBM语音。该软件通过BBM可以和同样装了BBM的黑莓手机玩家聊天,不用通过运营商的短信通道,也无需花费短信费。黑莓手机在我国应用极少,故很难推广。具有历史意义的是:早在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便推出微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费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的服务系统。同时,微信也可以用来转账、支付等商务活动,使得其“业务范围”超出了通信意义上的交流。而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日常生活与娱乐。发展到后来,其电视节目的直播功能,几乎要颠覆传统的直播平台。搜狐公众平台报道:2016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了7.68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5%。同时,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达到了90分钟,消息日发送总次数较上一年增长67%。日应用音视频通话总次数1亿次,较前一年同期增长180%。而微信红包的日发送总次数达到了23.5亿次。[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为6.95亿,规模达到95.1%。互联网应用正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靠拢。“微生活”的领地与视域还在拓宽。有网友总结说,微博像农村的大喇叭,广而告之,但你不一定在家,未必听得到,而即使你在家,也许正在追韩剧,信息很快石沉大海,因此宣传效果如同散弹打鸟。而微信更像是一对一的电话营销,它跟踪的往往是自己熟悉的朋友圈,其效果类似“打狙击”,信息可以精准传达到每个人。如今,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书的阅读研究不是问题,商家也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改变世界”正在成为现实。

二、古已有之的“国粹体”

与微博一样,微信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信息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也往往是即时性的、短小的、不超过二百字的,因为长篇大论毕竟不是微信的强项,正如“长微博”也不是微博的主要功能。殊不知就“精短”传播而言,百余字的特点恰恰是“古已有之”。

宽泛一点说,“微传播时代”一词虽然始于当下,但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是书写文学的萌芽与散文的开端。商代文献中,最可靠的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而甲骨文字最长的已经达到一百多字。其中就有表意比较完整、文笔相对流畅的文字。而中国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尚书》里,几百字的文章占据了很大篇幅。而一些较短的文章也正好是150字左右,所以“微博体”对于华夏文化并不陌生。如《商书•高宗肜日》:“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2]这篇祖己训导武丁的谈话记录不足百字,却明确地提出了“敬民”的思想,受到后人的重视。至今流传后世的儒家经典《论语》512段里,仅仅有9段是150字以上的,其余都可以视为“微博”的“开山祖”。例如第十六章《季氏》的第四节,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第五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第六节,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第七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第八节,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3]比之时下的“励志名言”“鸡汤格言”,其内容上远远高于时下空洞说教的“鸡汤”。因为孔夫子的“微博客”是立足现实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既有哲理,又有经典性与实践性。反观现在流行的“鸡汤”,多半是貌似美丽的“画饼充饥”。古之“微博体”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变成了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的《世说新语》。换言曰,《世说新语》作为“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同样可以视为“微博体”的经典。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期的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其中关于名士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等种种人生的追求、个人嗜好,均有生动的描写,以至于至今仍然被选入大学与中学的课本。例如:“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4]这种面对死亡从容镇定的名士之“雅量”,同样可以视为如今的用微博“说段子”。如任诞一篇里的经典段子——“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更是至今屡次被大学语文选本与高考命题采纳,广为流布。后来到了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东土,佛经的翻译尾随而至。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携回佛教经典650部,以毕生精力翻译出各种经论73部,1300多卷。其中就有不少后来成为文学比喻或者佛经寓言的段落,同样可以视为“微博体”的鼻祖之一。如康僧会翻译的《旧杂譬喻经》中一段故事“鬼怕恶人”:“昔有五道人俱行道,逢雨雪过一神寺中宿。舍中有鬼神形像,国人吏民所奉事者。四人言‘今夕大寒,可取是木人烧之用炊。’一人言:‘此是人所事,不可取。’便置不破。此室中鬼常啖人,自相与语言:‘正当啖彼一人,是一人畏我,余四人恶不可犯。’其可止不敢破像者,夜闻鬼语起呼伴:‘何不取破此像用炊乎?’便取烧之,啖人鬼便奔走。”[5]区区150字,将“吃人鬼欺软怕硬”的丑态表现得入木三分,同时也将善良人的智慧写得活灵活现。到了明代的“公安三袁”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在散文方面,清代以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地抒写闲情逸致为特征的《笑林广记》,同样以其短小精悍流传至今,其语言风趣幽默,文字简练隽秀,表现手法成熟,已经广为今天的“段子手”所借鉴。其中的谐谑乃至“格调不高”的讽刺,实在超出如今微博微信里的“黄段子”一大截。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开辟的专栏“随感录”,开启了白话文的“微博体”,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等大家轮番上阵,以短小精悍的短文开展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摇旗呐喊,摧枯拉朽,留下了许多名篇名作。如鲁迅的《现在的屠杀者》寥寥270字,便把“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的“现在的屠杀者”描绘得惟妙惟肖。[6]

“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简单梳理记忆中的历史,我们有资格更有理由指出:“微传播时代”在中国并不是平地拔起或从天而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写作体制,而且这种文体是与我国古代散文文化的“大宗国粹”密切相关的。

 

三、“微民微生活”的大本营

“微传播时代”的来临,使得进入新时期后迅速丰富了的语言再度登上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列车,而且繁衍速度之快超乎想象。许多以“微”开头的词语随着冲击力一跃而起,使得我们的思维越发活跃,眼界越发开阔进而发现世界更加立体化。

我们把曾经做过而且继续做着微不足道的事、生活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时代、能够不断发出微小的声音的普通人叫做“微民”。当“微民”的行动和力量迅速集结,“微力”出现了,微不足道的芸芸众生有可能化为一股推动事件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今天,“微力”聚沙成塔,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格局。换言之,以往的“通信工具”概念正在被颠覆,微博与微信已经成为广大“微民”的生存方式。

一是政治生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低头族”们关心政治、讲政治已经多半不是通过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来实现,而是刷微博与看微信,各种“三分钟新闻早餐”之类的信息让行进中的公交、地铁、私家车成为瞩目国事的场所。官微与官媒的推送也日益平民化、图片化、简洁化。例如2016年7月,中央电视台特别推出公益广告《我是谁》,用温暖朴实的镜头语言传递出“我是中国共产党,我一直就在你身边”的创意理念。“我党第一次打广告”的标题与微信推送,让“微民”们在方寸之间窥见了“微力”不“微”。三个月后,《总理发出“红包”让创业圈爆棚了!》[7]一文,更是把2016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腾讯为创业者“发红包”的消息及时推送,成为轰动新闻。所以,在“微传播时代”,大凡关心民生的人都能够力所能及地通过自己的“微生活”参与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而微字头的“民心”“民意”,也成为引发世人关注的舆情。

二是经济生活。以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为媒介的新型的营销模式——“微营销”相继出现,并且迅速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大举覆盖。网购取代实体店,滴滴打车改变出行格局,“光棍节”支撑着“剁手族”的购物狂欢……重要的是,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APP齐头并进的结果,把一个个“虚拟”转化为“现实”,目前已经建立起一个涉及研发、产品、渠道、市场、品牌传播、促销一条龙的营销链条,使得客户之间的关系空间更“微”小,销售与购买更高效,取得了以小博大、以轻博重的营销效果。

三是法律生活。近几年,“普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请专家对于法律条文的宣讲,而是“在事件中学习”,逐步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例如2015年12月,河南大学生闫某掏鸟窝售卖国家保护动物燕隼,获刑10年半,瞬间舆情汹涌,或曰如此重判,有失公平。其实,“在自己家门口”随手掏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本身就是伪命题。燕隼和凤头鹰走私出口一只也能赚上万元,在网上兜售的闫某并非初犯,这是网民所不大关注的。经过解释,舆情翻转,环保法也落在实处。而2017年1月天津“非法持枪案”二审,赵老太太改为判三年缓刑三年,也说明“微民”们的意见起到了作用。

四是文化生活。从寓教于乐的意义上讲,年轻网民在网上读完四大名著的,当然没有追看“穿越剧”的多。但是,“微传播生活”把网民关心的文史哲经、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统统搬到了手机上,却是不争的事实。文化意义上的“网红”不再局限于明星大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夜蹿红的契机。例如2016年春节之际,“两只大鹅”成为网红——短短两天之内,微博被转发了1.8万次[8],成为新年之后最吸引眼球的“网络文化事件”。其启示在于:“微时代”的网络文化事件并不是有意炒作,是因为编辑发表心理、社会认同心理与受众围观心理的共同作用而成为万众瞩目的新闻焦点。

五是社会生活。在信息无限发达的今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微博微信覆盖着、牵动着。“微民”在朋友圈发购物广告、网络慈善也史无前例地多如牛毛。微时代折射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与发展走向。例如2016年底轰动全国的“罗一笑事件”,从9月10日一笑父亲罗尔在其微信公众号上首发《我们不怕讨厌鬼》,到11月30日上午《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到罗尔选择“卖文”筹款,到剧情翻转网友称其营销炒作。再到250多万元资金原路退回至网友,笑笑去世。[9]该事件留给了社会太多的思考。但是有两点是最要紧的:一是罗一笑虽然走了,但爱没有走。二是微信在这次事件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是学术生活。长微博与微信机制完善之后,在手机上形成立意、查询资料、集中观点、展开论述、做出注释、投稿发稿……都已经成为事实。专项的学术“朋友圈”正在取代科研人员的书斋生活。而不同观点的辩论、不同思想的交流乃至学术不端行为的揭发,都已经成为“知识微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专题网站、专题推送号、网络杂志的兴盛,也大大方便了高校的“填表一族”。

生活原本细微琐碎,微生活的意义在于小民生活融入时代洪流,带来广泛影响。你融入生活的方式可能是一张照片,一张明信片,一段心情告白,但这一切都可能带来积极的社会反响。鲁迅先生在《这也是生活》中说:“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联,这才是实际的战士。”[10]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微生活不管是“微不足道的生活”,还是“微笑着生活”,都是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与生存方式。所以,“微传播时代”的内涵与外延伴随着“微生活”正在逐渐扩大而深入。

当然,“微生活”同样有致命的短板。陈平原先生在北大作讲座时说:“我以为,微博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自娱可以,交友可以,揭弊也很好;但文体上有明显缺陷,写作心态不佳,传播效果也可疑。……‘在微博上,一百四十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如此强调草根性,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平等是平等了,但文化上的创造性,真的被激发出来了吗?我感到忧虑的是,没有沉潜把玩,不经长期思考,过于强调时效性,且最大限度地取悦受众,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及思维习惯。而这,无论对于学者还是文人,都是致命的诱惑。”

总之,无论发展变化速度与幅度如何,越来越轻便、越来越快捷,功能越来越齐全,操作越来越简便而且价位越来越合理,是“微传播时代”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习近平同志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1]可以肯定,微信所代表的“微传播时代”并不是互联网发展的终结,更加迅速便捷的、能够满足大众通信新诉求的、信息安全问题更有保障的、商业应用更为广泛的、娱乐休闲更为简便有趣的即时通信工具会以新的姿态出现。“微传播时代”内涵的深入与外延的广阔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本文为岭南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项目“基于SWOT分析法的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QW1416)

参考文献:

[1]《2016微信数据报告》发布日平均用户达7亿多人[EB/OL].http://mt.sohu.com/20161228/n477177839.shtml.

[2]四书五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76.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5—177.

[4]世说新语·雅量[M].北京:中华书局,2014:336.

[5]郑振铎.民国版精装本《世界文库·2》[M].上海:生活书店,1935:6.

[6]鲁迅.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M].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卷):366.

[7]总理发出“红包”让创业圈爆棚了![EB/OL].http://news.163.com/17/0129/09/CBUHBHEC000189FH.html.

[8]动物成“网红”:“接吻”总能红“不解风情”也行[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2-18/7762023.shtml.

[9]罗一笑虽然走了 但爱不能[N].深圳特区报,2016-12-25.

[10]鲁迅.这也是生活……[M].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卷):626.

[1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4-08-18/174730704694.shtml.

(作者为岭南师范学院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实验师)

(责任编辑:马潇(实习))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